高校最新研究进展一览

【字体: 时间:2006年10月1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高校最新研究进展一览

  

生物通综合:

上海科学家用转染色体技术培育"人源化老鼠"  

    当病毒入侵人体,免疫系统如同一座被激活的“药厂”,大量分泌着抗体。用不了多时,这座“药厂”将被科学家搬到老鼠体内。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研究员郭礼和在昨天举行的“分子医药学的突破创新及机遇——上海-荷兰生命科学研讨会”上透露,一个由他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利用转染色体技术培育“人源化老鼠”。

    据了解,能令老鼠产生抗体的基因群,分别位于老鼠的第6和第12号染色体上;而能产生人类抗体的基因,则分别位于人的第2号和第14号染色体上。为了最终得到只“生产”人类抗体而不掺杂老鼠抗体的转染色体老鼠,科研人员需先培育4只特别的小老鼠:2只分别被剔除老鼠第6和第12号染色体上负责制造抗体的两组基因群,另2只分别转入人类第2号和第14号染色体上负责制造抗体的两组基因群,然后让它们两两杂交,最后筛选出抗体“生产”纯度最高的老鼠“制药厂”。目前,前3只小鼠已经诞生,转基因规模最大的最后1只小鼠还在研究中。

    千万别对这样的老鼠“制药厂”表示惊讶。在美国,科学家已经用它生产出治病救人的抗体药物,并用于临床实验,“转染色体动物的构建与应用”也已被列入《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未来,上海科学家还将把更为艰巨的“生产”重任交给体形与人类更为接近的猪,以期用“猪心”来换人心,用“猪血”来补人血。

    郭礼和表示,“转染色体猪”在国际上都是个全新课题。从遗传角度而言,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与人同样的基因序列,将其作为心脏、肝脏移植手术的供体,不会有大的排斥。同时,“转染色体猪”还能被用作“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人源化的免疫球蛋白、促红蛋白、血红蛋白等人体必须的蛋白质,甚至定期向血库“献血”,以弥补一些稀有血型的供应之缺。

    尽管如此,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体内,若是真的跳动着一颗“猪心”,或是流淌着“猪血”,难免感觉异样,甚至引发伦理上的争议。对此,郭礼和希望人们能够消除一些观念上的误解。毕竟,严格说来,那已不再是猪的心或猪的血,而是与人类组织器官同根同源的东西。

袁隆平超级小站稻获突破

金秋时节,天津市宁河县水稻原种场千亩稻田里种植的超级杂交粳稻喜获丰收。

据介绍,宁河县水稻原种场种植的是优质小站杂交粳稻,天津市水稻专家从稻穗籽粒数量等项分析,今年亩产有望达到800公斤,比常规水稻单产增加150公斤以上,而且质量有了较大改善。这标志著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质超高产小站稻新组合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华北地区种植的常规水稻品种亩产大都在650公斤左右,亟须引进高产、优质品种。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质超高产小站稻新组合的研究」,通过利用现代高科技生物育种手段,使杂交粳稻产量提高有了很大突破。这将为明年天津市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该品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搞好超级水稻种植,天津市农业与科技部门还将「优质、高产、抗逆、广适杂交粳稻良种产业化项目」列为重点,目前正在积极建设10000亩杂交粳稻中心生产基地,以及14000亩「公司+农户」模式的种子繁育田,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项目总投资为6186万元人民币,建成后两年,可形成年产500万公斤杂交粳稻种子的生产能力,同时可推广播种杂交粳稻新品种250万亩。

国内外专家关注清华大学环境系IWA膜技术

日前,国际IWA膜技术专家组的近60名国内外专家专程来到清华环境系进行了IWA膜技术交流活动。环境系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膜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主任黄霞教授和文湘华教授、汪诚文副教授等膜中心科研人员与来访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深入讨论。

  针对中国水污染问题与现状,清华环境系从“九五”开始长期从事有关膜-生物反应器(简称MBR,是将膜分离和传统生物处理工艺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等膜法水与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承担过国家“九五”、“十五”以及863项目,在膜法水与废水处理技术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以及膜技术交流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黄霞教授对环境系近10年来有关膜法水与废水处理技术的科研成果进行了介绍。专家还参观了环境系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以及中意清华环境节能楼。

  IWA膜技术专家还参观了密云县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该工程由清华环境系膜技术与研发中心主持设计,采用了环境系有关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研究成果,是亚洲目前最大的MBR污水处理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MBR之一.

西藏大学三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近日,西藏大学医学院次央的《西藏地区大骨节病的遗传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理学院白玛的《基于CA模型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模拟研究》、经济与管理学院贡秋扎西的《西藏农地制度、农业金融与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西藏地区大骨节病的遗传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收集高发家系和对照家系样本,建立详细遗传样本库和家系系谱库。《基于CA模型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模拟研究》项目将用不同时空分辨率的遥感信息源以及野外实地考察资料对西藏尼洋河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相关观测与测量资料进行对比。《西藏农地制度、农业金融与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项目将从西藏的土地政策、草场承包制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我国各省区农地制度,探讨适宜西藏农牧区特色农业的农地制度。

中国基础研究八大领域六十五个项目获准立项 

中国科学技术部十日下午宣布,二○○六年,经过三轮专家评审,中国颇负盛名的“九七三”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在农业、能源等八大领域共有六十五个项目获准立项。

  “九七三”计划项目实施会当天下午在北京举行,科技部详细发布了该部批准立项的六十五个基础研究项目——

  农业领域安排有主要农作物骨干亲本遗传构成和利用效应、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发生和免疫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危害机制及控制等。

  能源领域包括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石油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可持续化学、大面积低价长寿命太阳电池等。

  信息领域在微电子和光电子方面,部署纳米尺度硅集成电路器件与工艺、宽带光纤与无线信息网络中的光子集成与微纳光电集成等;瞄准智能信息处理和下一代网络方面,部署可视媒体的智能处理、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无线传感网等。

  资源环境领域部署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京津渤区域复合污染过程、生态毒理效应及控制修复等。

  人口与健康领域安排有重大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损伤适应机理与干预措施、衰老的机制与干预等,并继续支持重要传染病和中医理论的基础研究。

  材料领域安排了半导体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高效热电转换材料及器件、核电关键材料的环境行为与失效机理等。

  综合交叉领域,围绕巨型重载操作装备与大型动力装备的制造、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等重大学科领域交叉问题进行重点部署。

  重要科学前沿领域安排数学与其他领域交叉,重点部署物质创造与化学转化过程、日地空间灾害性天气、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等基础研究。

  科技部官员表示,这六十五个项目遴选以原始性创新为重要标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立项,将为解决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发挥重要作用。(完)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