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分院与著名研究院联合发表冠状病毒研究进展

【字体: 时间:2006年08月1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SARS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基因组研究虽然随着非典的过去渐渐淡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有关其分子遗传上的研究依然是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院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以及上海生科院神经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联合著名的Max Planck Guest实验室和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Queen Mary医院等处的科学家们一道进一步探讨了SARS冠状病毒ORF 3a编码的穿膜蛋白的功能,为研究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以及治疗提供了新的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8月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生物通报道:SARS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基因组研究虽然随着非典的过去渐渐淡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有关其分子遗传上的研究依然是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院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以及上海生科院神经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联合著名的Max Planck Guest实验室和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Queen Mary医院等处的科学家们一道进一步探讨了SARS冠状病毒ORF 3a编码的穿膜蛋白的功能,为研究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以及治疗提供了新的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8月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主持这一研究的是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孙兵(Bing Sun)等人,以及郑伯健(Bo-Jian Zheng)等。

冠状病毒是较大的有包膜病毒,有一27kb-30kb的正义RNA基因组,是所有RNA病毒中最长的。临床认为,冠状病毒通常与人类的普通感冒有关。但在动物中,冠状病毒可引起高毒性的呼吸道、肠道和神经系统疾病,还可引起肝炎。人冠状病毒通常在体外很难培养,而大多数动物冠状病毒和SARS-CoV却容易在Vero E6细胞中培养。

在2003年的3月,两个研究团队先后找到了SARS的可能致病源,并且其中的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上,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建议将引发SARS病症的冠状病毒列为第四大类,成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

之后有关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陆续获得了进展。目前已经确认了14个ORFs(开放读码框),其中ORF 3a是负责近期确认的一个转膜蛋白的基因读码框,但是其具体的功能仍然不得而知。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重组表达3a蛋白,发现这一蛋白可以形成同型四聚体(homotetramer)复合物来穿过3a-cDNA-transfected细胞蛋白二硫键,这就为离子通道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同时通过3a-complement RNA-injected Xenopus 卵母细胞离子通道电极分析,研究人员也发现3a蛋白可以形成一个K离子敏感型通道——被钡离子(barium)有效抑制。之后通过一个已知的可以已知3a表达的siRNA转染FRhK-4细胞,再感染SARS冠状病毒,结果发现释放病毒明显减少了,但是感染细胞中病毒的复制并没有减少。这些研究成果都说明了3a蛋白也许是一个对于病毒释放关键性的离子通道蛋白,这为治疗SARS疾病以及冠状病毒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生物通:张迪)

原文: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ugust 7, 2006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073/pnas.0605402103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associated coronavirus 3a protein forms an ion channel and modulates virus release 
[Abstract]

附:孙兵

研究员,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
bsun@sibs.ac.cn 


个人简介

91年1月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91年1月至94年1月,在上海医科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94年2月至99年1月,在美国NIH,做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98年入选中科院"****"免疫学专业。99年2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持基础免疫学研究工作。2003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称号和研究基金支持。从2003年起,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免疫学专业组评审委员会成员。从2005年1月起,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抗体研究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和重大项目以及中德合作项目,并参加了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优秀人才研究团队。为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现有15位博士和10位硕士研究生。回国后,作为通讯作者,已发表了近20篇SCI文章。

孙兵研究员还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发研究生管理委员会主任,为美国免疫学家学会会员(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s; AAI)。 为现代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中国病毒学杂志,生命的化学杂志和细胞生物学杂志的编委。

研究工作

分子免疫室

1. 树突状细胞对Th1/Th2细胞的分化机制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1-2007,12)
2. 寻找Th1/Th2细胞的新分子及其功能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6,1-2009,12)
3. 抗体关键技术平台建立和研究用抗体的制备。(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2005,1-2006,12)
4. 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和免疫新分子的功能研究(973项目,2001,11-2006,12)

树突状细胞(DC)是最主要活化T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Th1和Th2效应细胞分别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虽然人们已观察到,DC对Th1和Th2的分化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其分化机制是不清楚的。研究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用骨髓源的树突状细胞(DC),观察不同的DC亚群对Th1和Th2细胞的分化的调节作用。用cDNA阵列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阐明DC中的一些关键分子对Th1和Th2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及信号转导途径(比如,NF-kB和IFN-a/b信号通路)。(2)用cDNA阵列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在Th1和Th2细胞寻找新的效应分子和转录调控因子,研究它们对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在实验中利用Th1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小鼠动物模型和Th2细胞介导的过敏性小鼠动物模型,以及T细胞受体转基因小鼠和多种基因剔除小鼠确认新基因的功能。这些研究将阐明DC对Th1/Th2细胞的调控机制,为解释Th1和Th2细胞的分化机制提出创新性的学术思想,亦为免疫干预和治疗Th1和Th2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疾病 (比如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以及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引发的感染和肿瘤)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靶点。(3)借用生物信息学,基因重组技术,比如DNA免疫和DC靶向免疫,为新型疫苗设计和抗体的制备提供新的科研思路,并将成果应用于实践。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实验资料。本实验室与美国NIH, Yale大学、MD , Anderson肿瘤研究中心和Columbia 大学等有良好的科研协作关系,它们将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咨询。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