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界动态与特聘教授新闻

【字体: 时间:2006年12月0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国内学界动态与特聘教授新闻。

  

生物通综合:国内学界动态与特聘教授新闻。

 

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受聘南开大学名誉教授

 

近日,诺贝尔奖得主、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理查德·罗伯茨访问南开大学,并受聘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  

        
理查德·罗伯茨教授是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新英格兰生物实验室(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DNA双螺旋发现者之一詹姆士·沃森(James  Watson)领导的冷泉港实验室担任副主任,从事核酸研究。  

        
罗伯茨教授最早发现核酸的生物转换过程,并发现100多种相关酶,全球最初获得的限制性酶有四分之三是由他的实验室发现或分类的。他拥有的核酸酶数据库是全球最完备的生物数据库之一。当今基础医学和遗传学研究,都在利用他研发的生物科技和医学工具,为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通过研究腺病毒-2转录过程,首次发现断裂基因和mRNA剪切机理,并克隆了许多限制性酶和它们同族的甲基化酶基因。由于他在核酸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1993年他与菲利浦·夏普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致聘仪式后,罗伯茨教授就“生命科学”这一主题发表演讲。南开大学综合实验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来自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的300多名师生到场聆听讲座。  

        
讲座以漫谈的形式举行,理查德·罗伯茨向同学们讲述了他求学和治学的经历,包括他在大学期间怎样学习、学习了什么内容,他在冷泉港实验室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工作情况,尤其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高峰体验,与同学们共享生命感悟。  

        
他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生命科学的探索研究工作。他说,生命科学是一门大有前景的科学,至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更多人去探索,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同时,他强调,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工作,都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局限于狭窄的领域,其它相关领域要多加涉猎,即虽然做的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但要从更高层面提出问题,思考要广阔。  

        
作为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罗伯茨教授以发展生命科学为己任,并为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关注世界范围的学术进步,鼓励科研协作,热情欢迎各国学术团体到他的实验室访问,尤其热心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研究人才。近年来,他多次来中国访问讲学,与中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中广网)

神经所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

 

1125日至27日,神经科学研究所召开了“神经所-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联合年会”与“神经所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暨张香桐院士百岁华诞庆祝会)”。

        11
25-26日的会议内容是工作汇报与专题交流和墙报。神经所的每位研究组组长和10位参会的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研究组组长均作了年度研究动态工作汇报,双方科研人员、研究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年会开始时,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回顾了神经所2006年概况,并就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创新的理解和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呼吁神经所广大职工、学生认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把神经所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所,组长们能在各个领域建立学术地位,神经所应该不断发展与提高,一年比一年好。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系主任叶玉如表达了希望与神经所的联系、交流与合作能与时俱进的愿望。

        11
27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教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教授、中山大学癌症研究中心曾益新教授、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孟安明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教授及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旭、段树民研究员等分别就鱼类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水稻分蘖角度控制的分子基础、鼻咽癌防治分子遗传学研究、Angiomotin-like2在斑马鱼胚胎细胞运动中的作用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精彩的学术报告开拓了神经所科研人员与研究生的视野,加强了生命科学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这个研讨会是神经所在以往邀请宏观生物学与理论物理学等学科的专家来所作学术报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家都认为效果良好,今后还要办下去。

中国已有一项艾滋病疫苗研究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传染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艾滋病发现25年来,全球科学界对包括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等在内的候选艾滋病疫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期研制成功有效的疫苗控制艾滋病流行。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中心研究员邵一鸣在今天举行的“纳米医药与纳米生物学前沿”学术讨论会上表示,艾滋病疫苗研究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十分关键的科学问题,即人们尚不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保护性免疫组分及其机制,来自技术上的挑战则是HIV的高度变异和逃脱免疫监控的能力。  

        
迄今全球范围内对艾滋病疫苗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前试验研究,以及近百次的艾滋病疫苗I期临床试验,少数疫苗已完成或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这些研究都显示了艾滋病疫苗的安全性良好,有些候选疫苗在临床试验中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但目前尚无在临床试验中显示能提供确切保护作用的疫苗,已完成的两个艾滋病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均宣告失败。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近日公布的一份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世界各地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患者数量仍在增加。全球约有3950万人感染HIV,今年新增430万名患者。共用毒品注射针头和不安全性行为使得HIV感染人数在东亚、中亚和东欧显著增加。  

        
邵一鸣介绍,我国的艾滋病疫苗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是建立在坚实的艾滋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基础上的,并借鉴了国际艾滋病疫苗研究的经验。中国科学家通过全国范围内艾滋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了我国主要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毒株类型及流行趋势,并针对我国主要流行毒株构建了几种类型的候选疫苗,这些疫苗在临床前试验中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一项疫苗研究已于今年完成临床I期试验,结果证实了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使用我国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的新载体疫苗,也正在临床申报和中试阶段,可望进入临床实验研究。  

        
邵一鸣最后表示,近年来国际艾滋病疫苗研究呈现出国家间和国际间大联合的趋势,这为解决艾滋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我国的艾滋病疫苗研究队伍也在成长壮大。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对艾滋病防治研究进一步加大了投入,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投入也随之有较大的增加,这为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联合攻关提供了条件,也为我国科学家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将在慢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科技部3日公布的《“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将以保障食品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重点,以生物技术合作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国际合作。  

        
在重大慢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方面,合作重点包括艾滋病防治技术,新发传染病应对技术,肿瘤、心脑和老年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及其应急安全对策研究与防治技术等。  

        
在中医药现代化与生物医药开发技术方面,合作重点包括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研究计划,加强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中医综合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研究、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技术、重大新药创制、靶标发现技术以及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农产品加工技术,合作重点包括农产品评价和检测新技术研究、奶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与检测技术、农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和深加工等。

        科技部3日公布了《“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根据这一实施纲要,“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将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与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努力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实施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增强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中的“话语权”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扩大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纲要表示,要有计划地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重要的国际和区域科技计划和活动,鼓励我国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人员到重要国际组织任职,并竞争高级职位;鼓励在华举办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创造有利环境,争取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在华建立总部或设立分部。

  实施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将以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为优先合作重点,努力为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支撑。

  实施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将大力促进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的国际合作,在我国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在生命科学领域,合作重点包括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重点开展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个体发育中的分子与细胞机制、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等;在纳米技术领域,合作重点包括纳米加工与纳米器件、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纳米结构的表征方法与检测、纳米器件与集成的关键方法与技术、纳米体系中的理论和建模问题研究等;在空天技术领域,合作重点包括航空航天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可压缩湍流理论与湍流模型、高速高温气体动力学及真实气体效应等;在海洋技术领域,合作重点包括深海基因技术、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等。(新华网)

 

第一届基因转移亚洲三国前瞻计划项目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学和韩国科学技术院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基因转移亚洲三国前瞻计划项目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近30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局亚非及国际组织处、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的领导出席了研讨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亚非及国际组织处张永涛博士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将开启中、日、韩三国在基因治疗前沿领域合作的大门。他说,基因治疗是关系人类健康的重大科学问题,中、日、韩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的不同方面各具优势,“亚洲三国前瞻计划”将为三方科学家的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推进东亚成为全球基因治疗研究的学术中心。

        
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三方的科学家采用学术报告、墙报和大会讨论的形式就感兴趣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大家认为,新型低毒高效基因载体的开发、特效基因治疗物质的构建、基因治疗效果的快速检测是目前基因治疗领域急需解决的学术问题。

        
据悉,明年研讨会将分别在日本和韩国举行。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

 

122日上午,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揭牌。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陈焕春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夏咸柱院士及国内兽医研究的相关专家出席了揭牌仪式。  

        
今年726日,科技部正式批准建立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以家畜重大疫病为研究对象,争取在功能基因组学、感染与致病机理、防治技术基础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家畜重大疫病和人兽共患病的防治、保障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资源平台,培养造就一支科研创新团队,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00人送别“科学斗士”邹承鲁

 

121日上午10时,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主要参与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邹承鲁的家属、白发苍苍的同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近400人前来送别。  

        
灵堂外,上百名身裹棉衣、白发苍苍的老人挤满了广场,他们中包括邹承鲁的同事、学生、亲人。哀乐响起时,几名情绪激动的老人再也控制不住,突然用手捂住嘴失声痛哭。10时整,吊唁队伍开始4人一排进入灵堂,向邹承鲁遗体三鞠躬。年近八十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两次进入灵堂三鞠躬。1040分,邹宗平夫妇手捧父亲遗像走出灵堂,邹承鲁的灵柩也被抬了出来。

        
邹承鲁院士于1123日逝世,享年83岁。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