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学术不端!蜀道之难乎?

【字体: 时间:2006年11月2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造假天王黄禹锡,打假斗士方舟子、何祚庥、饶毅……现在不仅他们成了无人不知的名人,连生物界也跟着成了打击学术造假、揭露学术腐败的焦点学科。

  

生物通报道:造假天王黄禹锡,打假斗士方舟子、邹承鲁、饶毅……现在不仅他们成了无人不知的名人,连生物界也跟着成了打击学术造假、揭露学术腐败的焦点学科。

一、 学术不端蔚然成风


偷换数据、公然剽窃、一稿多投、“搭车”挂名、侵占成果、出卖文凭、伪造履历、申报造假、操控评选、学术受贿等等学术不端之举,已在生物界内部蔚然成风。上至受人敬仰的院士下至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近从知名学府远到地方民办高校,从留洋“海龟”到国内自学成才者……涉及面之宽,牵涉人之广,谓为壮观。方舟子的网站简直成了学术造假、腐败的“展览馆”,以至有网友将学术界被比为“鲍鱼之肆,臭气熏天,以至使我们产生见怪不怪、甚至久而不闻其臭之错觉”。不难理解为何刚刚仙逝的邹承鲁先生在《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中如此痛惜:“学术腐败问题已经蔓延至院士群体,有此类问题的已经不是个别的。”

本月生物通也责无旁贷地报道了数则学术腐败案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打假”》、《三大顶级杂志“造假”:科学,自然和细胞》、《揭秘中国学术论文交易黑幕》、《武汉大学博导论文疑被剽窃》、《《自然》再披《科学》文章造假》、《又爆院士剽窃事件:安徽高校4人论文剽窃日本学者》、《《科学》文章遭质疑》、《Science暴料:麻省理工起内讧 》……并且在本网站最近一次关于《[2006年调查报告]“研究生毕业是否应该与论文严格挂钩”》的网络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研究生和教师认为“研究生论文剽窃、造假是普遍现象”,再次印证了学术造假事业之昌盛现状。

二、打假现状不尽人意

 

为什么我们不能净化污浊的空气,还科研工作者一个干干净净的研究环境,给千千万万纳税人一个合理的交代?

学术上的问题理应由专业机构(政府部门)来管理,而国内恰好缺乏相应的管理专门机构,因此“现今的学术打假名誉纠纷不是发生于庙堂(专业学术期刊)之高,而是散布于江湖(互联网、大众报刊)之远”。

一些正义之士不能容忍此等误国害民之现象继续下去,挺身掀起层层黑幕,高举真理大旗,誓献身打假事业,可惜结果往往不尽人意:问题一被暴光,从上到下立即就会有人出面百般维护,“金钱权利”丝毫未损的是常事,即使被惩罚也不过象征性的,甚至有的因此还能屡获升迁,更为荒唐的是打假人士反被假咬,逢“官司”必败……真正得到处理的,屈指可数。

有人拿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与商业打假第一人王海作比较,发现这两人无论在打假内涵还是效果上都有不同。王海以打假为职业来赚钱,方舟子为打假却倒贴钱;王海打击的是一个个商业欺诈活动,受到的是幕后黑手的人身攻击,方舟子触动的表面上看是一个个学术泰斗,实则为强大的系统性“关系网络”;王海进行商品打假时,有工商局、质量监督局和消费者协会为其做法律公平裁判,有法可依;方舟子打假,必须取得行政许可,承担与其工作相当规模的法律责任。

因此说个人性质的打假力量薄弱,面对于造假者所在单位或者大学,无啻于蜱蚨撼树、螳臂当车。不是没人理睬就是被造假人所在体系用官司、金钱消磨,一个官司、数百万元名誉索赔就让你吃不消。近日,国内四名学术打假人士:何祚庥、郭正谊、司马南和袁钟组成科技打假基金筹备组,支持方舟子打假,欲与学术界魑魅魍魉决斗到底。

三、造假昌盛根源多多

1 量化考核的科研评价体系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推进量化考核,就是把学者的研究成果量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数字,并将这些数字与学者的切身利益挂钩”曹卫东说,“在数字化考核的驱使下,学术界还出现了畸形的恶性竞争”。

研究生若没有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不予毕业;副教授如若发不够一定级别文章就没有晋升教授资格。而实际上,一个原创性成果的获得往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尽可能多地多发文章成了高校某些人防止“下岗”,获得科研基金的手段。“写不出来就抄袭别人的,捏造子虚乌有的数据,用PHOTOSHOP等工具伪造图标和曲线。”如此这般不是成就了黄禹锡那样的造假大师,就是逼死了茅广军这样的中科院才子。

2 学术水平的低下

《学术腐败的根源是中国学术界学术水平低下》一文鞭辟入里地提到“中国的学术界经过八十年代的人员大流失,即智商较高的学人离开学术界(出国、从政、经商),随着文革前的学者全面退休,中国学术界的实权从平庸之辈的手中转移到了那些被‘筛选’下来的碌碌无为之辈的手中。他们掌权之际,也恰逢‘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之时。金钱像潮水般涌入学术界,对于搞不了学术的这些人来说,搞腐败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3 官官相护

“你好我好大家好,你抄我抄大家抄”,面对已成气候的“主流”,谁不趟这浑水谁就与资金、待遇、头衔无缘。系统性的体制腐败,本着一损俱损的名利原则,造假者不是掌控学术权利的“学术泰斗”就是其得意门,他们垄断了大量的学术资源,以权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甚至掌控着小单位里所有人的学术命运,把学术职务职称控制在自己人的手中,有的利用自己的行政领导优势地位分配学术职务和经费。东窗事发后学校或者研究机构为防止系统崩溃,抑或碍于情面讳疾忌医,对被揭发者包庇而不是惩罚,对揭发者是反对甚至控告。

4 民族浮夸潜意识

大跃进时的浮夸风毒害了一代人的灵魂。如今高校中有些领导又开始被冲昏了头脑。重点大学为了赶超英美,使出浑身解数“跑步钱进”,教学楼、实验室、实验器材硬着头皮也要上。盖楼的借款还没还完,又要高薪引鸿。上面批下的银子确实引来了精英。但不幸丘成桐跳出来揭露,引进的大师60%是挂名的,这边拿祖国的银子,那边为洋人干活,“两面通吃”,学校和这些大师是在合伙欺骗国家的科研经费。

为了提高排名,学校高薪奖励发表SCI、EI的文章,无论这些文章是否真的对国家的经济、国防、科研有利。但应该明白:被SCI和EI收录并不代表文章的水平有多高,SCI、EI本质上和GOOGLE一样,只是一种检索工具。

四 学术不端的恶劣影响

1 “为人师表”的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电自动化研究院总工程师薛禹胜认为学术腐败的后果严重,牵涉到对下一代的影响。“现在一个导师往往都带有一个研究梯队,他的学术腐败行为,会给他的学生和助手带来很坏的影响。”

2 阻碍自我创新。学术造假导致很多科技人员只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不能踏踏实实工作。学术腐败分子扶持一些本没有创新性的实验,同时抑制了有创新潜力的人才的发展。长此以往,“自主创新”只能落为空谈,冲击诺贝尔也永远只能是一个梦想。

五、清除学术不端,笔者十分赞同方舟子提议(前五点):


1 改变现有官本位的科技体制,让科研机构有更大的独立性。
2 要有正确的舆论监督,特别是新闻媒体要积极参与揭露学术造假。
3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接受举报、进行调查、做出处理,并且结果要公开、透明。
4要对造假者做出严肃处理,将其降职、开除、禁止申请科研资金,乃至追究刑事责任。
5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一个惯于在作业、考试或毕业论文作弊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时也会倾向于弄虚作假。 因此杜绝学术不正当行为,应从学生培养起。
6 效仿日本设立污点档案并公示,让弄虚作假者遗臭万年。
 
在我们嘲笑黄禹锡为韩国人丢脸的同时,是否想过我国和韩国、日本的科研实力、科技创新发展速度有无差距?韩国人最起码有勇气揭发国丑,相信经过此番教训,韩国的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会脚踏实地认真求实。那么中国的研究员,中国的媒体和中国的政府,你们又打算怎么办呢?

附1:为处理科技界不轨行为,2006年11月7日,科技部颁布第11号令 《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条例中所提到的学术不端行为(scientif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和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的: 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的解释和判断。“不端”二字需要细解,“端”,方、正也,不方不正不代表“坏”、“恶劣”,而剽窃、篡改行为明显属于造假、欺诈之流,只用“不端”形容,是否有偷梁换柱、故意包庇、讳疾忌医之嫌?

附2 :也许本文有些过激,有些捕风捉影、莫须有,但笔者唯一愿望是中国学术界朗朗乾坤,走向辉煌。(生物通记者 小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