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生命学院的骄傲

【字体: 时间:2006年06月27日 来源:文汇报

编辑推荐:

  

  

  两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位教授受聘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一项成果被评为“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一名博士生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在全国首家成立了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这些都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的创新思路,引进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团队、开拓创新思路,使这个曾经起步晚、底子薄的学院飞速发展。

    “院办三迁”请人才

    生命学院师生中曾经流传这样一句玩笑:“交大有多大,生命学院就有多大。”1986年设立生物系,1997年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成立生命科学学院以后,学院一度没有一个像样的“家”,七零八落地分散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师生们办事,常常要在整个校园里来回奔跑。面临资金匮乏、人才流失、设备不全等问题,生命学院党总支提出了“人才强院,冲击世界一流”的目标,他们意识到:要发展必须超越,而优化师资队伍、构筑人才高地是生命学院异军突起的关键和希望所在。

    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学院做了许多不寻常的事情。当初邓子新、贺林两位教授刚与交大联系时,学院实验用房极其紧张,为了给两位教授安排实验室,院部机关各办公室曾三次“搬迁”,最后十多个人挤在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办公。两个多月后,两位教授再来时,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令他们由衷地满意并感动。

    不做简单“二传手”

    由于明白基础研究的规律及其艰苦性,学院从来不做简单的“二传手”,不把“工作量”的压力简单地施加给教师,而是努力给从事基础研究的教授提供潜心科研的宽松氛围,如不给有潜力的研究团队压工作量,给予几年的成长时间;对于发表论文,以影响因子大小来计算工作量等。邓子新教授坦言2000年加入交大时也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环境,可以安心做研究,“除了科研,我不用操心任何事情,学院都已经为我办好了。”

    在生命学院干了25年总支书记的罗九甫调侃自己是“环境专家”,专门改善院里“人文环境”,营造一种“求贤若渴,引进人才”、“原有人才充分利用”的氛围。据罗九甫介绍,生命科学学院的25名教授中,除五六位教授以授课为主外,其余教授大多是将精力置于科研之上的,现在学院共有以教授名字命名的实验室近15个,包括邓子新、贺林的实验室。在这样的教授实验室,教授对科研的方向、助手选择方面均有较大自主权,学院在宏观上决定哪个实验室予以重点支持。

    创新成果出现“井喷”

    人才的引进让生命学院尝到了甜头,也更加坚定了“人才强院”的思路。同时,学院党总支也认识到,仅仅有领军人物是不够的,打造实力强大的创新团队是稳定学院科研创新的基础,也是推进剂。

    学院的徐晋麟教授是全国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他介绍了包括邓子新教授等一批人才加盟交大。虽然从某种角度看来,每介绍一个人进学院,就多一个竞争者,但团队意识使得学院同事之间非常融洽。当初交大“辉煌计划”在工资外加发津贴,徐晋麟本来是生命科学学院获得资助的教师,最终却让给了新加入的一位年轻教师,他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学院能真正快速发展。

    几年来坚持创新思路和创新机制,生命学院的创新成果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井喷”现象,连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重大奖项。学院党总支在人才引进、团队打造、平台建设上的创新举措,营造了出大成果、出高端人才的良好氛围。他们认识到接下来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创新之根扎得更深更实在,让创新的“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