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PNAS》封面:蛇防御腺的来源

【字体: 时间:2007年02月1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亚洲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颈部的特殊防御腺(defensive glands)中含有类固醇毒素蟾蜍二烯羟酸内酯(bufadienolides)。美国Old Dominion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证明R. tigrinus自身并不合成这些防御腺,而是靠收集被其吞噬的蟾蜍的毒素形成。

  

生物通报道:亚洲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颈部的特殊防御腺(defensive glands)中含有类固醇毒素蟾蜍二烯羟酸内酯(bufadienolides)。美国Old Dominion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推测R. tigrinus自身并不合成这些防御腺,而是靠收集被其吞噬的蟾蜍的毒素形成。

为了验证这种假设,Akira Mori等对采自无蟾蜍地点和有蟾蜍地点的R. tigrinus的防御腺液进行化学分析。另一组实验中,Mori等分别用不含蟾蜍食物和含蟾蜍食物饲喂刚刚出世的R.tigrinus

实验结果显示,R.tigrinus防御腺中的毒液(cardiotonic steroids)来自于被R. tigrinus吞噬的蟾蜍,并且bufadienolides含量高的母蛇会将一部分毒素传递给后代。刚刚孵化的幼蛇中,只有那些高水平bufadienolides母蛇的后代或者是吞食过蟾蜍的幼蛇,颈部才会长防御腺。

研究结果证实,腺液的化学成分反应了被捕食者的地理分布,在无蟾蜍区生长的蛇没有类固醇毒素。没收食物中的毒素成为这些物种抗捕食行为地理差异的基础,提供了一个特定脊椎动物组织扣押防御化合物的特例。(生物通记者 小粥)

                  

图:位于亚洲虎斑颈槽蛇颈部的防御腺的脉管系统(vasculature),拥有密集的毛细血管床(capillary beds)。被亚洲虎斑颈槽蛇吞噬的蟾蜍的类固醇毒素(bufadienolides),通过这些密集的脉管系统传递到腺体。蛇在抵御天敌时使用这些腺体和毒素。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