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近期连获两项新成果

【字体: 时间:2007年01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别在鼠尾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和地衣真菌研究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

  

生物通综合: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别在鼠尾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和地衣真菌研究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

 

鼠尾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刚博士在对鼠尾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的进展,连续两篇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Organic  Letters》上。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从甘西鼠尾草中发现的两个源于正常松香烷二萜的新骨架化合物。其中przewalskin  A是一个高度氧化的骨架中含有23个碳原子的萜类化合物,其AB环与常规松香烷二萜骨架一致,而其C环是一个新奇的7员环;przewalskin  B则具有一个十分新奇的6/6/5/5环体系的二萜骨架。迄今为止,许刚关于鼠尾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相关SCI杂志上发表论文6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5

        
目前,该研究已经获得了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经费的资助,专家将对云南省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的鼠尾草属植物展开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多种该属植物如丹参、红根草、云南鼠尾草以及甘西鼠尾草等都是我国民间长期广泛使用中草药。鼠尾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也是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关鼠尾草二萜成分的分离鉴定、结构修饰与合成、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不断见诸于各种期刊杂志。

        
许刚博士自2001年开始,对鼠尾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展开了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6种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并分离得到了100多个化合物,其中30多个新化合物。在这6种植物中,甘西鼠尾草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在我国多个地区都被作为丹参的代用品来使用。该研究表明,该植物与丹参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极为相似,为其作为丹参的代用品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宾鼠尾草是一种由南美洲传入我国的外来物种,在昆明植物园以及周围长势良好。对该种植物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结构多变的克罗登烷型二萜化合物,为对这一外来物种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首次成功分离了地衣型子囊菌



新华网消息,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首次成功分离培养了地衣型子囊菌,拥有了地衣型真菌的活体标本。“可以说,我们正在步入该项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主持地衣型真菌分离培养工作的王立松研究员认为。  

        
据介绍,地衣型真菌过去只在发达国家的标本馆(或资源库)被分离保藏。这次地衣型真菌标本的分离成功,结束了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地衣专业标本收藏地一直以来仅收藏干标本的历史。 (生物通雪花)

大连药科大学肝细胞增殖因子研究获突破

苏州大学成立国内首个胎儿学研究团队

北京推出转基因玫瑰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