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教育部公布国家大学科技园

【字体: 时间:2006年11月0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科技部、教育部公布国家大学科技园

  

生物通综合:根据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经严格的筛选和专家现场评估,科学技术部和教育部联合认定了12家创新环境好、创新资源聚集、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绩效显著、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详细名单附后)。

  迄今,经科学技术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达62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逐步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结合,已发展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为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要创新源泉之一。

  新认定的十二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1.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农业大学是 教育部 直属、进入 国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瞿振元,校长陈章良。

  中国农业大学是 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国务院于1954年和1984年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0年10月,国务院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

  历经近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 共设有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拥有 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部级重点学科;10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9个部级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1170余位专职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286人、副教授504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专家1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11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农学家Noman Borlaug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2.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董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后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

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立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项目工作站、14个博士点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及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6个硕士点专业、53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138亩,建筑总面积7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9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2亿元,图书馆藏书113万册。

全校共有教职工2798人,在编专任教师1378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64人,正教授232人,副教授421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3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678人,本专科生18058人,成人在校生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3240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关注国际电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电力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主的电力相关学科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累计创产值近20亿元。学校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专业基础和基础实验室,具备了承接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优先发展电力学科、动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的同时,积极扶植人文学科,全力推进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拓展水电、核电、风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学科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铁道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校,1997年被评为首批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2005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研究生院。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人金士宣,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2000年4月,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学校位于首都北京“学府胜地”海淀区,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总面积近11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东西两个校区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和美丽的校园环境,全面推行“一卡通”使用。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软件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另有两所职业技术学院和在职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形成了特色突出与优势鲜明的学科体系。百余年来,数代交大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学校成为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铁路现代化建设与改革重大技术与政策问题的重要基地。学校正在全力建设以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面对新形势,学校提出通过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汇聚学科团队,构筑学科基地等措施,瞄准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依托所服务的行业优势或区域经济建设强势学科,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使优势学科发展壮大,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新兴学科异峰突起。
  4.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河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建设的河北省属骨干大学,坐落在天津市,在河北省廊坊市设有分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1904年改称直隶高等工业学校,1929 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50年改名为河北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2001年4月、2006年6月分别通过国家“九五”、“十五”“211工程”整体验收。


   在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治学严谨,教学管理严格规范,具有“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是我国最早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之一,创办了我国高校最早的校办工厂,具有“工学并举,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已先后培养了8万多名毕业生。我国现代工人运动的先驱黄爱、陕西渭华起义领导人卢绍亭、抗日英雄洪麟阁、毛泽东主席亲书挽联的杨十三、冀东暴动领导人赵观民,以及教育家魏元光,中国汽车、内燃机专家潘承孝,核工业专家、学部委员姜圣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柯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均为在学校不同时期工作和学习的杰出校友代表。而更多的是工作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干部,他们以“工作踏实、实干,敬业和奉献精神强,为人诚实,善于团结合作”,“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赢得了社会的欢迎和好评。

   学校占地3400余亩,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总面积2500亩的新校区已有30万平方米建筑已经投入使用。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亿元,图书文献154.4万册,其中电子图书50万册,实现了文献信息管理及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化,各校区实现了网络互联。设有16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部,57个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强势特色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7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硕士学位专业,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授予权;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职教职员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0余人,博士生导师59人、硕士生导师365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个。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名师4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1人,获省市级以上各种奖励称号94人,在国际及国内各类学会、研究会任职98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5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7300余人,研究生3200余人。另有成人本专科教育学生近万人。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予以确认、依托河北工业大学创立的独立二级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2001年,现设有45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2000余人。

   5. 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沈阳工业大学地处东北地区工业基地辽宁省,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哲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校本部暨沈阳校区位于沈阳市,辽阳校区位于辽阳市。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5年由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原为国家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1998年起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
    学校设有16个学院、2个教学部门和1个工程实践中心。共设43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49个学科和学科领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机与电器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传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5个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建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电压强电流与新型电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复杂曲面数控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镁合金及其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一批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 31272人,其中各类研究生2213人,本专科生16592人,成人教育学生8749人,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独立学院)学生3718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649人,其中专任教师1194人。为适应发展需要,学校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中有国家工程院院士、全国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专业学会理事长、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专家、国家和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名师、省部级优秀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艺术家作为兼职教师。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 9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图书资料195万册,订购中外期刊3,000余种,并设有电子图书查询阅览系统。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目前学校已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1500亩建设新校园,预计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新校园一期工程将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
    学校坚持以装备制造业相关学科专业为主,电气、材料、机械、仪器仪表等学科相互融合,工、理、经、管、文、法等学科专业相互支撑的学科与专业特色。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拓展国际合作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为主,同时培养研究型人才、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作风朴实、基础宽厚、工程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为主,积极辐射全国装备制造业和其他行业领域。学校现阶段是教学型大学,到“十一五”计划末期逐步建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大学。

  6.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1959年华东师范大学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8年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通过“211工程”预审并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在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学校地处上海,现有闵行校区和中山北路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3,100余亩,分别坐落在上海市闵行区和普陀区,校园环境幽美,素有“花园学府”之美誉。

  学校目前设置有人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东方房地产学院、法政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9个全日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2个管理型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研究院和新药创制先进技术研究院3个高等研究院,含44个系、61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科学学院是中国大学中建置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研究型学院,软件学院是全国师范大学中唯一一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对外汉语学院是国家8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5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9大学科门类,拥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2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2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涵盖了13个二级学科);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140余个研究所和一批跨学科的研究、实验、计算及测试中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100余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含双聘院士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9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90人。全校有各类学生45,000余名,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25,900余名,包括全日制本专科生13,600余名,研究生9, 800余名(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外国留学生2,500余名。


  7.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理工大学,坐落于上海市东北部,中环线和黄浦江之间,毗邻复兴岛和共青森林公园。校园绿树环抱,红墙晖映,拥有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校区,源于 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位于徐汇区的复兴路校区,源于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植根于华夏民族文化沃土,吸纳了西方优秀文化元素的两个校区,曾孕育了 19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培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与社会活动家,曾在学校学习和工作过的杰出代表有:雷洁琼、谢希德、徐志摩、李道豫、徐匡迪、孟建柱、黄奇帆、吕福缘等。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090人,其中教授145人,副教授315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学校设有 16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28个研究院(所、中心),在校本科生14910人,在校研究生2700人,其中博士生199人。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现有工、理、经、管、文、法等6大学科门类涵盖24个一级学科,19个专业类别,53个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含自设);11个一级学科、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1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有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

  学校以科研促教学和以科研服务社会,全年科研经费超过 1亿元,科研项目包括 “ 863 ” 计划、 “ 973 ” 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

  学校发扬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办学传统,在最近 20多年间,广泛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和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1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纽约雪城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谢斐尔德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坚持 “ 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 ” 的办学宗旨,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学已成为了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展望新百年,上海理工大学将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理工科大学为目标,使学校崛起于东海之滨,成为镶嵌于黄浦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8.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 1909 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称焦作工学院。 1950 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 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 1953 年,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 1960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期间,迁至四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1978 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再次被确定为全国 88 所重点高校之一。 1988 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1997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0 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88 年 5 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6 年 1 月,江泽民、吴邦国同志视察我校。 1999 年建校 90 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李鹏同志题词:“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李岚清同志专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办学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2002 年 5 月,国务委员、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视察学校。 2005 年元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接见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师 周世宁 教授,并指出能源工业发展与安全生产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希望中国矿业大学保持特色,办成精品。 2005 年 10 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到校视察。

    中国矿业大学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 19 个学院, 59 个本科专业;设有 9 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一级学科, 50 个博士点, 96 个硕士点, 4 个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类别;现有 7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8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7 个“****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 9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10 万多名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3 项(其中一等奖 3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54 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9 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 54 项;国家级精品课程 3 门,省级优秀课程 45 门(其中一类优秀课程 21 门),省级优秀课程群 2 个,省级多媒体课件奖 30 项(其中一等奖 4 项);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 10 个、特色专业建设点 3 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4 个。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共有 1100 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 760 多项,大学生累计获得专利授权 90 多项。 1999 年以来,我校有 8 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学校共有各类学生 36000 多人,其中博士生 626 人,硕士生 3599 (含专业硕士 1162 )人,普通本专科生 22701 人,留学生 172 人。

    中国矿业大学致力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九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5940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 343 项,包括“ 863 ”项目 31 项、“ 973 ”项目 28 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9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39 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32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368 项。申请专利 353 项,授权 267 项,出版各类专著 191 部,编著 97 部,编写教材 176 部。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国际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斯运伯恩科技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 50 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3000 多人,其中专任教师 1395 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 202 人,副教授 328 人,博士生导师 145 人,硕士生导师 298 人;先后有 5 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 人被评为“ 全国优秀 博士后”, 2 人获首届全国百名高校教学名师奖, 2 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2 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3 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6 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7 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 10 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0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0 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52 人被列为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79 人次入选江苏省“ 333 人才工程”, 75 人次和 6 个学术梯队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 256 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较为完备和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藏书 189.7 万册;现有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 3 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配套齐全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校园占地面积 4448 亩(文昌校区 1590 亩,南湖校区 2858 亩),校舍建筑面积 108 万平方米。

    2002 年,学校制定了新世纪总体发展规划,将通过 10 年左右的努力,把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文管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居于国内先进行列,矿业工程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能源科技与工程技术方面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若干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

  9. 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江南大学座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美誉的江南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1902
 年三江师范学堂创建,后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
 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
 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
 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和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江南大学已成为一所规模结
 构较为合理,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科研、教学、服务均得到社会公认,在国内外具有
 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学科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八大门类,设有
 18个学院(系),共有60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94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5600
 余人。学校还设有国际教育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的莱姆顿学院。学校是省文明学
 校、省文明单位。


     学校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
 二级博士点、52个硕士点。全校18个学院(系)中有15个学院(系)具备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
 格,现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学校拥有6个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学科,其中,食品科学、
 发酵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在2002-2004年全国
 一级学科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轻工技术与工程分别列同类学科第2位、纺织科学与工程位
 居第4位。近五年来,学校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建成江
 苏省品牌专业3个、特色专业2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优秀课程及优秀课程群16门。建立
 了国家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612名,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2名双聘院士),长
 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
 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9人,高级职称教师
 近700名。建有教育部“工业发酵及生物催化”创新团队。由44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
 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学校是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建有国家、省部级工程研
 究中心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以及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工业微生物资源数据库整合及共
 享信息平台。“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等在内的国家、部省市科研项目560多项,年科研经费总
 量超亿元。共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
 科技进步奖3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出版学术专著615部,发表学术论文上万篇
 ,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从2002年的43篇增至2005年的464篇。2001-2005年共申请专利1616项
 ,授权专利540余项。2005年专利申请与授权数居全国高校第四位,江苏高校第一位。


     学校重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
 开发和江苏省沿江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轻工、食品、纺织、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等方面
 的科技优势,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
 ,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学校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贵州、甘肃、河南等
 省的20多个地市开展全面合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地方政府合资建立的
 省级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


     学校成立了由海尔集团、茅台酒集团、青岛啤酒集团、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绍兴黄酒集团、
 江苏小天鹅集团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加盟的董事会,注重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
 了产学研的结合和为社会各方面的服务。各院(系)也建有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二级董事
 会。宝洁公司、中国电信、丹尼克斯(中国)有限公司、东海粮油、青岛啤酒、东洋之花化妆品
 有限公司、希捷电子等大型企业等一批著名企业和荣智权等一批社会名流都在学校设立奖学、奖
 教金。学校每年发放的奖学金、奖教金总额达700多万元。

  10.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办 学 历 史 及 优 良 传 统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九十年代,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在广东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驱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分别通过"211工程"项目验收,各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圆满完成。两校的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并顺利开展"985工程"建设,使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2004年9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学东校区在广州市的番禺区正式落成,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创办学的新优势,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办 学 条 件 及 学 科 优 势

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 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旅游学院、翻译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 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6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宽广齐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36 个,还有专业学位点19个,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点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D)、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项目管理、生物工程、地质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M.M.)、口腔医学硕士 (S.M.M.)、公共卫生硕士(MPH)、会计硕士(MPAcc)、集成电路工程、物流工程等1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全校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 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4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我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6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0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12000人,本科生24000多人,外国留学生1000多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全校共有教职工近12000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6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50 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1500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 教育部"****"特聘教授16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6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 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基因 工程"、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和"肿瘤基因组学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等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 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9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图书馆藏书488万册,提供传统的书刊借阅服务、复印、速印服务外,还提供互联网信息浏览、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DIALOG联机检 索、UnCover专题服务及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电子信息服务,为师生员工迅速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提供方便。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中山大学 四个校区均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四个校区之间的连接速率已达到千兆,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间实现了光缆连接;光缆连接总长度超过 200公里,校园网的用户数超过31000户。校园网的规模、用户数名列华南地区高校前列,是国内高校中网络铺设面最 广、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园网之一,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等4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合并后,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阔。迄今为止,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与其中的4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给予中山大学大力支持,捐建教学科研生活用楼、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捐赠各类图书资料、设立奖教奖学金,累计各类捐助达4.5亿多元。

办 学 特 色 及 辉 煌 成 绩

中大8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大人。在中大的教育传统中,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强调民族精神,培养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80年风风雨雨,中大人以中山先生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为已任的优良传统。江泽民总书记要求中山大学 "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正是对中大"革命性"传统的很好的概括。
  中大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铸就了中山大学讲求"科学性"的优良传统。在中大的办学宗旨中,始终坚持以现代大学的理念指导办学,把发展教学和科研、办成名校作为目标。重视基础、重视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已成为中山大学的教学传统。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国文字和梵文,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果。陈先生致力于做真正的学问,不图虚名,坚持学术研究中"三个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所讲内容必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教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大这座科学殿堂留下许多精神财富。
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内地联系海外的桥梁。这是中山大学"开放性"传统的地缘背景。从筹办广东大学起,在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人是从海外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向全国招聘名师来校任教,并在国外建立大学海外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传统,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东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学校精英教育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使中大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欢迎。一批海外学者到中大任教,加强了传统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中大珠海校区的建成也体现了学校"开放性"的办学传统,珠海校区已逐步成为中山大学乃至广东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成为办成高水平国际著名大学的新起点。
近几年来,中山大学人才培养取得许多新成绩。如,2002年至今,我校参加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参评的16个一级学科有12个进入前十强。近年来我校博士生论文有14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中山大学代表队获得第27届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的银奖。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中,我校代表队夺得冠军。继2002年我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勇夺冠军。  
  中山大学,这所伟人孙中山先生手创的中国名校,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满怀信心,继往开来,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世纪,中山大学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技术领域学科体系为主,工、理、管、文、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的重点高校之一,现隶属教育部。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曾先后多次迁址更名。1958年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

    七十五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国家“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1959年中央首批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以“西军电”闻名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学校建设有新老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近270万册。现有各类学生3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500余人,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2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及通信工程学院等15个学院,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1个本科专业,16个陕西省名牌专业;建设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汇聚了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74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54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光华科技奖获得者26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5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5人。

    学校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成果。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近三年来,学校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高,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476项。1996年以来,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和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面向国家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系统研制、科技开发方面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电子工业特别是军事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建设有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6个,陕西省技术转化中心1个。先后承担了“863”、“973”、国防创新工程等1600余项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学校十分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先后与IBM、HP、TI、Intel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31个联合共建实验室;成立了产业集团,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与3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与国内电子、航空行业的10余个研究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开展创新性项目的研究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建校七十五年来,学校始终站在民族复兴的潮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投身于民族电子工业振兴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十万余名毕业生,产生了近百位解放军将领,成长起了9名院士以及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国际GSM奖获得者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等一大批IT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等。我校人才培养已在全国高校中形成“品牌”。

    面向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往开来,创新图强,为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12. 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创建于 1958 年,是由久负盛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的部分系科成建制地迁兰组建而成的; 2000 年 3 月起,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3 年 4 月,经教育部同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我校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经过 48 年的建设和发展,兰州交通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理、经、管、人文学科兼有,办学整体水平在甘肃省高校位居前列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 2 个校区,有土木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联合教育学院等 14 个学院和社会科学系、中文系及体育教学部;有 12 个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60 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 46 个本科专业, 8 个省级重点学科,各类实验室 53 个,其中 5 个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职工 2355 人,其中专任教师 1293 人,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 585 人,教授 121 人、副教授 368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83 人,具有硕士学位的 576 人),目前,学校有 129 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194 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有各类在册学生 30000 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 17000 余人,各类研究生 1800 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 12000 人。

    学校占地面积达 1452 亩,校舍建筑面积 55. 7 万平方米 ,总资产达 9.52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 5.28 亿元;图书馆藏书达 174 万册(其中电子图书 42 万册),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学校建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工作站,并建有局域网和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开展信息交流和网上办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书育人原则,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我校学生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计算机网络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校学生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成绩在甘肃高校位居前列,师生员工在各类体育竞赛中战绩骄人。目前学校生源充足,“十五”期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 93.8% ,多年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 5 万多名各类人才,由于我校毕业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努力,因此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教育部: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10多年探索和实践,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要创新源泉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23日在武汉举行。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讲话中指出,建设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高等学校要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开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新局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据了解,大学科技园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末。2000年,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成为教育部、科技部首批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近几年来,大学科技园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壮大。目前,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达44个,依托高校104所,吸引社会资本297亿元,进驻各类研究开发机构1200多家,入驻企业5500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860项,获国家专利1923项,开发新产品4116个,吸引留学回国创业人员1300余人,创造了近10万个就业岗位。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建设100个服务功能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大学科技园;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以上;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等。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