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缺!科普大奖名花无主

【字体: 时间:2006年02月08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2005年12月8日,第二届全国科技馆《展品创新奖》评奖活动的最终结果揭晓:一等奖未评出,二、三等奖各空缺一项。
  这已经是该奖项一等奖连续两次空缺,为什么这个全国性的科普奖项如此“难产”呢?

  “一等奖连续两年出现空缺,并不奇怪,客观地说科技馆展品制作与展示是我国科技馆发展建设的一个‘软肋’。不但在内容建设上,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在内容设计、研究、制造上也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大部分都仅仅是从国外引进、移植一些内容,缺乏消化吸收。”本次评奖活动组委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善衍在中国科技馆颁奖现场的一番讲话把人们的思考带到更深的层面。

  也许不仅是科技馆展品存在问题,就是科技馆本身甚至科普教育都存在值得思考的问题。

  ———感慨“空缺”———“我感到很难过很压抑”

  对于头奖的连续空缺,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心情。

  “我作为国家科技馆的馆长,心里感到很难过并且压抑,因为两届展示活动都在我馆举行,我们近水楼台,可以尽量将创新展品提供参评,可结果还是没有一件高水平的展品出来。”

  “就我所知,我国科技馆的展品普遍存在模仿甚至克隆国内外现存展品的现状,缺乏创新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能反映展品真实水平”

  安徽科技馆馆长阎光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认为,头奖的空缺并不能反映出我国科技馆展品发展的真正水平,在这次评奖活动中,安徽科技馆获得了一个展品创新三等奖。

  “这次参展条件存在很多问题,至少有两点我认为是影响了这次的评选,一是参展有硬性要求,组委会要求展品必须搬到现场,很多大型展品、难以搬动的展品、贵重的和易碎的展品就不能搬到现场来展示;二是展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太多问题,展品制作说到底就是一个‘创意’,可创意只是层薄薄的纸,一捅就破了。很多参展单位因为害怕自己的创意被抄袭,不愿出来展示。”

  据悉,参加这次《展品创新奖》评奖活动的只有寥寥的31家,展品也只有80多件,而事实上全国能参展的单位有150家左右,参与率可见一斑。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参展条件和参展规则要做一些调整。”阎光亚馆长说。

  ———分析“空缺”———展品制作理念缺乏创新

  “我们现在科技馆展品制作的理念有问题。”在评奖活动现场,徐善衍用一句话道出了我国科技馆展品问题的实质。“现在我们占统治地位的还是‘单一的以展品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我从国外考察回来,很受启发。在内容发展方向上,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只是收集。”

  对于展品制作理念,王渝生馆长也认为存在不少问题。

  “科技馆展品的主要功能是科普教育,接受教育的是广大观众,这就要求科技馆展品研制人员要自觉地站在观众的角度来制作展品。‘超女’那么流行,是因为节目切合普通公众的口味,老百姓愿意看。可是现在很多展品制作者只是单纯地表达某一个科学原理或者科学知识,而不完全考虑观众,如果我是观众,你表达的这个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而事实上科学技术与每一个老百姓都是有切身关系的,表达出这一层意思来,我相信展品老百姓是愿意看的。”

  展品制作体制不尽人意

  “展品没有创意,跟我们的展品制作体制也有关系。科技馆展品制作,关键在于展品的创作者,他必须对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有深刻的领悟,才能把这种抽象的知识,已经形成功能的技术产品变成公众可以操作、演示的形式。实际上,科技馆和展品制作公司一般的技术人员,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很有限,怎么能够做出具有科学智慧和水平的展品来呢?我在国外看到的展品很多都是出自当地的大学教授、科研院所专家之手,极具科研智慧,我希望更多的在某一个领域具有深刻研究的专家能够参与到科技馆展品的制作中来,形成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展品制作体系。”徐善衍书记对展品制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阎光亚认为,徐书记的想法无疑是很好的,然而分析我国展品制作现状,却会发现这里有很大的难度。

  “现在展品的制作单位与展出单位是两张皮,一是制作单位必须根据业主的要求来进行方案设计和展品的制作,很少有主动来制作有创意的展品;二是展出单位由于体制限制,不能给展品的制作人员以较高的待遇,根本留不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更别说请那些更高水平的专家了。”

  据阎馆长介绍,我国在科技馆展品制作方面根本不乏高水平的专家,比如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是我国科技馆方面的最高学术团体,但是这些专家在科技馆的建设中只能做个顾问,不能主事,展品制作还是地方政府说了算,专家意见可以采纳可以不采纳,可以全部采纳可以部分采纳,专家发挥不了更大的作用。

  “另外我国从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到布局都缺乏专业的大型公司。现有的一些,也只能做单项。在实际中把整个工作承包下来,然后进行分包,再分包,这样三包、四包之后,很多问题就出来了。展品制作更应该明确分工,在协作中突出自身的特长。”阎光亚如是说。

  展示理念跟不上时代需要

  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院长梁兆正提出的一个惊人观点:“科技馆的展示理念也有问题,而且问题不小。”

  据梁兆正院长介绍,现在我们科技馆主要是采用“展品制”,就是以展品为核心,一个展品反映一个科学原理,每一个展品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展品与展品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性。

  “我们传统的科技馆主要是以向人们传播科学知识为主,‘展品制’就是应这种特点从美国移植过来的,展示布局常采取分类的方式,例如物理学展品、数学展品、化学展品等。但随着科技的交叉发展,科学不再是某一个单一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交叉的综合问题。因此‘展品制’反映的内容就显得支离破碎,不成体系,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

  梁院长提倡的是主题制,即以一组展品来反映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品的设计围绕内容发展的线索进行,展品与展品之间有明确的关联度。

  “比如说能源方面的展示,我们用一个‘零炭能源’主题,就可以把水电、核电、太阳能放进去,老百姓也就知道这都是没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清洁能源。用主题制来展示,观众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思考“空缺”———科技馆定位不能脱离实际

  “现在不是观众疏远了科技馆,而是科技馆疏远了观众。”徐书记把展品问题拓展到参观科技馆人数不乐观这个问题上来。

  “关键就是科技馆终极定位不统一。科技馆是用来干什么的?它是面向公众社会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它对公众的教育意义和功能与正规的大学院校不一样,观众可以来也可以不来。这样,在内容建设、理念上就必须是群众所需要的,反映和回答社会发展和人们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脱离实际的科技馆不会受欢迎。”

  对于科技馆的定位,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院长梁兆正认为我国传统的科技馆主要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而现在科学已经变成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问题。科技馆也不应只传播科学知识,而还应该传播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

  “科学精神的一个核心就是创新。我们的中小学生基础科学教育已经做的非常完备踏实了,但在创新能力上有所欠缺,我觉得科技馆应该把这一部分责任承担下来,把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作为一个主要功能。”

  科技馆应该寓教于乐

  在评奖活动现场,徐善衍书记说道,“超女”我没看过,但是我知道那里面肯定有让普通公众快乐的元素,否则不会这样受欢迎。

  “周末我也会带孩子去天文馆看看,那里面孩子愿意去,玩的高兴还能学到东西。科技馆去的少,展品太枯燥,孩子去过一回,说没意思就再没去了。”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曾雪莲女士对记者说。

  一直倡导“科学好玩”的王渝生馆长也认为科技馆应该寓教于乐。“从表现形式上讲,必须是公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对公众有一种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要体现科学性,也要体现趣味性,在轻松中得到教育和收获。”

  展品更换频率不能太低

  对于现在科技馆与观众渐行渐远,安徽科技馆馆长阎光亚认为展品更换频率太低也是一个原因。

  “科技馆的生命力在于展品的常换常新,都是些老面孔,老百姓也不愿意来。但现在政府一次性投入之后,很难再投入更多的钱用于展品的更新,就是给一点钱,由于资金太少,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就好像肉埋到碗里看不见。而在科技馆上,有个‘新馆效应’,维持在两年左右,两年之后如果没有大面积的更新,观众参观量就很难再出现‘井喷’的效果。”

  ■新闻缘起

  第二届全国科技馆《展品创新奖》评奖与展示活动于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一日至八日在中国科技馆举办,共有三十一家单位参加了这一活动,申报展品八十项,最终评出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五项以及荣誉奖十余项。一等奖未评出,二、三等奖各空缺一项。该奖项一等奖连续第二次未能产生。据中国青年报消息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