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增选出现新变化

【字体: 时间:2007年02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两院院士增选出现新变化

  

生物通综合:

学风道德一票否决 "两院"院士增选出现新变化

  根据“两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今年是院士增选年。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增选,已于2007年1月1日和1月18日分别启动,外籍院士的选举亦同步进行。

    中国科学院现有院士691名,工程院现有院士698名,今年增选的总名额分别为60名或不超过60名,选举结果将在今年12月公布。近年来,关于院士队伍质量、“院士崇拜”、院士被异化甚至院士制度科学性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引起广泛争议。

    在去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院士的重要作用和院士制度给予了高度肯定。与以往相比,新一轮院士增选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给人的直接感觉是院士的当选门槛提高了。

    “宁缺毋滥”

    《瞭望》新闻周刊获悉,提高当选票数比例,增大当选院士的公认度,确保增选质量是新一轮两院院士增选工作的共同特点。

    针对2007年增选工作,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学部院士人数的1/2。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2/3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满额为止。”提高候选人当选院士的票数比例,意味着候选人必须得到更高的认可度。

    中国工程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也作了适当修订。根据近年来院士队伍发展和候选人队伍的实际情况,原则同意将院士候选人必须获得的赞成票由原来的“超过投票人数1/2”提高到“超过投票人数2/3”。即院士选举时,“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本学部应投票院士人数的2/3,选举有效;获得赞成票超过投票院士2/3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选名额依次当选,满额为止。”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两个“2/3”是工程院在院士增选规定中所作的重要修改。与过去的规定相比,重大的修改在于后一个2/3,即投赞成票的比例由原来的1/2提高到了2/3。他强调,工程院院士增选的考核标准历来都是一致的,今年只是操作增加了难度,要求候选人要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适当提高当选院士的难度,严把院士入口关,体现了院士增选工作“宁缺毋滥”的原则。

    据了解,目前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已原则通过这一规定,尚需进一步征求全体院士的意见后正式遵照执行。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薛其坤认为,随着院士增选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院士制度也将不断完善。

    薛其坤院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自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建立学部制度,期间几经变化,在经过38年之后,中国学部制度终于完成了向院士制度的过渡。这一时期积累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达到院士水平的人也多。此后经过近十几年、每两年一次的增选,达到很高学术成就而未成为院士的人才相比此前就少很多;1977年高考以后成长起来的科技人员,至今只有二十多年的科研时间,而科研工作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因此比较而言,院士候选人选择的余地较小。如果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原来的1/2就应该得到调整,这也是提高院士队伍质量的表现。

    强调年轻化但不可绝对化

    代表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长时间在70岁上下徘徊,这也是社会质疑院士创造力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作为科技界的领军人物和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院士的年轻化必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活力和干劲,这是人们所期望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细则》中规定,归口初选部门应组成初选委员会,规定了初选委员会的人选组成、推选流程等,而且明确要求归口初选部门报送的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岁。对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中国工程院在以往的院士增选中,采取了许多措施降低院士队伍的平均年龄。如要求在每次院士增选中,60岁以下的候选人要占到1/3;对于70岁以上候选人的提名要求逐步提高;在条件和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尽量向年轻候选人倾斜等。在2005年的院士增选中,工程院就涌现出了一批年轻院士如曹雪涛、钟志华、欧进萍等。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科技人员的成长和成才有其特殊性。”潘云鹤院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中国工程院曾做过一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课题研究。这项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硕士、博士毕业,再经过十多年的工程实践,才可能逐渐在本学科取得领先和有“卓著”的成就。由此到成果被社会认可,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往往是人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才真正具备当选院士的条件。而这时也是其充分发挥工程科技才能、在工程科技领域有所建树、取得重要科技成就的时期。所以,在院士增选中,也不能简单强调年轻化。

    一位资深工程院院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电话采访时分析说,工程科技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一名科技人员成长为工程院院士,在其专业学历结束之后,至少要经过20~25年的磨练。首先,他要参加研究性工作,然后要参加大工程的实践,接下去还要成为工程的领军人物,并做出成果。最后,成果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并得到业内认可。所以大部分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的优秀人才将被吸收到院士队伍中,院士年轻化成为必然趋势,但绝不能把“院士队伍年轻化”简单化,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学风道德问题“一票否决”

    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等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也是近年“两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社会各界呼吁:还学术界一片净土。

    而被视为“学术大家”、科技界领军人物的院士们,其学风道德更为社会关注。新修订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对增选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确保院士增选工作质量。

    潘云鹤表示,在2007年院士增选工作中,中国工程院将加强对候选人学风道德的考查,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坚持学风道德问题“一票否决”。

    潘云鹤说,“中国工程院一贯重视候选人的学风道德问题,过去历次增选中严格坚持了学风道德一票否决。”今年增选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对候选人的相关考查,明确规定,对于候选人或候选人所在单位的不当行为,院士和院机关工作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及时报告和反映。所有不当行为,一经查实,将视情节给予严肃处理。

    中国工程院新修订的《实施办法》中,在加强对候选人材料真实性的审查和监督上,首次明确规定各提名单位成立由同行专家组成的材料审查委员会,负责对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为更好地接受社会、特别是候选人所在单位及同行对候选人材料真实性的监督,中国工程院制订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材料公示办法》,公示时间从过去的两个星期延长到一个月。对候选人及其材料有不同意见的组织和个人,可通过遴选部门向工程院投诉,也可直接向工程院投诉,投诉截止时间为2007年8月15日。

    对院士提名候选人要求更加严格。《实施办法》规定,候选人获得不少于3位院士提名,且其中有3位院士所在学部与候选人专业所属学部相同,提名方为有效。院士提名候选人时,必须对所提名候选人的工程科学技术成就和科学道德方面的情况有确切了解,要对所提供的候选人材料负责,并有责任在评审会中答复提问和对有关投诉信件作出回答和澄清。在提名书中,还要求院士就“了解被提名人的成就、贡献与学风道德情况,对提名材料的真实性负完全责任”,作出郑重承诺。

    中国科学院的《实施细则》,同样对院士推荐候选人作出了严格规定,“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同时要求院士们必须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独立推荐候选人,防止被动推荐。推荐人必须确实了解候选人的研究领域、学术水平和贡献、科学道德和学风等,独立填写推荐材料;当所推荐的候选人受到投诉时,推荐人有责任提供书面材料予以澄清和说明。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还进一步修改完善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同时在《实施细则》中明确要求:“在院士增选过程中,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有违背《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及有关规定的不正当活动。若有违反,将严肃处理,直至终止对相关候选人的评审,并暂停推荐单位或推荐人的推荐资格。”

    在薛其坤看来,院士应是公认的本学科、本领域学术水平最好的或者说极其突出的优秀人才,他应该在促进学科发展、培养人才等方面有自己的贡献。近些年增选的院士,绝大多数都是符合院士增选条件的。在增选过程中出现的个别不当行为只是极少数极个别现象。随着院士制度的不断完善,院士队伍的质量将得到更有效的保证。

    “两院”有关负责人都强调,做好院士增选工作,是院士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严格遵守推荐、评审、选举过程的纪律,既是保证增选工作公正性的要求,也是公平对待所有候选人的要求,对保证院士增选质量、维护院士声誉至关重要。“两院”将继续严格对院士候选人科学道德学风的要求。通过院士增选工作,在科技界和全社会倡导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孙英兰)

张亚平院士当选《动物遗传学》编委 
 
昆明动物研究所     
 
 
  近日,由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在家养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方面的贡献和国际影响,在巴西举行的第30届国际动物遗传学会会议上,经过投票选举,他将于2007年开始当选编委。
 
 《动物遗传学》是国际动物遗传学会的会刊,该刊重点报道经济动物与家养动物的免疫遗传、分子遗传和功能基因组方面的前沿成果,是农业领域非常著名的国际刊物。
  
  据悉,张亚平近年来还应邀为《Science》、《PNAS》、《Am. J. Hum. Genet.》、《Mol. Biol. Evol.》、《Mol. Ecol.》、《Mol. Phylogenet. Evol.》、《Gene》、《BMC Genomics》、《BMC Evol. Biol.》等国际著名刊物审稿。
 
南开大学申泮文院士当选"中国十大教育英才" 
 
    新华网天津频道2月5日电 在2月4日揭晓的2006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榜上有名,是天津地区唯一的获奖者。

    4日下午,91岁的申泮文院士应邀赴京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6年中国年度系列英才颁奖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为其颁奖。

    创办于2004年的“中国年度系列英才”包括“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十大科技英才”、“中国十大工商英才”、“十大财智英才”等。推选活动是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主办的。据主办方介绍,申泮文院士是最高龄的获奖人。

    “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的评选标准是: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显著的教育者;在教育改革、学校建设中有创造性成果的领导人;在教育国际交流中成就显著者;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评选范围是各类教育机构负责人、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


 
 中国两院院士评选出0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5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1日在京揭晓。

这十大世界科技进展新闻是:“星尘”号成功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干细胞培育器官获重要进展;国际热核计划启动;最小发电机问世;人类第一号染色体基因测序完毕;首次发现宇宙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智能1号”探测器成功撞击月球;合成118号超重元素;证实艾滋病病毒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绘制出药物与细胞作用的基因“联系图”。

此次评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候选新闻是由院士、科技人员、科技新闻工作者共同推荐的。(杨文婷 李斌)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库存”增容 驻鲁和聘任院士128人

时报2月7日讯(记者张伟)记者今日从省暨济南市高层次人才新春茶话会上获悉,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库存”明显增加。驻鲁院士和聘任院士达到128人,全省高技能人才数量增至47万人。

  截至目前,驻鲁院士和聘任院士达到12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3人,高校和企业院所领域泰山学者岗位119个,选聘到岗特聘教授(专家)54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0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122个,在站博士后总数524人。
 
 
同时,全省高技能人才数量快速增加,达到47万人。

  此外,我省17市、70%以上的省属企业、5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了首席技师制度,并建成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搜集入库管理人才10000多人。

  目前,我省共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3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9个。今年,我省还将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评选产生10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九旬院士每天上班动脑  

 张涤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整形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
   
    近日在沪举行的“中澳颌面三年再生计划”会议上,又遇到了张涤生院士。91岁高龄的他,背脊挺拔、精神矍铄、幽默健谈,怎么看都不像一位九旬的高龄老人。“心情愉悦,开朗宽容”正是他保持年轻的最好秘诀。
■“病人快乐,我就满足!”
    “每次看到通过整形手术,能让病人受益,原本想自杀的病人能够避免不幸,恢复健康,重新回到生活和工作中……我就心满意足了!”张涤生院士说:“其实,只要病人快乐,我就满足了。”张涤生院士平时一直性格非常开朗、幽默,对凡事都宽宏大量。不少人夸张涤生院士面颊很有光泽、没什么皱纹时,张涤生院士还会开玩笑地说:“我可从来没做过整形和激光美容!”

■每天上班坚持用脑
    尽管已经91岁高龄,但张涤生院士仍然坚持每天到医院上班。“用脑一定要坚持,如果不动脑,大脑很快就会生锈的。”年轻时,他每天白天工作,晚上看书。虽然从70多岁起,他晚上开始不再工作了,却并没有放弃学习和研究。
    现在他每天上午上班,中午睡个午觉,下午再看报、读书。他说:“家里总共订了十几份报纸,我坚持每天都看。来不及看的,也要读个标题;觉得内容非常好,我还剪下来自己做贴报。另外,我每周六还要去淮海路上逛书店,买一些书籍,像《品三国》等,我都买回家来看。”
    至今,张涤生院士还参与医院像“广西象人”等各种疑难杂症的会诊。去年,他还亲自上手术台,对眼部、嘴部等有疾患的、难度较高的手术亲自操作。

■生活规律喝点红酒
    在生活中,张涤生院士保持着规律的作息安排。如今,他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10点半睡觉。在饮食上,从不暴饮暴食,也不吸烟,最多只是少量地喝点红酒。因此,生活习惯非常好。另外,每天上午出门前,他还做做自己设计的广播操,吃完晚饭后,还外出散散步。

    名医忠告:心情愉悦,不计得失,才是保持年轻的养生之道。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院士|增选|新变化|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