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实施10周年-铸就人才培养完整链条

【字体: 时间:2006年07月19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我们组织实施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不但是国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一大举措,更是我国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战略前移的英明决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孟宪平指出,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人才资助体系中,从培养本科生科学素质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包括支持特殊学科点的研究生),到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再与青少年的科技活动——包括青少年创新大赛、科普活动、科技夏令营等——结合起来,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发展的人才培养链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实施10年来,确实大大促进了科技与教育之间的互动与结合——不仅从人才资源的源头上推动了基础科学的发展,而且切实带动了我国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

  溯源:从“兰州会议”说起

  在高等教育界,有一个被称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事件——“兰州会议”。也就是这次会议,开启了我国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战略实施的大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下海”成为时代的“关键词”,很多做基础科学的人转向应用研究,部分高校老师也开始“下海”。作为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各高校理科院系教学经费严重短缺,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实验、实习条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陈旧;连图书资料也难以为继。报考理科专业的优秀考生逐年减少,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开始出现人才危机。这些状况使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和有识之士感到极大不安。

  面对基础理科人才培养的窘境,1990年,原国家教委在兰州组织召开了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这就是被称为高等理科教育里程碑的“兰州会议”。这次会议中,一些专家提出,选择部分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并以此为其他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起示范作用。

  1995年3月,在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卢嘉锡、曲钦岳等63位人大代表共同提案,呼吁国家拨专款,建立“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同年4月,苏步青、朱光亚、曲钦岳、谈家桢、唐有祺、徐光宪、程民德、郝诒纯、唐敖庆、卢嘉锡、陈佳洱等11位资深科学家致函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呼吁进一步加强和保护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建议设立“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国家领导人很快作出重要批示,对这一计划给予支持。国务院很快将这项基金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个专项,每年经费6000万元,五年共3亿元,由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组成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并由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组织实施。

  2000年3月,在基础人才基金“九五”计划完成后,吴阶平、周光召、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等6位副委员长及52位人大代表联名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继续实施“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提案》,根据大会财经委员会和大会秘书处的意见,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了多次协商和研究,同意继续实施该项基金,且按照“九五”期间的管理方式,该基金仍然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项基金。

  成就:从“保住阵地”到成为“辐射源”

  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在推动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为我国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经费主要用于改善教学、实验和实习条件,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按照经费管理规定,基地经费专款专用,每年都有一定的比例用于教学设备与教学软件改善,实验室改建和实验仪器与材料添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和图书资料经费,以及基地高年级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训等方面,使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刀刃上”。

  在高校教师们眼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基金在青年科研后备力量培养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10年来,这项基金实现了对高校人才培养上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化,将一块原来岌岌可危的基础理科人才阵地,变成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窗口和特区,成为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辐射源”。

  在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基金的支持下,“基地”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地重点建设和改造了一批适应学科发展的实验室,恢复和补充了必要的实验课和野外考察课;加快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基地新建了机房和多媒体教室,部分课程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教学中利用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计算机,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实验课教学水平。

  “基金委有严格的经费管理办法,能保证经费真正用在人才培养上,”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陈强教授说,“进入基地之前,兰州大学生物系每年只有不足10万元的教学设备经费,这里边很少能完全用于人才培养上。”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初期在学校实验条件改善上的作用可用“立竿见影”来形容。陈强介绍说,兰大生物系当时的系主任王仑山用这40万元的基金,每年改造建设一个实验室。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兰大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我女儿在加拿大读书,她假期到我们基地班的实验室参观后,认为我们的实验设备现在不比国外逊色”。

  在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基金的支持下,各基地都相继终止了图书资料订购连年锐减的状况,增加了期刊的订购数量,购买了必需的国外原版著作和教材;各基地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也有较大进展,基地班学生均可利用互联网查阅国内外期刊及数据资料。

  基金委每年组织一次基地学校的交流会,可以让这一学科力量最强的几十所高校集中在一起,讨论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改革,实验改进等问题。鼓励基地之间、基地与特殊学科点之间开展实质性合作。

  这项基金还包括一项“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依托基地“名牌课程”建设,聘请国内外名师授课,有计划地组织基地对西部地区和地方院校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促进了科技与教育之间的互动与结合,既支持了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也从人才资源的源头上推动了基础科学的发展。

  “当时国内规模大一点的生物学研讨会,我们也只能争取列席”,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张荣庆说,由于历史原因,清华大学在院系调整时解散了生物学系。1984年,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复系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方面都非常困难。在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支持下,通过基金委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每年的基地学校经验交流会及教师培训等,清华大学向同行学到了不少经验,迅速发展起来,到1998年就被评为优秀基地。清华大学经历了从学习优秀到成为优秀的过程。

  在造就基础科学研究精英、培养基础科学后备力量的理念指导下,基金重视对青年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兴趣的培养。基金拨出专款支持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教材的编写出版,基地率先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开展了建国以来力度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基地教师以极大的热情纷纷投入到教改研究工作中来,就人才培养的观念、目标、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一批新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和新的教材已经产生,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基金促进了我国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早期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为确保优秀生源进入基地学习,部分学校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再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进入基地班。或者允许基地班提前招生,并采取分流制、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和为基地班学将资源向基地班倾斜,给基地班学生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实验条件,“连教学计划都和其他班不一样”。不少基地学校通过设立创新基金的方式,吸引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等方法,稳定和加强了“少而精,高层次”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基地所在专业的优秀考生逐年增加,录取分数逐年提高。“现在基地很受考生和家长青睐,兰州大学基地班比其他理科班招生分数要高出30到40分”学生入学后学习热情高涨,有些学生在国内外的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有些学生的科研成果还获了奖或申请了国家专利。

  了解这段发展历程的人都说:“基地”确实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在我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方面无不走在前列。

  发展:从“捆绑”资助到择优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共划拨经费2.9209亿元。到“十五”结束时,“基地”已发展到了91个,但这一基金依然保持相同的资助力度——5年3个亿。

  十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各基地单位对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运用了高度的智慧。基金管委会多次召开会议,探讨基金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评审方式、评审原则、评审指标体系、评审专家组组成、受资助学科的布局和数量、各学科资助经费的分配原则以及经费分配方案等等。各基地所在学校对基金实施工作高度重视,全部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在人员分配、资源配置以及招生政策等诸多问题上尽量提供方便。各基地更是十分珍惜这笔经费,精心筹划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方案,合理配置基地有限的资源。他们还多方筹集经费,争取了配套资金投入基地建设。

  经过十年的发展,教学、实验和科研条件已经有了巨大成绩,但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改变也如箭在弦。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支持的重点逐渐从‘鼓励先进,兼顾西部’转变为‘择优支持、带动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谢焕瑛说,“九五”期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用捆绑的方式支持基地,只要被列入基地名单,就能得到资助。这一情况在“十五”期间得到一定改善,基金委通过评优,对优秀的基地投入倾斜一点,但差别不大,得到资助最多的和最少的之间不过差几十万元。而且只有基地学校才有资格申请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当初通过基地评审的都是某一学科较强的学校,但十几年中情况已发生了变化。还有些做得不错的学校不能进入基地,“这显然是不利于公平竞争”。

  “‘十一五’期间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改变,否则不利于发展”,孟宪平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原则是“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过去捆绑的支持方式不利于激发基地的潜能,也不符合基金的资助原则。

  “我们正考虑用项目申请的方式,将‘基地’和基金分开,原来的‘基地’可以依然是‘基地’,但如果做得不好、基金用得不好,就得不到后续的基金资助,同时非基地的学校也可以在条件成熟后参加竞争。通过公平竞争和择优支持,更好地把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作用发挥出来”,孟宪平说。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