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最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字体: 时间:2007年12月1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生物通注)神经学系,乔治亚医学院(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以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解开了神经突起诱向因子Netrin的信号通量中的一个关键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轴突导向活动,以及细胞迁移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在线版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生物通注)神经学系,乔治亚医学院(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以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解开了神经突起诱向因子Netrin的信号通量中的一个关键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轴突导向活动,以及细胞迁移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在线版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饶毅教授和吴瑛教授,前者是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教授兼中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后者是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知名的华人女科学家(具体简介见后,生物通注)。

细胞迁移(cell migration)是炎症反应(inflammatory response)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为防止细胞渗透到健康组织中,对白细胞运输(leukocyte trafficking,生物通注)过程进行合适的调控。Netrins是与层粘连蛋白相关的、高度保守的小分子分泌蛋白家族成员,在细胞迁移和轴突导向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同源物在多种模式动物中均已发现。Netrins分为2个亚家族:netrins和netrin-Gs,其中的netrin-G亚家族各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在Netrin行使功能,进行信号传导的过程中需要小GTP酶(GTPase,生物通注):Rac1,然而目前在这一领域中,Rac1如何在netrin途径中受到调控仍然是一个谜。

在这篇文章中,饶毅等人为解开这一谜团,将目光聚焦到了一种称为DOCK180的蛋白身上,DOCK180蛋白可诱导细胞向正确方向迁移,是一个引导性Rho GTPases核苷交换因子(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s,生物通注),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DOCK180蛋白有可能用于研制阻止肿瘤转移的药物和治疗关节炎和哮喘等免疫紊乱性疾病(生物通注)。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人员将这种蛋白与netrin信号传导联系了起来,发现了两者关联的证据。他们的实验表明Netrin能促进一种包含有DOCK180蛋白和netrin受体(在结肠癌DCC中缺失,生物通注)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复合物的形成,同时抑制DOCK180蛋白会减少Rac1的活性——通过netrin作用。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脊椎动物神经元中,DOCK180蛋白被敲除之后,netrin诱导的轴突生长和轴突导向(attraction)都会受到影响,因此DOCK180在体内扮演的角色就可以通过在神经管(neural tube,生物通注)中其需要commissural轴突的突出得以证明。

这些研究证明netrin刺激在DCC中使DOCK180增多,从而激活了小GTP酶,说明了DOCK180在介导神经元对netrin-1的导向应答(attractive responses,生物通注)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通:张迪)

原文摘要:
Nature Neuro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9 December 2007 | doi:10.1038/nn2022
Netri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he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DOCK180 in attractive signaling
Abstract

附:
饶毅教授



在三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的A. Goldstein教授、圣迭哥加州大学T. Bullock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冯德培教授) 推荐后, 饶毅于1985至1991年在旧金山加州大学读研究生,1986年起随美国科学院士Y. N. Jan和L. Y. Jan教授做博士论文研究,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果蝇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1991至1994年在哈佛大学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作博士后, 随美国科学院士D. A. Melton教授,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至2004年任教于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目前主要工作是细胞迁移的分子机理。

任国际刊物的编委: 美国的Journal of Neuroscience《神经科学杂志》、日本的Neuroscience Research 《神经科学研究》、瑞士出版香港科技大学主编的NeuroSignals《神经信号》、荷兰出版美国主编的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 《发育脑研究》、中国的《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英国的生命科学网络评论刊物Faculty of 1000 《千位教授》。主持过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

1996年起,在周光召教授和许智宏教授支持下,兼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中心研究员,并发起中国香山会议与美国戈登会议的联合会议。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主持过“分子发育神经生物学”暑期讲习班。1998年在北京大学参与讲授“发育遗传学”暑期班。1999年在路甬祥教授支持下,和浦慕明、吴建屏、鲁白、梅林等一道推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立、任理事会成员。2000年起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生课程、参与神经生物学课程。2001年起在路甬祥教授支持下,主持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论坛、有规律地促进国际专家权威与中国生命科学界的交流和合作。2002年起在香港科技大学讲授“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 研究生课程。200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SIAS被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称为中国推进学科交叉的新措施。

1996年起,发表过有关科学史的文章,1999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200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的《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编委、和《科技中国》杂志编委。2002年起兼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所在实验室主页:http://thalamus.wustl.edu/raolab/website/

联系方式:Raoyi@thalamus.wustl.edu

Rao Lab:314-362-9387
Fax:314-362-3446
 

吴瑛



  美国籍,1963年出生于中国

  美国斯坦福大学肿瘤生物学博士;

  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后;

  美国“戈登会议”(GordonResearchConferences)RNA剪切专项会议发起人,2006年会议主席。

  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系担任教授,讲授核酸与蛋白质、细胞生物学等博士生的课程,并多次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布朗大学等做学术报告。为Science、Nature、Cell、MCB、PNAS等15个国际著名杂志审稿,并为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老年痴呆基金会、加拿大医学研究委员会、意大利Telethon基金会等做项目评审人。吴瑛教授所带领的西北大学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具有实力的科研团队之一,主要学术成果处于目前国际生物界最前沿的领域。

  作为一个学者,尤其是女性,吴瑛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但是她觉得,她应该还可以做点什么。从做博士后第一天开始,作为民间的捐助,吴瑛经常会在电台上帮美国的白血病基金会进行呼吁。在采访中,她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吴老师,您觉得白血病可以治愈吗?您的研究成果明年可以做成药物吗?还有几年?”对此,她常常找不到话语来回答。面对那些年龄很小的病人,以及自己患了不治之症的朋友,她知道了自己事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我想如果我们已经做到一定程度,比如说我已经有了终身教职,不用再为自己的生计而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多想一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帮助别人,学了这么多东西,你要为这个社会去做一些什么事情,这不是说大话,你要是看到你的亲朋好友甚至是那些不认识的患者,没有办法帮助他们,心里自然就会有这种想法。我们当初做医生的誓言不就是要帮助和挽救那些病患吗?”

  她的此番回国,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探亲访友,可以说是其事业上的一次重大延伸。表面上看,她这次回来是和中国的一些科研机构、投资公司和制药企业进行一次项目合作,产品是她研制的治疗型乙肝核酸药物,而找到治疗乙肝的有效方法是她本科读医科的时候就许下的愿望。可是采访之中,吴瑛教授告诉我们,她的计划远远不至于此,这只是一个开始。

  治疗型乙肝核酸(DNA)药物

  1986年,已经在上海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的吴瑛,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并在1991年获得肿瘤生物学博士学位。她的本科专业是医学,在上海华山医院实习的过程中,那些乙肝病人对吴瑛造成的触动很大。这也是后来她为什么选择继续攻读肿瘤生物学专业的最主要原因。按照她的话讲,“我毕业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读生物学,就是奔着乙肝去的。”全球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约3.15亿-4亿人,占全球人口的5%以上。感染乙肝病毒可致急、慢性乙型肝炎,重者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在肝癌的病例中约有70%是HBV感染者,全球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慢性乙肝。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约有乙肝病毒携带者1.13亿人,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慢性肝炎,其中70%的病毒性肝炎是乙型肝炎。“我曾经急救过几个食道大出血(乙肝导致)的病人,在当时根本没办法治,这给我很大的触动。现在医院里传染病房的病人,30%得的也是与肝炎有关的疾病。”在斯坦福学完五年下来,吴瑛感到学得越多,就会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于是她又去了哈佛,下决心往基础上去学。当时,她的博士后导师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室指导作者TomManiatis,这本书在当时美国生物学界被称为“蓝色的圣经”。从那时开始,吴瑛开始从事基因调控研究,主要致力于阐明RNA剪接的分子机制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在RNA剪接和细胞迁移领域的研究有突破性见解,在1993年与导师TomManiatis合作提出的SR蛋白分子机制的模型至今仍被引用。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这些年当中,吴瑛经常把她所接触到的一些国际前沿的研究情况介绍到国内来,有些是国内研究水平比较低的,甚至是空白。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