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医学院HHMI华人科学家汇总

【字体: 时间:2006年07月2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 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盈利性私立医学研究所-基金会,拥资120忆,为美国第二大的慈善机构,仅次于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 (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两大基金会宗旨各异,B & M 是雪中送炭,而HHMI则为锦上添花,自1998年以来,HHMI已经拨款15亿美元用于支持医学研究与教育。该基金会拥有318名研究员,大多来自全美一流学府,其中不乏大师级学界泰斗(包括7位诺贝尔奖得主。There are over 100 NAS members among HHMI investigators ) 及才华横溢的新星。入选的二十几位华裔研究员全都是各自专业领域中的姣姣者。 

HHMI支持范围包括数百个国际一流实验室,为每位研究员提供大约100万/年研究经费,以支持创造性但高风险的研究工作,并使这些科学家集中精力,不必再为申请NIH基金分心。医学及本科基础教育亦属于支持范围。HHMI与联邦主要医学生物学基金管理机构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既有互补 (如2001年以来HHMI对骨髓干细胞研究的重点支持),又有协作 (projects and the funding mechanisms),相得益彰。 

1. Dr. Morgan Shenghttp://web.mit.edu/bcs/people/sheng.shtml 麻省理工学院网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现任4种专业期刊编委:神经元(Neuron, 国际基础神经科学顶尖级刊物之一) 副主编;神经科学杂志(J of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联合会-SFN官方刊物,水准颇佳) 副主编;Current Opinions in Neurobiology 编委 (一流神经生物学综述期刊);生理学评论编委(Physiological Reviews,生理学主导综述期刊).曾任多届全美华人神经科学联合会主席, Dr. Sheng 对了解神经突触传递及学习与记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贡献卓著,2003年其应邀为Neuron 创刊15周年所作之综述-回顾文章体现了业内对其专业水准的推崇,亦为华人挣足了脸面。思维独特,作风严谨, 出手怪异(也许这就是一流科学家之特质) 是其论文的特征, 而其高档系列性论文已自成体系. 


毕业于牛津大学本科(生理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哲学博士 (Ph.D, 起源于德国,哲学:当时泛指自然科学,沿用至今)。加大旧金山校区 (UCSF) 博士后 曾获总统奖 (PECASE: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专业背景http://www.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sheng.html 


据统计,Dr. Sheng 的研究领域为近十几年以来最热门的基础学科之一(诺贝尔奖得主及院士云集, 论文占据了一流综合性期刊 (自然, 科学, 美国科学院院报,Nature, Science, PNAS) 和专业性期刊 (Cell, Neuron, Nature Neuroscience) 相当可观的篇幅. 该领域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与记忆,老龄与神经疾患所致记忆力减退), 故将斗胆作一准专业水平介绍。 


2. Yuh Nung Jan詹裕农, Ph.D.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janyn_bio.html 


毕业于台湾大学本科(物理学),服役(空军少尉-信息与电子官,以色列亦实行相似制度,即大学毕业生服役后方可离境留学) 一年后赴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攻读硕士(物理) 和博士(生物物理与物理)。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 


加大旧金山校区生理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简教授的Ph.D. 训练是以理论物理开始的,以后,在导师(Dr. Max Delbrck, 1969年医学或生理学诺贝尔奖得主) 的支持与鼓励下,转入生物学研究。耳濡目染经年,简教授亦养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即致力于难度大,开创性而又无人问津的研究课题,以解决根本问题。经与另一位叶教授合作(夫人叶公杼Lily Y. Jan, Ph.D.,亦为HHMI 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士,http://hhmi. org/research/investigators/janly_bio.html),“能力与气质的互补”所产生的巨大创造力使简实验室硕果累累,尤其对钾离子通道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物物理学研究更是斐声国际,根据本人对医学生物学实验室的评估(profile, ISI-SCI etc.),近15年以来,在一流科学论文数量上(Nature, Science, Cell, Development, Neuron,PNAS),简实验室稳居全球前十名。 


3. YISHI JIN,Ph.D.http://www.biology.ucsc.edu/faculty/jin.html 


加州大学 Santa Cruz (UCSC) 校区教授北京大学学士,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博士(UC Berkeley),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曾获斯隆奖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32名斯隆奖获得者后期亦获诺贝尔奖)。并因首次鉴别与线虫神经通路 -neural circuitry 有关的基因而获总统奖。其后,其它实验室亦在人类等生物体上发现了相应基因。金实验室利用线虫 (C. elegans)研究神经系统发育,在该领域已具相当知名度。其论文档次很高,其中2004年的一篇 Nature 论文 (神经再生) 被 Nature 和 HHMI 誉为“意义深远的重大发现”。 

注:线虫寿命只有21天,而且神经细胞很少,利于研究发育 (development) 和衰老(aging),三位2002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奖得主(UC Berkeley-剑桥-剑桥) 就是利用线虫作为实验模型。 

斯隆基金会 ( Sloan Foundation): 

http://www.sloan.org/main.shtml建于1934年,资产十几亿, 该基金会支持范围广泛,在神经生物学方面主要重点资助6所名校的博士后教育。创立者阿尔佛莱德斯隆 (Alfred Pritchard Sloan,1875-1966, 出生于普通机诫工家庭,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专业) 为著名慈善家,曾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董事长,在管理方面建树良多,所创管理模式曾被奉为通用汽车规范。对历史上美国公共交通从有轨电车到公共汽车的转变及普及私家汽车起了决定性作用。 

总统奖: http://www.ucsc.edu/currents/99-00/04-17/jin.html 


4. Min Han, Ph.D.http://www.colorado.edu/MCDB/HanLab/ 


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校区教授(分子与发育生物学),复旦大学客座教授。 

北京大学学士,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博士(UCLA-分子生物学),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 

韩实验室利用线虫(C elegans) 进行细胞分化,器官形成及脂质代谢的机制研究。 

其杰出贡献在于首次确立了某种致癌基因 (Ras-MAP激酶) 的体内通路。 


5. Liqun Luo, Ph.D.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luo_bio.html 


斯坦福大学教授(神经生物学)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分子生物学),Brandeis 大学博士(生物学),加大旧金山校区博士后,师从简教授(除了钾离子通道外,Dr. Jan YN 在神经生物学方面亦造诣颇深)。 

曾获神经科学联合会(SFN) 青年科学家奖(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和McKnight基金会的神经科学技术创新奖(Technology Innovation Award in Nuroscience)。楼教授发明的神经追踪技术改进了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经典方法,将对大脑发育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HHMI特为此发了评论,称之为遗传学的重大进展.http://www.hhmi.org/news/luo.html 

楼实验室论文水准很高, 其中Cell, Nature 系列, Development 占很大的比例。 


6. Li-Huei Tsai, PH.D.http://www.hms.harvard.edu/pathol/tsai/index.html 

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 

中兴大学学士(兽医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硕士(肿瘤学-分子生物学),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博士(病毒学),师从Dr. Brad Ozanne. 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和哈佛-麻省总医院博士后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蔡教授成长于台北,少年时对小提琴情有独衷,曾多次参与正式剧场演奏和各级竞赛。大学时期亦活跃于学生组织,心仪赴非洲与大型野生动物为伍。完成兽医课程后,为进一步扩展视野,遂申请赴美。 

攻读硕士期间,一位大师(Dr. Howard Temin,诺贝尔奖获得者, 医学或生理学-1975)的课程引起了她对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的极大兴趣。在博士研读中蔡教授亦有很大收获(purified a novel autocrine growth factor activity secreted by B cell lymphomas)。博士后期间她鉴别了数种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激酶。目前,蔡教授正以独到的方式研究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理,仅今年就有两篇上乘佳作问世 (Cell). 

业余爱好:歌剧欣赏和与女儿共处。 

本文参考了哈佛及台北的众多网站及数种简历版本。 

注: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 (1933年获密执安大学哲学博士, 曾任北大, 西南联大教授和中研院院长,其门生圆了华人物理学家诺奖之梦) 有一名言:中国的精英本科教育与美国一流研究院的训练造就了一代杰出华人工程师与科学家(刚来美国时,学校图书馆亦有中央日报,吴老先生这句话被反复引用,但原话已记不清了,查了中研院网站也没找到)。 


找到了背景材料, 大概吴先生这句话是为了力劝政府开放留学政策*吴大猷曾在90岁寿诞时回忆,他在台湾没做过什么大事,但当年劝阻蒋总统不要禁止留 学政策,后来并反对台湾发展核子武器,应是他对台湾的最大贡献,"对得起这一代与下一 代的年轻人"。 

http://www.networkchinese.com/whoswho/wudy.html吴先生纪念专辑 


7. 许田 Tian Xu, Ph.D. 
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 (分子肿瘤与发育), 系副主任, 校长中国事务特别助理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校长美国事务特别助理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xu_bio.html 

复旦大学学士(遗传学), 耶鲁大学博士(发育生物学), 师从Dr. Spyros Artavanis-Tsakonas。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博士后, 师从Dr. Gerald Rubin. 曾获结节性脑硬化协会奖(Tuberous Sclerosis Alliance's Rothberg Courage Award). 

许教授以非常独特的遗传学方法(model) 研究肿瘤发生与转移的遗传学基础, 探索发育与疾病形成的内在联系及潜在的药物治疗方式。许实验室的系列力作 (Cell, Nature 等) 在其领域已独树一帜 (北京土话叫作有您一号)。 

许教授亦致力于建立耶鲁与母校复旦之间的卓有成效的协作, 其与韩min和庄原 (科罗拉多大学-HHMI 和杜克大学) 共同创立的复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已具相当水准(得到了中国政府及众多中美院校与机构的大力支持). 

注:由中国遗传学开山鼻祖谭家桢先生(苏州大学学士, 燕京硕士, 加州理工学院 Ph.D.-1936, 师从Dr. 摩尔根) 创立的中国第一个现代遗传学专业 (复旦, 始自1952 院系调整) 已是桃李满天下,三位海外赤子的奉献更使其如虎添翼。 


http://www.nasonline.org/site/Dir/9...arch_again_link 谭先生美国科学院个人网页 


据中国科学院统计(路院长文章, 2004), 由海外华人领衔的生物医学实验室数量已逾千(可能包括一些半独立的实验室, 与欧洲的架构类似)。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正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故乡与母校, 从近年来上海和北京等地在国际一流期刊上频频发表的文章即可略见一斑。 
http://www.yale.edu/opa/hu/tianXu.html 


8. 钱泽南(Tjian, Robert) Ph.D.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tjian_bio.html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教授(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加大旧金山校区兼职教授(生化与生物物理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学士(生化),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数个网站将三位顶尖级大师称作加州钱氏三杰,-钱泽南,钱永佑 (Richard Tsien,美国科学院院士, 斯坦福大学教授, 曾在斯坦福创立美国第一个分子生理学系. 在今年初联邦某机构的科技政策研讨会上, 作为科学顾问做了一次极其精彩的演说:T-型钙离子通道20年,从发现到临床应用, 现身说法,将科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至,限于篇幅,将令文介绍)。其族叔之大名更是如雷贯耳, "一个人顶几个师" 的留美先辈)。钱永健 (Tsien, Roger),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教授,HHMI -另文介绍。 
钱教授为吴越钱氏之后,据钱氏宗谱记载,钱氏后裔尊一千一百年前的武肃王为一世祖。 

武肃王以下,支派繁衍,在国内有据可寻的就有一百多支。钱氏世代诗书传家,高官显宦辈出,自1949年以来,仅大陆一地,省部级官员,二级以上教授及两院院士达数十人之多(钱穆,钱伟长,钱其琛。。。).http://www.qsly.org/EISCrop/qsly/EISNEW1/News_List.asp钱氏名人录 

钱氏家训节录: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柢深, 

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9. 钱永健 (Tsien, Roger)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 高度被引用学者 -ISI,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教授(药理,化学与生化) .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tsien_bio.html 

1952 年出生于纽约市一个“工程师之家", 其父为机械工程师,母舅为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教授, 族叔(钱学森) 为加州理工空气动力学实验室创建人之一. 成长于新泽西Livingston,学习化学纯属偶然,“因为父母期许的正统专业已被兄长们占尽先机”,再加上自幼患哮喘只能禁步家中,而幼子多淘,曾在家中地下室作化学实验用黑火药炸飞了乒乓球台。然淘归淘,学归学,16岁即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获西屋科学天才奖 (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20岁获哈佛大学学士(化学和物理,Witha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剑桥大学博士及博士后(生理学)。曾获沃而夫奖(Wolf Prize in Medicine,2004), 全美化学学会, 蛋白质学会等多项大奖。 

钱教授发明了一批分子探针(calcium, cAMP, and nitric oxide), 用于测量和控制活细胞内钙离子的动态变化,而后者与生命基本活动,多种神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衰老息息相关, 故被广泛的跨学科采用。其以60项专利雄居学科之首,经久不衰,对人类战胜疾病, 

益寿延年贡献匪浅,功德无量。 

钱博士实验室曾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过一篇过于荧光蛋白的论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数种颜色的荧光蛋白全部用拥有对应颜色的水果命名。 

本文参考了美国科学院, HHMI, 加州大学, ISI, 专利机构等网站。 

10. David R. Liu, Ph.D.哈佛大学教授(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liu_bio.html 
Dr. Liu 是一位从来没有做过博士后的年轻教授,1973年出生于加州 Riverside,1994年以第一名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本科期间曾参与固醇合成研究,师从Corey教授。1999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博士(有机化学)。在Peter Schultz教授指导下从事核糖核酸研究,并自主首次开始活细胞遗传密码的研究。同年被哈佛大学任命为助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 

曾获斯隆奖,国家科学基金会,全美化学协会,海军青年科学家研究等众多奖项(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少量生物医学科研基金由海军和陆军管理). 并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列入全球 Top 100 青年发明家(35岁以下),“大众科学”亦将其列入全美 Top 10 最具才气的青年科学家。 

Liu 实验室运用进化法则对生物小分子和高分子进行研究。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art.../tr100_1004.aspMIT TR 100-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 


11. Zhijian "James" Chen, Ph.D.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教授 (分子生物学)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chen_bio.htmlResearch Interest: NF- B Signaling and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陈博士生长于中国南方一个偏远的村庄,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 (生物学),以第一名通过吴瑞项目考试 (见注), 赴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校区攻读博士。 

毕业后, 陈博士用了3年时间从事药物开发, 积累了一定经验后, 转而赴德州大学以追求更大的“学术自由和接触更多的领域”。 

在达拉斯,陈博士如鱼得水, 发现了ubiquitin 的新通路,进而领先于业内。Ubiquitin 信号主要与免疫及肿瘤相关。 

注:华裔分子生物学家、康乃尔大学的吴瑞教授 (Ray Wu)发起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 简称CUSBEA项目), 在中国国内选拔学生赴美国学习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开辟了国内大规模地选派优秀学生到美国学习生命科学的通道。经吴教授的不懈努力, 全美40多所一流学府同意参与这项计划. 由北大牵头, 按国际标准进行了极其严格的考试。自1981年以来,这个计划将数目可观的中国学生送入了国际一流实验室,相当一部分近年在美加崭露头角的华裔生物医学学者均出自这个项目 (将吴瑞项目名单与几个版本的北美华裔专业名人录对比,包括上文提及的许教授), 而且很多人亦在国内兼职。还有些人回国效力或在北美行医。 Min Han, Ph.D., Univ. of Colorado 亦为吴瑞项目学生. 

12. Xiaodong Wang, Ph.D. 王晓东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教授 (生化), ISI 高度引用学者(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共同所长Research Interest: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apoptosis in human cells 

1963年生于武汉,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生物学),经吴瑞项目赴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 (1991年Ph.D.),同校博士后 (1991-1995)。 

曾获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 (2004),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杰出成就奖 (2004) 等众多与癌症研究有关的奖项。王博士的研究很有特色,即首先走出导师的光环,围绕自己独创的实验模型作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因此,他的论文少而精 (为入选ISI高度引用学者文章最少的科学家之一),但档次可读性及引用率均很高,其中一篇 cell 被归入近10年最佳论文之列 (top 20, ISI- Apoptosis). 王实验室今年又有重大突破, 发现了一个与癌症发病相关的酶 (Mule),使人类对癌症发病机理的了解及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又迈进了一大步。该实验室的另一标志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凡有发现,必有专利申请跟进,他的多项专利发明就像其研究生涯的每一步脚印,继往开来,延绵不断。 

13. Yi Zhang, Ph.D.北卡罗来纳大学 Chapel Hill 校区副教授 (癌症,生化和生物物理学)研究领域: 遗传学http://www.hhmi.org/news/zhang.html 

北京农业大学 (1949年由北大, 清华和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组成) 本科和硕士,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Tallahasse 校区博士 (分子生物物理学)。在实验胚胎学 (与DNA序列本身无关的基因表达机理) 领域享有盛誉, 其研究论文与综述文章均具相当水准。曾获美国癌症协会 Gertrude B. Elion 癌症研究奖和 Sidney Kimmel 基金会癌症研究学者奖. 

本文参考了中国农业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美国癌症协会和HHMI 等网站。 

14. Xiaowei Zhuang, Ph.D. 庄晓威http://www.hhmi.org/research/invest...zhuang_bio.html哈佛大学副教授 (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物理) 

中国科技大学本科 (物理-1991),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学博士 (物理 -1996, 七篇第一作者论文:均为一流物理期刊-物理评论等),师从沈元壤院士 (Y.Ron Shen).1997-2001斯坦福博士后 (第一作者论文:两篇科学,一篇 PNAS),师从朱棣文院士 (Steven Chu,诺贝尔奖得主, 现任劳伦斯柏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 ,2001- 哈佛助理教授。 

曾获麦克阿瑟奖 (MacArthur Foundation Fellowship) 及斯隆奖,并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列入全球 Top 100 青年发明家。 

庄博士利用自己开发的超灵敏的光学成像技术来监测单一生物分子和联合体在体外或活细胞内的瞬时行为,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解病毒如何进入细胞及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 

科大校友在国内及北美均表现不俗。不过,以科大的高门坎及得天独厚的教研条件(“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桃李满天下亦决非偶然。 

本文参考了数版庄博士简历, 科大(校,北京研究生院和诸校友会), HHMI , 哈佛, 伯克利校区和中科院等诸网站。 

15. Linda C. Hsieh-Wilson, Ph.D. (Linda C. Hsieh 蔡)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化学与化学工程)http://www.hhmi.org/news/hsieh-wilson.html 

耶鲁大学本科 (化学),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博士 (生物有机化学),师从Peter G. Schultz 院士。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后,师从 Paul Greengard 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0-生理学或医学)。 

曾获斯隆奖,贝克曼青年学者奖 (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国家科学基金会生涯奖 (NSF CAREER Award) 和美国化学联合会 (2005) 等多项大奖。 

蔡博士以有机化学与神经生物学结合来探索学习与记忆及运动控制的化学基础,鉴别与突触传递有关的细胞表面 (黏多糖) 和细胞内 (蛋白质) 物质,以了解其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及神经元冲动对细胞内蛋白质的调制作用。 

注:蔡氏为黄帝支裔,起自河南,台湾的蔡姓开基者, 是明末万历年间郑成功的一位蔡姓部属。他于万历十九年 (1591年) 达台湾, 居住在云林县,开垦荒野,成为台湾落基的蔡姓第一人。蔡氏是台湾的第八大姓,集中在台南和嘉义两地,蔡氏族人蔡万霖曾以85亿美元身家位居全球第6 (财富-1995),其子蔡宏图 (与陈水扁同窗于台大法律系, 达拉斯 SMU 法学博士) 秉承父业,目前仍贵为全球华人首富。蔡万霖和山姆沃尔顿 (沃尔玛创始人) 曾被媒体并称为最聪明的富人-在天国仍使家族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用遗嘱巧妙地避免身后因手足反目而导致家道中落)。蔡氏集团一贯乐善好施,为教育及社会公益慷慨解囊。 
本文参考了HHMI,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洛克菲勒大学,诺贝尔基金会,财富, 台大及蔡氏宗谱等诸网站。 


16. Yixian Zheng, Ph.D. 郑诣先卡内基协会(DC) 研究员(Staff Member)约翰霍普津斯大学生物系兼职教授RESEARCH INTERESTSMicrotubule Nucleation and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Cell Cyclehttp://www.ciwemb.edu/labs/zheng/index.php 

文革时期成长于重庆,没有学过地理外语, 历史及自然科学学习亦极其有限。中学课程只有汉语和数学。尽管荒废了学业但也没有“课外作业之重负与期盼成功的压力”。其时,父母最大的担忧是“两姐妹被迫上山下乡”。 

双亲皆为学者(机械工程与冶金学教授),尽管幼年时觉得“父亲整天下班后还沉浸于方程式之中,非常乏味",岂知潜移默化之下,做学问亦成为郑博士的生命所在与最大乐趣。 

象很多中国父母一样,郑的家长将对子女的挚爱融于教育之中,从想方设法送女入重点中学,到联系出国深造,不遗余力。 

学生物学的初衷源于向往在茫茫荒野采集标本,但入学后却发现几乎所有的课程的学习都要靠死记硬背,遂属意当作家,但父母坦言相告写作谋生之不易,且荆棘丛生。四川大学本科(生物学) 毕业后,在西南农大执教3年后赴俄亥俄州立大学 (博士-分子遗传学),师从Dr. BERL R. OAKLEY, 尽管初时分子生物学功底不足,但凭藉坚实的遗传学基础与勤奋,终于在果蝇发现一个与微管蛋白 (gamma tubulin, 对细胞结构与基本功能至关重要) 有关的基因 (mipA gene of A. nidulans encodes -Cell, 1991). 加大旧金山校区博士后,师从 Bruce Alberts 院士(美国科学院院长),在导师的指导下分离和鉴别了嘎玛微管蛋白环形复合体(gamma tubulin ring complex,Nature 1995)。经4年博士后磨练,郑博士克服重重家庭困难,举家东迁赴卡内基 (DC-巴尔地摩地区),这里“教学任务不多,可以潜心作研究,且学术环境极佳”。 

综合多位师尊与同仁之评价,郑博士的成功得益于:性格外向-与人为善,勤奋执着,创造力旺盛 。 


郑实验室利用卵母细胞, 果蝇及哺乳动物组织培养来研究细胞中心体(微管细胞内成核部位)的结构与功能,并首次在果蝇发现一种微管蛋白包含环状复合体(gTuRC),可在体外使微管成核,并证明其为微管成核的要素。郑博士的研究独辟蹊径,创意不断,故论文档次之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http://www.ascb.org/news/vol23no1/profile.htm 
本文参考了HHMI,美国科学院,卡内基协会, 霍普津斯, 美国细胞生物学协会等网站。 


17. Yi Luhttp://www.hhmi.org/news/professor-lu.html 
依利诺依大学香槟校区化学系副教授(生物物理与计算生物学中心,化学,生化与生物物理) 

北京大学学士(1986),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博士, 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师从Dr. Harry B. Gray (美国科学院院士),曾获斯隆奖,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AREER Award) 及贝克曼(the Arnold and Mabel Beckman YoungInvestigator Award) 等多项研究与教学奖。 

Dr. Lu 是以教学方法优异, 成效显著而人选的。他以研究金属离子与生命的关系见长(数篇PNAS论文),并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本科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借以在科学专业招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 
本文参考了HHMI,依利诺依大学,加州理工,美国科学院,国家医学图书馆和北大(还是没有找到中文名字) 等网站。 


18. HHMI 国际研究学者 

Wang, Yu Tian 王玉田HHMI 国际研究学者(2001-2006)http://www.hhmi.org/research/scholars/wang_yu_bio.htmlhttp://www.interchg.ubc.ca/neurosci/wang.htm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 教授 (2001-至今,医学系脑研究中心)。山东医科大学医学士和生理学硕士 (B.M.-1982,M.Sc. -1985),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博士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神经科学-1992)。1992-1994多伦多大学博士后. 1994-2001, 多伦多大学助教授和副教授 (实验医学系和病理系)。 

Dr. 王的研究起点很高, 从博士后阶段开始,妙文不断 (自然,科学及神经元等),且合作者多为业内闻人。该实验室不但从事前沿研究 (AMPA 受体嵌入与吞饮 /trafficking 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学习与记忆等), 并以独到而令人信服的实验挑战经典理论 (配基调控的离子通道与G调节蛋白偶联通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见注),因此得以入选HHMI 国际研究学者 (该计划资助二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共有两位华人获此殊荣)。王博士并将其理论突破应用于临床实践 (开发新药,用于癫痫及药物依赖等). 曾获加拿大联邦及安大略政府等多项表彰。 
本文参考了HHMI, 山东医科大学,中国教育,纽芬兰纪念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Canadian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CIHR) 等网站。 

王博士的入选课题 (Dopamine D5/GABAA Heteromerization) 为探讨多巴胺受体与Gama-氨基丁酸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经典理论中, 尽管两类通道 ( ligand-gatedion channels -包括GABAA an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包括D5) 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但都是间接的, 王实验室和合作实验室首次提供了二者间存在直接关联的详实证据 (自然, 科学)。 

GABAA 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出生时为兴奋性,由于发育过程中不同亚基比例的消长及离子流的变化而转变为抑制), 目前临床应用的几类主要镇静安眠药大多与其有关, 如苯二氮卓类药物 (为GABAA 的一个位点,-安定利眠宁) 及巴比妥等。在不久的将来,苯二氮卓类药物亦有可能对人类的食欲进行调控 (临床试用正在进行, positive hedonic xxxxuation -palatability)。 

多巴胺受体分为两类,D1-like (D1 and D5), D2-like (D2, D3 and D4), 分布很广,故与多种系统的疾患相关(神经-精神,运动和心肾等)。 

神经-精神: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偏头疼 (migraine), 儿童多动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药物依赖 (drug dependence), 躁狂 (mania) 和抑郁 (depression)。 

19. HHMI 国际研究学者 
李岳生博士-国际研究学者http://www.hhmi.org/research/scholars/li_bio.html 

1973 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 就职于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岳阳市)。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院博士(2001, 分子寄生虫学). 回国后任血防所副所长、所长。曾获中国卫生部颁发的地方病奖 (2002),中华医学会血吸虫病与免疫学奖(2004) ,2005年以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研究入选 HHMI 国际研究学者。 
(以上来自千龙网)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HHMI|华人科学家|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