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发表文章解析有趣生物现象

【字体: 时间:2007年11月0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实验动物山蝠(Nyctalus plancyi)可以利用地球磁场定向。与此同时,美国学者利用小型飞机在空中跟踪实验与对照蝙蝠的办法也发现了蝙蝠利用地球磁场导航。2006年,《自然》杂志报道了美国研究团队的工作,但该项研究未能阐明蝙蝠是利用哪一种磁罗盘;而这一研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实验,并发现山蝠利用磁极罗盘进行定向,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实验动物山蝠(Nyctalus plancyi)可以利用地球磁场定向。与此同时,美国学者利用小型飞机在空中跟踪实验与对照蝙蝠的办法也发现了蝙蝠利用地球磁场导航。2006年,《自然》杂志报道了美国研究团队的工作,但该项研究未能阐明蝙蝠是利用哪一种磁罗盘;而这一研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实验,并发现山蝠利用磁极罗盘进行定向,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参与此项研究的包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目前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永信,及他们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毅男,这一研究获得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地磁场对生物的影响及其机理”的资助。

地球上的许多动物都可以利用地球磁场来进行定向和迁徙时的导航,这方面的研究也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同动物利用地球磁场信息的策略有很大差别:有些动物利用的是磁极罗盘,即区分地球磁场的南北极;而有些动物则是区分磁倾角的指向,从而分辨出地球磁场的磁赤道和磁极方向。

蝙蝠是唯一一类可以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而且相当多的蝙蝠种类可以长距离迁徙,有些种类的迁徙距离可达上千公里。蝙蝠通常用回声定位探测食物和周围的世界,但回声定位的有效距离通常仅为几十米,而有些蝙蝠迁徙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可达数公里,因此它们在飞行过程中的导航策略一直是个迷。

附:
张树义
1964年出生于吉林省;生命科学学院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法国居里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国际杂志EcoHealth的副主编;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

张树义教授1995年获中科院“****”项目资助,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普类)。

张树义教授是我国第一个到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进行野外研究与考察的生态学者。他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位于法属圭亚那原始森林的生态站工作19个月,研究新大陆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生态以及南美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协同进化关系。此外,他还先后去东非大裂谷、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等热带雨林以及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张树义教授目前的研究领域侧重于与翼手目动物相关的交叉学科以及保护医学——动物健康、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关于翼手目动物的研究包括蝙蝠分类与进化的形态、回声定位与分子的比较,蝙蝠回声定位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蝙蝠繁殖特殊对策的生理与分子基础,蝙蝠冬眠的生态、生理与基因组学,地磁对蝙蝠导航的影响,果蝠与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等等。关于保护医学的研究主要涉及SARS和禽流感,重点集中在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以上研究均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著名学者合作开展。
 
张树义教授曾担任国家科技部SARS野生动物自然宿主研究项目的负责人,2004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关于“SARS分子流行病演化规律”的文章,2005年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蝙蝠是类SARS病毒自然宿主”的文章;2005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青海野生鸟类暴发H5N1禽流感的文章。他迄今为止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40余篇在国际SCI杂志。
 

潘永信,男,1964年5月生,博士。

  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中国地质大学煤田地质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在原山西矿业学院地质系任助教、讲师。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空与地磁学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2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研究员。曾在捷克科学院地质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岩石磁学研究所做短期合作研究。2000年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学者在利物浦大学地球科学系合作研究;2003年作为德国洪堡学者在慕尼黑大学地球物理所和波茨坦国家地学中心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地磁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岩石磁学与应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磁场变化和生物地磁学等。揭示了顺磁性菱铁矿的低温磁性质和菱铁矿热分解氧化经历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的复杂转变过程和磁性质变化, 有助于识别加热引起的矿物变化何时和如何影响古地磁实验和数据解释。提出利用中国黄土沉积序列研究地球磁场相对古强度变化,利用末次冰期黄土进行相对古强度研究,拓宽了现有相对古强度研究材料。以黄土岩石磁学性质为基础,从实验角度证明了黄土具有记录高分辨率地磁场方向变化的能力。揭示了磁细菌及生物成因磁性矿物对德国南部湖泊碳酸盐沉积物的磁性贡献。曾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多项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被SCI收录36篇。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科技奖。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