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发布免疫学全新研究突破

【字体: 时间:2007年12月1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萨克生物研究学院(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分子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SRI,生物通注)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免疫系统调控炎症应答的分子开关,这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用于关闭不受调控的炎症反应,恢复免疫调控正常,以及治疗一些类似于狼疮(lupus,生物通注)的慢性自身免疫性失序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14日的《Cell》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萨克生物研究学院(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分子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SRI,生物通注)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免疫系统调控炎症应答的分子开关,这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用于关闭不受调控的炎症反应,恢复免疫调控正常,以及治疗一些类似于狼疮(lupus,生物通注)的慢性自身免疫性失序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14日的《Cell》杂志上。

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突破,由狼疮研究院(Lupus Research Institute,LRI,生物通注)资助,萨克研究院分子神经生物学教授Greg Lemke表示,“我们发现了一个调控免疫炎症的必需开关”,“没有LRI,这项计划就会被迫停止,我们也不会获得这一免疫学基础性的发现。”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进行不受控制的毁灭性的炎症攻击。

Lemke等人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通过遗传基因工程缺失了三个受体:TAM受体酪氨酸这一小家族(Tyro3, Axl, Mer)的小鼠会患上一种类似于人类狼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这一研究中,Lemke进一步阐明了这些TAM受体在正常的环境下,在防止免疫系统受到针对入侵病毒和细菌的失控炎症应答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作用。Lemke解释道,当化学“信使”(即细胞因子,生物通注)发出信号,通告免疫细胞进行攻击的时候,就会激活TAM受体,这样这些细胞不再对细胞因子作出应答,从而保证免疫系统的有序性。

但是在患有狼疮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体内,TAM信号网络也许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抑制网络中炎症反应的开关可能丢失了,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崩溃。

这些病患体内一种血液因子:proteins S(S蛋白,存在于人血清中的一种补体调节分子,系单链糖蛋白,分子量83 000,生物通注)的表达水平很低——这种蛋白对于TAM受体执行功能是必需的,研究人员认为在病患上施用修饰过的S蛋白,或者相关的TAM激活因子Gas6,也许是一种阻止免疫系统对器官和组织造成毁灭性的伤害的新的治疗方法,Lemke表示,“这就是我们进行研究的目的。”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过敏和传染病国家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生物通注)免疫学实验室主任William E. Paul表示,这项研究说明了LRI只资助新颖特殊的研究项目的策略是正确的,这一研究发现了TAM受体如何通过“all clear”信号调控紧急事件,以及树突细胞(DCs,生物通注)中炎症的自限制循环(self-limiting cycle,生物通注)。
(生物通:张迪)

原文摘要:
Cell, Vol 131, 1124-1136, 14 December 2007
TAM Receptors Are Pleiotropic Inhibitors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bstract

自身免疫是指在长期感染、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下集体的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形成自身抗体或自身致敏性淋巴细胞,所导致的免疫病理过程。只有自身免疫达到一定强度以致破坏机体正常组织或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并有相应临床表现时才发展为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患者以女性多见,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有遗传倾向;
2. 有些自身免疫病有明显诱因,而另一些则属"自发"的;
3. 血清中球蛋白增高;
4. 患者血液内可检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与自身组织成分引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5. 多数自身免疫病病情迁延反复,有的成为终身痼疾;
6. 用免疫抑制药(如糖皮质激素等)有一定疗效;
7. 组织损害部位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8. 自身免疫病有重叠现象,既一个病人可以同时有多种自身抗体。

(一) 自身免疫病的诱因
1. 自身抗原的产生
(1) 隐蔽抗原的释放
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机体内某些抗原从胚胎期开始从未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称为隐蔽抗原。隐蔽抗原通常不引发自身免疫反应,这类抗原有晶体、睾丸、精(卵)子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抗原等。但在外伤、感染、手术、烧伤等外界因素作用下,隐蔽抗原可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和淋巴管,被免疫系统识别,发生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2) 自身抗原的改变
多种因素可使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被机体免疫系统视为"非己"成分而发生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疾病。A,物理因素:寒冷、高温、外伤、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均可使自身抗原发生改变。B,化学因素:某些化学药物能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细胞内的组蛋白或DNA结合,使自身组织成分发生改变,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C,生物因素:尤其是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3) 交叉抗原
外来抗原与自身组织细胞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也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胞壁与人心肌间质、心瓣膜以及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因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引起风湿病和肾小球炎。
(4) 多克隆激活剂
多克隆激活剂可同时激活许多种T、B细胞克隆。例如T、B细胞多克隆激活剂,T、B细胞超抗原及佐剂可激活相当数量的T、B细胞克隆,在这些被激活的克隆中,有自身抗原特异的克隆,它们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2. 机体因素
(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中,MHC受到特别关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与某些HLA抗原的检出率呈正相关,例如(P346).
(2) 性激素
临床上发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有性别差异,表现为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例如女性和男性相比,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比率为4:1,这提示性激素参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二)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前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后者如重症肌无力。
按病因是否清楚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自身免疫疾病。前者的发生与外因无明显关系;后者的发病与外部原因有明确关系。
比较重要也是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自身抗原分布的范围将自身免疫病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两类。前者指自身抗原为某一器官的特定成分,病变严格局限于该器官,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病),自身抗体针对的是甲状腺的某些成分(如甲状腺球蛋白),病变严格局限于甲状腺内;后者是指自身抗原为细胞核成分或线粒体,因此病变可遍及多个系统和器官。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自身免疫|TAM|狼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