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创新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选介

【字体: 时间:2006年12月2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06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计划资助群体20个左右,其中生命科学部:

  

生物通综合:稳定地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00年开始试行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国内以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006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计划资助群体20个左右,其中生命科学部:

项目名称 学术带头人 依托单位

植物─害虫─寄生蜂交互作用的进化生态学机制 康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康乐研究员

研究方向:进化生态学

电子信箱:lkang@ioz.ac.cn

男,1959年4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兼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家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直翅类学者学会会员、国际应用蝗虫学协会协理、德国直翅类学者学会外籍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态系统联络组专家代表。

    主要从事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长期从事草原退化与蝗虫群落动态关系的研究, 研究了草原放牧干扰下蝗虫群落动态及其多维生态位,阐明草原放牧活动与蝗虫成灾的规律以及种间的相互关系。从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化学生态学等方面系统地揭示了草原环境变化与蝗虫生态适应性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用于美洲大陆与欧亚大陆蝗虫生态学比较研究。 研究了斑潜蝇的抗寒性,阐明美洲斑潜蝇在中国分布北界,拉美斑潜蝇替代美洲斑潜蝇的抗寒生理基础以及斑潜蝇与寄主植物和寄生蜂的相互作用关系。现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专著2本,论文集2册。1992年获中国第三届青年科技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和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同年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

极端环境微生物生命特征及环境适应机理 黄力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黄力 
   
  黄力同志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曾在国外学习、工作了十几年,在此期间经历的一件事情对他触动很大。一次,他在参加所在大学的招生工作时发现,许多中学生寄来的入学申请材料中包含他们在参与某个实验室或野外观察站的工作后完成的科学论文或科学实践活动小结。这些申请者表示,正是他们所参加的课外科学活动使他们增加了对科学的兴趣,并下决心学习相关专业。黄力意识到,西方发达国家中科学大师的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科学的高度普及是分不开的。在青少年科技活动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

  回国以后,黄力在努力推进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计划。他认为,学习科学的最好办法就是到科研第一线自己动手做实验。一九九九年以来,他的实验室已经先后接待了五名中学生,为他们提供了感受科学、参与科研的机会。在指导这些中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黄力不仅注意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求实科学态度和不轻言放弃的作风。他相信,通过参加科研活动,这些中学生能够获得使他们终生收益的东西。

  在科技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黄力在充分考虑了参加活动的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背景之后,选择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即l噬菌体DNA复制起始转录激活的机理。国际上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已进行了30多年,至今未能取得突破。开展这一课题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技术,因此非常适合中学生。黄力首先带领北京八中少年班年纪很小的陈筱寅(13岁)和方舟(14岁)同学对国外科学家提出的一个假说进行了验证,发现这一假说不能成立。陈筱寅和方舟据此写成的论文在影响很大的英特尔国际科学和工程大奖赛(2000年)获得了三等大奖。这是首次参赛的中国代表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接着,黄力又指导北京四中的王思远和八中的何涛同学在陈筱寅、方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他们的论文最近在“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目前,他们正在准备参加明年的英特尔国际科学和工程大奖赛。
  在指导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黄力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必须考虑或亲自参与许多事情:课题讲解、实验设计、材料准备、技术指导、论文修改、学生安全等;他必须花费很多时间,这些时间可能是在周末、凌晨、或他正忙于别的某件事时。就其个人利益而言,这种付出似乎没有回报。但他却始终乐此不疲,因为他觉得科学普及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植物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的研究 曹晓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曹晓风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应用生化专业。1991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1995-96年在英国John Innes Centre做访问学者。1997-98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生化研究所做博士后。1999-2003年5月在UCLA,2003年6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2002年度入选中国科学院“****”。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曹晓风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DNA甲基化及基因沉默的功能和机理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1. DNA 甲基化建立及维持的分子机制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一种, 它可以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稳定遗传。 DNA高甲基化通常引起基因沉默, 这一现象是农业生物技术应用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虽然对DNA甲基转移酶和DNA甲基化机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们对DNA甲基化模式是如何建立,如何维持的还知之甚少。在拟南芥菜中,DRM2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参与de novo DNA甲基化过程的蛋白,所以我们准备结合传统的分子遗传学以及现代生物化学手段,表达TAP-tagged DRM2或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的方法,分离和鉴定与DRM2相互作用的蛋白,利用显微蛋白测序方法或质谱分析鉴定出与DRM2相作用的多肽序列,在基因库中找到其对应的蛋白序列进行研究,使我们了解de novo DNA甲基化的过程及机理。

  2. 小分子RNA在基因沉默和发育调控的作用研究
生物中存在两类具有调控作用的小分子RNA:与基因沉默有关的siRNA和起调控作用的miRNA。小分子RNA的大小通常为21-25nt长, 由dsRNA 前体(precursor)经过具有RNaseIII 活性的酶--Dicer切割而成。我们拟克隆水稻中参与RNA沉默过程的siRNA和发育过程中调节基因表达的miRNA,分析他们的表达模式,来研究小分子RNA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表观遗传学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

近期主要论著目录:
Ran Xia, Junguo Wang, Chunyan Liu, Yu Wang,Youqun Wang, Jixian Zhai, Jun Liu, Xuhui Hong, Xiaofeng Cao, Jian-Kang Zhu, Zhizhong Gong (2006)ROR1/RPA2A encoding a putative replication protein A2 is required for maintaining epigenetic gene silencing and important for root and shoot meristem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 2005; 10.1105/tpc. 105.037507

Bin Liu, PingChuan L , Xin Li, ChunYan Liu, YunRu Cao, ChengCai Chu, XiaoFeng Cao(2005). Loss of Function of OsDCL1 Affects MicroRNA Accumulation and Causes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Rice. Plant Physiology. 139: 296-305.

Wenli Zhang, Chuandeng Yi, Weidong Bao, Bin Liu, Jiajun Cui, Hengxiu Yu, Xiaofeng Cao, Minghong Gu, Min Liu, Zhukuan Cheng (2005). The Transcribed 165-bp CentO Satellite Is the Major Functional Centromeric Element in the Wild Rice Species Oryza punctata. Plant Physiology. 139:306-315.

Hong Li, Lin Xu, Hua Wang, Zheng Yuan, Xiaofeng Cao, Zhongnan Yang, Dabing Zhang, Yuquan Xu, Hai Huang (2005). The Putative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6 Acts Synergistically with ASYMMETRIC LEAVES1 and 2 to Repress BREVIPEDICELLUS and MicroRNA165/166 in Arabidopsis Leaf Development. Plant Cell, 17:2157-2171.

Cao,X., Aufsatz,W., Zilberman,D., Mette, M.F., Huang,M.S., Matzke,M., and Steven E. Jacobsen (2003). Role of the DRM and CMT3 Methyltransferases in 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Current Biology, 13:12-2217.

Zilberman, D., Cao, X., Johansen, L. K., Xie, Z., Carrington, J. C. and Jacobsen, S. E (2004). Role of Arabidopsis ARGONAUTE4 in 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Triggered by Inverted Repeats. Current Biology, 14:1214-1220.

Kinoshita, T.,Miura, A.,Choi, Y.,Kinoshita, Y.,Cao, X.,Jacobsen, S. E., Fischer, R. L. and Kakutani, T. (2004) One-way control of FWA imprinting in Arabidopsis endosperm by DNA methylation. Science, 303:521-523.

Zilberman, D., Cao, X., and Jacobsen, S.E. (2003). ARGONAUTE4 control of locus-specific siRNA accumulation and DNA and histone methylation. Science 299: (5607): 716-9.

Cao, X., and Jacobsen, S.E. (2002a). Role of the Arabidopsis DRM methyltransferases in de novo DNA methylation and gene.silencing. Current Biology. 12: 1138-1144.

Cao, X., and Jacobsen, S.E. (2002b). Locus specific control of asymmetric and CpNpG methylation 视觉信息的表达及视觉系统的脑功能区成像 陈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陈霖,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
 
个人简历

      陈霖,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83年加州大学访问学者、Sloan基金会博士后。198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86年博士生导师。1988-1993年德国慕尼黑等大学访问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磁共振脑成像中心主任; 兼任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Adjunct investigator,Texas大学San Antonio脑成像中心Adjunct professor,慕尼黑大学人类中心Extraordinary member。被聘为Visual Cognition、Gestalt Theory编委,"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Study of Attention & Performance"顾问委员会委员,系?quot;国际认知科学大会"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获"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资助。

      陈霖1982年在Science上提出拓扑性质知觉理论,20多年来在Perception, Percept & Psychophys, Psychol Bull & Rev, J Exp Psychol: HPP, J. Cognit Neuriosci, Vis Cognit等知觉领域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系列论文,特别是2003年又在Science、PNAS上发表论文,应邀在Visual Cognition上发表"major target article",就"知觉过程从哪里开始"的根本问题,向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由局部性质到大范围性质"的理论提出挑战,全面系统地发展了由"由大范围性质到局部性质"的拓扑性质知觉理论。


 

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基础 尚永丰 北京大学

生物学家——尚永丰  
    1964年6月出生
    19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9年5月至2001年5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工作
    2002年6月至2001年10月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聘为讲师(Instructor)
    2001年10月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聘为助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2002年4月起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

  基因转录的调控与分子肿瘤学

  尚永丰在攻读博士期间,首次阐明了视黄酸及其受体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其博士论文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优秀论文奖。其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两篇、在《Oncogene》上发表论文一篇。

    在哈佛大学工作期间,尚永丰博士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真核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并首次提出和证实雌激素受体在激活基因转录时在基因启动子上循环的假说,其研究成果发表在2000年《Cell》上,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代表之作。另外,尚永丰博士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对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在乳腺和子宫组织中生物活性特异性的分子机理的研究以及在此研究中对RNA干扰(RNAi)技术的应用,被公认为是开创性的工作,此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02年的《Science》上。尚博士的其他研究成果还包括对雄激素受体靶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协调作用的分子模型的建立,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2年的《Molecular Cell》上。  

    尚永丰博士是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主持“十.五计划”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因表达的调控网络研究”子课题“核受体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研究项目“人类重要生理活性及具有药物开发前景的功能基因研究”等课题。此外还得到“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及“985”和“211工程”等科研经费资助。  

   尚永丰博士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肿瘤中心副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及美国癌症研究会会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北京分会常务理事。

    联系方式:

   电话:010-82805118(办公室)
      010-82801397(实验室)
   传真:010-82801355
   Email:jason@bjmu.edu.cn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