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造假”事件全接触

【字体: 时间:2006年08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在今年7月国内数学家丘成桐院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北京大学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这一言论引起了多方关注,在网路上争论的帖子更是屡见不鲜,各方,甚至包括教育部在内都不得不做出回应。到底此事是如何发展而来,带给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呢?

  

生物通综合:在今年7月国内数学家丘成桐院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中国很多大的项目,表面上请了很多人来,特别是引进很多外国专家,实际上都是假的。很多名教授在国外是全职,按照规定必须9个月在美国国内(做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教授,必须9个月在美国,只有3个月可以在外面。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为什么要作假,有钱可捞就有人做。北京大学也好,其他学校也好,给的是全职引进的钱,一年能捞几百万,为什么不捞?著名大学引进一个学者,用这个名字可以到教育部拿一大笔钱。这种人不止一个,有很多。《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

这一言论引起了多方关注,在网路上争论的帖子更是屡见不鲜,各方,甚至包括教育部在内都不得不做出回应。到底此事是如何发展而来,带给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呢?

第一幕:

丘成桐:北京大学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选摘)

丘成桐:北京大学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
(丘成桐教授(新民晚报图片))

●中国很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 
 
 
●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

●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

●要公平,全世界都在这么做,但中国不愿意做。不做,因为不愿损害既得利益。

●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反正不是他的钱,是国家的钱。

  丘成桐原籍广东,17岁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在这里因缘际会遇到了来访的“华人数学家第一人”——陈省身先生,随后被陈省身带到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深造。22岁即获得博士学位,25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7岁攻克几何学上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因此在1982年(33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惟一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1997年获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奖。此外他还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终身教授,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多年来,丘成桐一直热心于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成立了数学研究中心。他往来于北京、杭州、香港和美国之间,主持国际学术会议,邀请霍金等世界著名科学家来华讲学。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

  而他在中国的任职和演讲却不取分文报酬,连机票都是自掏腰包。这样一位在公众视野中似乎不问世事的学术大师,却在2005年掀起了一场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风波。他直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中国其他大学的打压令人灰心”。他对院士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国内高校引进所谓海外人才内幕的揭露,更是让人吃惊。

  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废除

  记者:在中国,从官员变为院士的现象很常见。

  丘成桐: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我坦白地讲,要想做院士,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你去贿赂。让选你的院士得到好处,好处多了以后,他会投你一票。香港就有很多人做这个事,国内也有很多人做这个事。

  记者:那美国呢?

  丘成桐:美国你想做也做不了。

  记者:为什么?

  丘成桐: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虽然有两三个不见得那么高水平,可是90%以上都是真有学问,中国,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有些学霸在很多的评奖委员会中做主席。他给你一个奖,说让你去选其他的人做院士。谁把持了经费,谁把持了评奖的能力,他就有这个影响力。

  评审制度不健全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毛病

  记者:中国现在一些教授、院士的时间会用在搞项目、拉关系上,学校支持他们拿钱来评院士,同时也鼓动他们再拿院士的头衔拉项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丘成桐:教育部要评大学好不好,第一个问题就问这个学校有多少个院士,而不问学问做得有多好,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整个评审制度不健全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毛病。

  记者:在您看来理想的评审制度是什么样的?

  丘成桐:公平。评审制度要是能建成功,什么学术问题都能够解决。找一批第一流的学者,最前沿的,成立一个委员会,共同来讨论,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有结果。哈佛是这么做的,全世界都在这么做,但中国不愿意做。不做,因为不愿损害既得利益。

  记者: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而且您经常回国,对国内的情况也很了解,可为什么您会用这么直接、不中国的方式来讲话?

  丘成桐:我批评过北大,过了很多时候,他们还是不改变,实在是让很多年轻人受了打击,受了苦。我亲眼看到很多青年学者受到他人打击,我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没有用,你让我怎么办?

  记者:为什么揭穿皇帝没穿衣服现实的人往往是香港学者、海外学者?

  丘成桐:这不是香港学者或海外教授的问题,我们看到的事实,大陆不愿意接受,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我不晓得怎么解释。从真正的科学成就来讲话,在数学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能不能找出真正有成就的学问?我找不出,所以中国的科技要进步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我在美国科学院一个很重要的委员会里,讨论要在亚洲找海外院士,尤其要在中国找,花了五年工夫,只找到一个。你要问我为什么?我想是中国的学术水平实在比不上人家,可是你坚持要说能比得上,那些实在没办法。

  记者:前几年中国搞大学合并,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您怎么看?

  丘成桐:只重量而不重质,无论合并大学也好,招收研究生数也好,产生的论文数量也好,绝对不是培植第一流学问、学者的方法。这种机制没有,中国学问永远做不出去。

第二幕:

北大首次回应"海归造假"说法 称丘成桐歪曲事实 

“北京大学引进的海外人才质量是高的,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8月1日针对有人提出“北大引进海外人才造假”之说,北大首次正面回应。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日前在接受采访中说,“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这一说法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北大对此一直保持沉默。在此番言论发布17天之后,北京大学新闻网站昨天突然登出了北大新闻发言人的正式回应。北大新闻发言人说,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北大表示,自1998年起,北大加大了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力度。8年来,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40%。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是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的。任何人都需要经过申请、推荐、专家委员会评审以及经学校或国家批准等程序。被北大引进的人才,其绝大多数在海外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并做出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北大在这些人才受聘期间还要对他们进行评估和考核,以此保障这些人才的学术能力得以发挥。在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之分,两者在校任职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实践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第三幕:

教育部回应"假引进"事件 称北大是按照程序在做  

8月16日电 教育部官员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北大“假引进”一事做出回应,称北京大学是按照程序在做的,相信北京大学的领导班子办学是很认真的。

  近日,北京大学的****,被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邱成桐指称是“假引进”,导致很多舆论的关注。但北大的回应,人才的质量没有问题。

  对此,教育部官员表示,从北京大学的报告来看,北京大学在聘教授的时候很慎重。根据北京大学反应的情况来看,他们感觉到可能邱成桐不是特别了解情况。教授有两种,一种叫讲座教授,一种叫特聘教授,特聘教授要求九个月,讲座教授要求时间相对短一点,三个月就可以。

  教育部官员表示,不知道此类现象在其他高校有没有,有可能有些地方也会有,教育部将会继续关注此事。

第四幕:

方舟子评教育部称北大不存在假引进“****”

【方舟子按:之前我批评教育部对“****”计划监管不严,在看了这则报道
后,我认为教育部的问题比这还严重,是在协同作弊。在被指在美国担任全职的
北大“****”中,有许多名是现任特聘教授,而不是吴副部长说的讲座教授。
这些北大特聘教授包括:

  佘振苏:美国UCLA大学数学系
  陈十一:美国Johns-Hopkins大学工程力学系
  舒红兵: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
  程和平: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刘晓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肖瑞平: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上月在接受《南方人物
周刊》专访时称,北京大学引进的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舆论关注,北大校方更是在其网站上回应,北京大学引
进的人才都是高质量的,但是北大没有回应是否高级人才的“假引进”一说,今
天,教育部分管高等教育工作的副部长吴启迪在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关于
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就这个问题回答了东方卫视
记者的提问。

  正文:

  (提问:东方卫视驻京记者毕建忠 我是上海东方卫视记者,吴部长是分管
高等教育,最近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就是关于北京大学的长江
学者,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一些说法,导致很多舆论的
关注。主要关注的问题,丘成桐指出北大、还有一些学校在引进高级学者上,叫
真人才、假引进,但北大的回应, 人才的质量没有问题,它并没有回应是不是
“假引进”,因为按照美国的一些规定,在美国大学全职教授的人必须至少在美
国每年要完成九个月以上的工作,在国内最多也就只有三个月。关于这个问题,
教育部有没有做调查,如果说北大这种“假引进”事实成立的话,教育部怎么处
理?谢谢!)

  (同期:教育部副部长 吴启迪 关于丘先生讲的情况我们也很关注,希望北
京大学给我们谈一下这个情况,根据北京大学告诉我们情况来讲,他们感觉到可
能丘先生不是特别了解情况。)

  “****奖励计划”是教育部和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共同设立,是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配合“211工程”建设,吸引和培养杰出人才,加速高校中
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特点主要是用高达数百万元人民币
的奖金和科研基金吸引和奖励高校杰出人才参与重要的科学研究,以提升我国科
研实力。

  吴启迪副部长介绍说,****分为两种,一种是讲座教授,一种是特聘教
授,特聘教授要求每年必须在聘用单位完成9个月的工作时间,讲座教授则比较
自由,每年只需要在聘用单位两到三个月的工作时间。尽管最近有不少舆论直指
北京大学引进这两种教授上弄虚作假,甚至还在网上列出了一份34人的大名单,
但吴启迪今天在发布会上说,北大校方办学是认真的,北大不存在假引进的问题。

  (同期:教育部副部长 吴启迪 严格来讲,北京大学是按照程序在做的,是
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觉得邱先生讲的这个现象在我们其他高校有没有,有可能有
些地方也还是会有,我们很关注这个事情。)

  吴启迪副部长并没有给出可能存在学者“假引进”的其他高校的名单,但是
对于聘用高级学者,教育部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同期:教育部副部长 吴启迪 应该是几个月就是几个月,这是我们教育部
的态度,特聘教授要求九个月以上,讲座教授可以两三个月,有些假如说不能当
特聘教授,有资格当讲座教授就当讲座教授。假如他没有资格,因为讲座教授要
求更高,要求的学术地位更高,这个人将来就不聘了。我们已经有好多人不聘
了。)

 

北大伪特聘教授全调查

                              ·方舟子·

    这里说的北大伪特聘教授,是指那些按照教育部“****奖励计划”
的合同要求必须在国内岗位每年工作9个月,而实际上还保留着美国全职职
务的北大特聘教授。只针对北大人事部最新公布的名单中的特聘教授,不
包括那些原来为特聘教授、后来又改为讲座教授的例如田刚、夏志宏、邓兴
旺等人。

    正如我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已提到的,这种伪特聘教授现象并非北大
所特有,在其他高校中也非常普遍,只不过在北大比较典型,所以先拿它开
刀。另一方面,在海外华人著名教授、学者中,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这就
是为什么现在他们要反对“民间学术打假”,因为近几年来我们对这种骗取、
盗用中国科研教育资源的现象的揭露,触及了他们本人及其小圈子的利益。

    佘振苏,为第一批特聘教授,合同要求在1999年3月24日上岗,全职在岗
工作。当时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暗示自己放弃了在美国不少于
11万美元的年薪回国工作。实际上他一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数学系担任教授,从未真正海归。《青年周末》近期的报道声称UCLA数学学
院负责人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佘振苏现在在北大工作,因此认定佘振苏被
证实已不在海外高校任职。我不怀疑佘振苏现在在北大工作,但是我相信这
只是他利用暑假回国工作,他并未因此放弃UCLA的职务。从UCLA的网站资料
可知,他现在还是该校的数学教授,上学期(2006年冬季)在UCLA开了一门
课(Math 274B, Perturbation methods),下学期(2006年秋季)在UCLA还
有课(260 Intro-Appled Math)。佘振苏违反合同时间:已达7年。
http://www.math.ucla.edu/~she/teaching/index.html
http://www.registrar.ucla.edu/archive/soc/fall2006.pdf

    舒红兵,为第二批特聘教授,1999年12月上岗,合同要求每年不少于9个月。
他一直担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最近他写信给我说,他已于
2005年起不再担任北大特聘教授,那么他违反合同的时间至少有5年。目前舒
红兵为武汉大学百万年薪的生命科学院院长,但是正如网友faust0601所说
“舒红兵的美国实验室还在运转, 他还有两个NIH R01 资助分别在2007年和
2010年到期!”《青年周末》的记者称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网站上并没有查
到这两个项目的资料。那是因为他不会查。这两个项目的资料如下(注意后
一个是迟至2005年6月1日才启动的):

Grant Number  PI Name  Project Title

5R01AI049992-05  SHU, HONG-BING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Triggered by Tall-1/BCMA
Project Start:  01-JUL-2001
Project End:  31-MAY-2007

5R01AI062739-02  SHU, HONG-BING  NKIP signaling and functions
Project Start:  01-JUN-2005
Project End:  28-FEB-2010

    陈十一,为第二批特聘教授,2000年3月上岗,合同要求每年不少于9个月。
实际上他一直是美国Johns-Hopkins大学的教授。违反合同时间:已达6年。

    程和平,为第三批特聘教授,2000年9月上岗,合同要求每年不少于9个月。
至迟在2005年2月,他仍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的身份参加生物物理学会
的年会,违反合同的时间:至少4年多。
http://www.biophysics.org/meetings/2005-call.pdf#search=%22%22heping%20cheng%22%22

    刘晓为,为第三批特聘教授,2000年9月上岗,合同要求每年不少于9个月。
从他公布在北大网站的个人简历可知,1999-2002年间他是伦敦大学学院物理天
文系高级研究人员(Senior Research Fellow)。他违反合同的时间至少有2年。
http://vega.bac.pku.edu.cn/~liuxw/aboutme.htm

    肖瑞平,2002年成为第五批特聘教授。目前他仍是美国国家卫生院研究员
(NIH ID: 001-0198-872)。违反合同的时间:已达4年。

    管又飞,2004年成为第六批特聘教授。目前他仍是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
学院助理教授。违反合同的时间:已达2年。
http://medschool1.mc.vanderbilt.edu/facultydata/php_files/show_faculty.php?id3=1767

    葛力明,2004年成为第六批特聘教授。目前他仍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数
学与统计学系教授。违反合同的时间:已达2年。
http://www.math.unh.edu/cgi-bin/people/mailList.cgi?desc&uid=44

    还有一位何小刚,也是于2004年成为北大第六批特聘教授的,但是他实际
上一直是台湾大学物理系专任教师。不过在北大人事部新公布的特聘教授名单
中不知为何找不到他的名字了。
http://www.phys.ntu.edu.tw/teacher/people/01/hexg.htm

    下面是北大人事部公布的名单。

http://hr.pku.edu.cn/zhuantilanmu/changjiangxuezhe/zt_cjxz_md.htm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q=cache%3Ahttp%3A%2F%2Fhr.pku.edu.cn%2Fzhuantilanmu%2Fchangjiangxuezhe%2Fzt_cjxz_md.htm

北京大学“****奖励计划”教授名单 (共95位)
 
岗位性质  岗位名称  姓 名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田 刚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夏志宏
特聘教授  纳米科学与技术  彭练矛
特聘教授  纳米科学与技术  刘忠范
特聘教授  凝聚态物理  欧阳颀
特聘教授  光学  龚旗煌
讲座教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邓兴旺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佘振苏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陈十一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鄂维南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许进超
讲座教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程正迪
特聘教授  无机化学  严纯华
特聘教授  物理化学  赵新生
特聘教授  天体物理学  刘晓为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舒红兵
讲座教授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罗  明
特聘教授  信号与信息处理  查红彬
特聘教授  自然地理学  周力平
特聘教授  免疫学  高晓明
特聘教授  基础数学  张继平
讲座教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丛京生
特聘教授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孟  杰
特聘教授  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  赵进东
讲座教授  生物技术  邓宏魁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程和平
特聘教授  固体地球物理学  陈晓非
特聘教授  自然地理学  陶  澍
特聘教授  环境科学  朱  彤
特聘教授  有机化学  杨  震
特聘教授  生理  王  宪
特聘教授  药物化学  叶新山
特聘教授  心血管分子生物学  刘国庆
讲座教授  免疫学  吴  励
特聘教授  固体地球物理学  陈永顺
特聘教授  遗传学及发育生物学  朱玉贤
特聘教授  理论化学  刘文剑
特聘教授  有机化学  席振峰
特聘教授  理论物理  马伯强
特聘教授  基础数学  王诗宬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刘  军
讲座教授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夏  斌
特聘教授  无线电物理  金长文
特聘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王  龙
特聘教授  化学生物学  来鲁华
特聘教授  心血管分子生物学  李陵松
特聘教授  内科肾脏病学  汪  涛
特聘教授  古生物与地层学  高克勤
特聘教授  计算数学  张平文
特聘教授  凝聚态物理  俞大鹏
讲座教授  凝聚态物理  汤  超
特聘教授  无机化学  高  松
特聘教授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苏晓东
特聘教授  自然地理学  方精云
特聘教授  心血管分子生物学  肖瑞平
特聘教授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  唐金陵
特聘教授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尚永丰
特聘教授  应用数学  葛力明
特聘教授  凝聚态物理  沈  波
特聘教授  分析化学  邵元华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张传茂
特聘教授  刑法  陈兴良
特聘教授  人口学  郑晓瑛
特聘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  申  丹
讲座教授  固体力学  曲建民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郁  彬
讲座教授  理论物理  季向东
讲座教授  动物发育生物学  林  硕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翰·施特劳斯
讲座教授  经济学  詹姆斯·赫克曼
讲座教授  世界史  王  希
特聘教授  病理生理学  管又飞
特聘教授  神经生物学  王克威
讲座教授  口腔医学  王存玉
特聘教授  基础数学  王长平
讲座教授  拓扑学  林晓松
讲座教授  微流技术  陈  勇
特聘教授  有机化学  王剑波
特聘教授  生理学及神经生物学  王世强
特聘教授  植物分子生物学  郭红卫
讲座教授  神经信息学  龙漫远
特聘教授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张立飞
讲座教授  地球化学  张有学
讲座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  何玉山
特聘教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梅  宏
讲座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陈关荣
特聘教授  免疫学  张  毓
讲座教授  口腔医学  施文元
特聘教授  中国语言文学  陈平原
特聘教授  中国古代史  阎步克
特聘教授  政治经济学  刘  伟
讲座教授  社会学  李中清
讲座教授  教育经济学  曾满超
讲座教授  经济学  加里·贝克尔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瑟夫·施蒂格利茨


远在他国任教的广大华人学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呢?


  教育部为北大正名
  无论从科研力量、科研成果,还是社会地位、社会声誉来说,北京大学都是中国最顶尖的高校。而且北大也一直把争当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发展目标。无疑,引进海外高级人才,提高学校自身的实力和名气,这一目的无可厚非。作为这场争论的众矢之的,北京大学未免有些委屈。为澄清事实,北大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说,北大引进海外人才经过了严格的筛选程序,其引入机制是比较完整的。

  与此同时,丘成桐教授再一次接受国内媒体专访,并一再强调自己与北大没有私人恩怨,批评的言论完全是为了国家、为了中国的年轻人。他认为自己不反对海外人才引进,只是反对不真实的引进,欺骗国家经费,而且他还为目前国内的学术风气感到担忧。丘教授表示,他是出于对北大的爱护才提出批评,正可谓“爱之深,责之切”。

  无论争论进行得多么激烈,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场争论反映出的是所有人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高度关注。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能说北大被舆论关注得就特别多,如果平均统计,北大也不是受舆论批评最多的高校。对于国家来说,毕竟高等教育的兴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
  “去国内任教,有时要倒贴钱”

  《环球时报》驻德国记者就炮轰北大风波采访了数位在德国知名大学任教的华人教授,其中也包括****。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德国华人学者对“炮轰北大风波”知情的并不多,而在国内大学担任讲座教授或特聘教授者就更少。

  对此,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杨斌说,德国与中国、美国不同,教授是一种职务。他们不仅要搞科研和教学,还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是研究所的所长和科研负责人。所以,德国大学教授的工作非常繁忙,每年只有一个月的假期。他表示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兼职”。但他认为,由于美国那边的教授只是学术称号,假期又没有工资,所以回国任教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国西部大学华人教授则告诉记者,他去年被中国教育部聘为****,并一直在北京一所名牌大学任讲座教授。他觉得,丘成桐教授的讲话缺乏理性,还“误导”了国内外华人。“海外华人教授生存挺困难的,有些西方人还怀疑这些学者是中国间谍,现在又炒作这种事情,对我们是不利的。”

  这位教授说,进入21世纪,中国对****的要求是回国工作9个月,但大家都知道这对在国外有全职工作的华人学者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灵活变通?“在不能指望人们完全回国居住并工作的情况下,能干多久干多久,这已经是国内很普遍的做法了。在这个背景下,北大变通了一下,让教授回来两三个月带几个研究生,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好的。再说,教育部也经常进行检查考核。”

  但是他的观点遭到柏林学者杨红教授的质疑。她认为,中国教育部对特聘和讲座教授明文规定了最低9个月和3个月的时间。一些大学却不执行,这等于是“欺骗国家”。“丘成桐不光是对北大提出意见,也是对整个中国学术界提出建设性和善意的批评。”

  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人教授还向记者讲述了在国内大学的“真实待遇”。他说,“关于****200万启动经费问题,其实都由学校自筹,而非教育部给予。很多大学还明显不够。”而国内大学给海外任职教授的有两种补助,其中特聘教授一年也不过10万元,来回的飞机票补助则因学校而异。关于住房问题,3个月以下的,住在学校里的专家公寓;3个月以上的,学校就借给一套房子,一旦工作结束,房子由学校收回。他还说:“在德国我每讲2个小时的课报酬是600欧元,在德国的赚钱机会要比在国内多。去国内任教,并不是为了钱,有时甚至是倒贴钱。”

  在德华人学者普遍认为,丘成桐教授与北大的争执,实际上是“东西方两种教育思想的矛盾和冲突”。慕尼黑华人学者胡安教授说,很多****和讲座教授多年来一到假期就往国内跑,没日没夜地工作,带出了一批批的研究生。这可以带动国内院校的教学和研究,甚至在一些项目上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与国际接轨。他表示,为了国内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还有一些至今没有在国内大学任教过的学者也表示,如有机会,很想为国内大学做点事情,特别是多接触国内的年轻人,教育强才能国强。

  此外,大家觉得媒体报道这件事有促进交流的作用,但不宜过火。那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说:“现在丘成桐和北大的风波已变成非理性的炒作了。如果我透露姓名,许多网友就会群起而攻之,现在最重要的是给学者自由的空间。”

  引进人才不一定只选华人
  就国内讨论正酣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炮轰北大风波”,《环球时报》驻英国记者采访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郭毅可教授。郭教授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随后到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目前还担任伦敦E-science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职务。

  针对国内大学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做法,郭教授表示他一直知晓国内大学,不仅仅是北大,几乎整个中国的大学都在通过如“****计划”、全职、兼职和客座教授等各种形式吸引海外学者。“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到现在才得到了重视。”而且,在如此大规模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确实存在。不过,郭教授强调,从海外引进高级人才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分必要,这一点毋庸置疑。

  针对华裔数学家丘成桐炮轰北大风波一事,郭毅可教授表示,“大家必须要注意到丘教授提出意见的出发点,个别语言是否准确并不重要。丘教授发表这些言论,是希望在引进人才时要得法,要真正能做到促进中国教育发展;要积极利用引进人才的优势,避免弊端。”关于丘成桐教授、北大以及后来其他学者参与进来的这番讨论,郭教授认为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还是有积极意义。郭教授说:“如果有问题不解决,就达不到最好效果。”不过郭教授也强调,在国内引进人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是北大一家,“这样的讨论应该对事不对人。”“大家的目光也不应仅局限在北大身上,这样太狭隘。”

  就国内引进人才方面的建议,郭教授表示,首先,大学在吸引人才时可以把范围扩大,不一定只选择华人。“走向世界,哪里人都可以”;其次,让学术人才引进“平常化”。世界一流大学要有更宽广的胸怀,要更加注重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而不是待遇;第三,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实现双方互利互惠。“学者参与中国的学术发展目的不同,有的愿意报效祖国,有的是因为课题在中国进行更有意义,有的愿意通过在中国的发展促进在海外的地位,因此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取不取报酬是个人问题,如果取,就按照商业规则按劳分配。最终就是要达到引进的人才“物有所值”。

  要做世界一流大学还需努力
  丘成桐炮轰北大,在海外的华人学者中引起很大震动。日本也同样,那些从事科学研究并与国内的学术机构有一定联系的人都颇为关心此事,毕竟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需要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反思的问题。就此《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采访到一位在日本有名的私立大学从事多年生物科学研究的华人教授。这位教授表示,虽然国家规定只要引进了海外人才,就可以批给一定数额的工资或是科研经费,但实际上这些钱并不一定都能被海外学者拿到。“我就有过体会。我回国讲学也拿一些工资,或者领取一些旅费,但是其中一部分被国内教授占用了。”谈到全职教授和兼职教授的各自作用时,这位教授认为,“其实,像我们这样的人,在国外都有自己的工作,既要搞研究也要教学生,要拿出大块的时间回国工作不大现实。但是,利用假期到国内大学讲课,与同行探讨共同研究的课题是可以保证的。这同样也是对国内学术界的一种贡献。”

  钱教授在日本大学从事材料学研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质量有待提高。“很多教授拿到****的头衔之后就不去搞研究了。少数人为了钱而去拉关系,因为学校给他们规定了指标。这个指标不仅是要发表多少篇论文,还包括要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所以,很多****就只好跑企业跑部委,到处奔波。”

  还有一位在日本大学学习、工作了14年的王教授和记者谈起此事时说,“经济学是我的专业。我了解的国内情况是,不少国内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天天在跑会,一些教授的名片把‘大学教授’的头衔放在最后一行,之前是某委员会委员、某证券机关的顾问等等。教授们在媒体上不断露面,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些没有什么调查研究的思考。”

  “北大是中国的一流大学,但是在世界上并非一流,这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也许再过几十年北大也能步入前列,但那绝对不是因为北大花大价钱从国外引进了学者就能达到的,是需要北大一步一步努力的事。”▲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