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实施本科生留学“****”

【字体: 时间:2007年03月2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南开大学实施本科生留学“****”

  

生物通综合:

南开大学实施本科生留学“****”

中新网天津3月23日电(张国)记者今天从南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会议上获悉,南开即将实施本科生留学“****”,即每年公派100名优秀本科生出国攻读学位。这些学生将作为南开大学后备师资进行签约培养,取得学位后回校任教。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说,这既是一项学生培养计划,又是一项师资储备计划,是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尝试。饶子和说,哪怕其中的一部分校友为母校服务,南开都将实力大增。既然如此,学校不如主动一点,送出去再请回来。

    据悉,南开大学每年约招收3000名本科生,“****”实施后,将有三十分之一的佼佼者通过公派出国。学校正分别与哈佛、牛津等多所国外高校探讨留学生培养事宜。

    南开大学“****”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组成部分。该项目计划在2007-2010年每年从全国选派5000人留学,南开大学是项目主要签约单位之一,获得了其中的300个派出名额,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完)
 

[科学时报]中国科技大学教学与科技相结合,推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 
 


      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表示,未来5年,学校目标是:为在2016年前后建成一流研究型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向记者介绍了该校“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措施。郭传杰认为,建设一所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基本理念是不能常变的,中科大的长远目标就是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中长期目标就是到2018年,当中科大建校60周年的时候,建成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建设教学与科研并进的一流学科体系

    郭传杰认为,学科建设是办好学校的基本功。从教学和培养人才的角度,学校应该有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较为完整的学科群谱,但从科研的角度,又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因此,在规划中必须科学地处理好这一重要关系。

    “十一五”期间,中科大的学科建设思路是:按照教学与科研并进的原则和“优化结构、交叉融合、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的方针,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将巩固和发展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加强高技术学科建设,大力发展管理学科,积极扶持人文学科,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学科的和谐发展。

    如学校计划到2010年,基础科学的一级学科覆盖率达到100%,技术科学的一级学科覆盖率达到90%;争取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地球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建成国家重点学科等。

    郭传杰说,中科大虽然在规划中注意了学科要和谐发展,但是仍然强调要有重点,有优势学科,要形成个性特色。和谐发展并非齐步同进,而是形成一个良好的学科生态。其中,总有大树、小树、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和谐共存。有些学科,虽然从目前来讲还不是优势学科,还有一定差距,但同样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比如科技考古和科学传播,就已有一定的优势或特长。

    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

    优秀人才是办好大学的最关键要素。近年来,中科大特别注重学术队伍的建设,以尽量良好的物质及文化环境,吸引与培养了一大批拔尖人才。学校1300多名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中,就有院士26人,“国家杰青”、“****”和“****”不重复计算,已有120人左右,这些高层人才占了教研队伍人数的10%以上。理学院、地空学院、生命学院等的优势学科中比例更高一些。这在今天的全国一流高校中也是处于前茅的。但是,郭传杰在分析科大的人才队伍状况时清醒地指出:虽然年轻优秀者不少,但大师、名师还不多,在一个学科或领域里称得上领袖级人才的更待努力引进加培养。与此同时,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尚未很好形成,教学、研究、管理、技术支撑体系都存在创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发展问题。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注重培养和稳定各类人才,加强物质平台和文化建设,促进他们成长。完善“国家杰青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加大“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力度。设立“青年教师访问学者计划”,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到2010年,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达到60%;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的人员比例力争达到80%。

    此外,学校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力度。中科大参与了国家和中科院在国际上的高目标引进人才计划。比如,2007年教育部将进一步在国际范围里,与学科带头人加强联系。同时,科学院今年要到欧洲、北美招聘高等人才,中科大都参与到这里面去了。还有,科学院的“爱因斯坦大师讲座计划”邀请到的杰出讲座教授,中科大也希望都能请到学校讲学。

    中科大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请中科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到学校来兼职。在创办之初,中科大13个系的系领导都由中科院的科学家兼任。近年来,学校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优势,很多院系的领导仍然是中科院研究院所的领导或院士在兼任,校内只设执行院长和执行系主任。比如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是中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系主任,物理研究所原所长杨国桢院士是该校理学院院长,等等。他们担任院系领导,不是形式上的挂名,而是把整个所里的力量都能带过去,体现了教学、科研的密切互动。科学院的科学资源可以与中科大学生共享,中科大的学生可以经常到研究所里实习。

    重点建设科研基地

    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是研究型大学必备的重要条件。前几年,科大就从教学特点出发,构建了5个教学平台,并注意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在“十一五”期间,中科大确定了量子调控、纳米、新材料与微纳制造、蛋白质科学、核能与可再生能源、地球与环境科学、公共安全等10个重点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同时,围绕上述重点领域,进一步推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发展;与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稳态强磁场装置;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交叉研究平台;组建基础性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发展火灾科学与公共安全研究基地,推动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新建纳米、新材料与微纳加工研究平台,成立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争取在能源与环境等领域新增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面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还积极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共建科研基地。加大支持已组建的12个联合实验室,新建若干联合实验室,推动部分联合实验室进入中科院创新三期的重点实验室序列。并围绕物质科学、材料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能源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前沿基础问题和战略高技术,开展原创性研究,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集成。

    郭传杰分析,科大的理科研究能力和水平较高,可以选择在学科方向上与优势互补的研究所进行强强联合,建立联合实验室,面向国家需求,选择双方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进行合作,在促进科大相应学科发展的同时,共同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学校工科的工程技术研究同研究所相比,独立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的能力弱一些。但是,在前沿技术探索和理论研究方面有优势,与校内的理科研究单元还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因此,完全可以将学校原创性研究成果与工程类研究所的技术力量有机结合,在创新链条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联合实验室为平台,与研究所在研究阶段上形成互补,通过研究所参与对接重大项目,为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作贡献。学校还可以中科院特有的大科学装置为核心,以广泛的所系结合为基础,建设好依靠大科学装置的综合交叉研究基地。

    注重管理创新和创新文化

    中科大在“十一五”规划中,十分强调了加强管理创新以及创新文化建设。“大学要加强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制度建设。管理跟不上,就难以把握好学校的发展方位和合理的资源配置。”郭传杰说,“学校的文化对学校发展和培养人才太重要了。文化既是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又是学校和谐发展必需的精神氛围。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校院两级事权职责,尊重并保障学院有效行使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多渠道拓展办学资源,提高统筹和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保障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激励创新、和谐共进的科技人文氛围。

    目前中科大实行三级管理的模式,学校一级主要是按科大的基本理念,研究确定方针、战略,负责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基本的管理规范和基本的人事政策等,学院更多的是在科研方面加强组织,促进学科交叉发展,而教学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则以系为主。当然,不同的学院、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有自己安排的自由度。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每一类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付出。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培养,需要管理上的更多创新。

    郭传杰说:“管理不仅是科学的,也有艺术性的一面,而且是更难达到的高级层次。大学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无为而治!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又必须通过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才能实现。中国科大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学校今后将更加加强文化建设,要让先进的价值理念,良好的文化生态,和谐的校园氛围,成为科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德国应用化学》发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新成果 
 
    利用生物分子构建纳米机器是当前生物纳米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热点之一,为数不多的成功范例都是通过消耗体系中的化学能来驱动,要维持纳米机器的运转,需要不断地向体系中添加含能物质。这种驱动方式使生物纳米机器难以应用到光电操控的微系统中,阻碍了此方面研究的发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冬生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一直致力于生物纳米技术,特别是以核酸为基础的纳米结构组装、纳米机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近日,该课题组在'质子推动的核酸分子马达’研究基础上,通过将此核酸纳米机器系统与一种紫外光控pH值响应的有机小分子系统相结合,实现了核酸纳米机器的光驱动。如图所示:当紫外光照时,MGCB释放氢氧根,溶液pH值提高,核酸构象由折叠的四链打开为单链;而关闭紫外光源,变化即向相反方向进行,氢氧根被重新结合,溶液pH值降低,核酸单链重新折叠为四链结构,系统回到初始状态。通过操纵光的开关,此过程可被多次循环。核酸纳米机器光驱动的实现使之向最终实现与光电操控的微机械系统结合这一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发展新型的生物纳米器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近期《德国应用化学》(http://dx.doi.org/10.1002/anie.200604589)杂志上,第一作者为该课题组博士生柳华杰。

    此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上海构建医学科研与人才高地取得丰硕成果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卫生局获悉,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医学界共摘取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占全国医药界获奖数的六分之一,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钊猷院士领衔的课题组获全国医药行业唯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医学界科研上的收获得益于不断加大的科技投入,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批高水准学科。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市卫生科技投入经费达2.3亿元,“十五”期间更增加到6.6亿元。

  2001年起,上海卫生系统开展了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在三级医院中分三批选拔建设了具备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的33个临床医学中心;2004年又启动了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面向全市各级医疗、预防机构择优建设了30个市级重点学科、30个区县重点专科、40个社区重点项目。据统计,33个临床中心成立以来,“十五”期间共获国家重大攻关课

  题18项,973(或863)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项,国际合作课题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40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64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09项,位居全国卫生系统和全市各行业前列。发表论文2729篇(其中国外杂志60篇、SCI收录152篇),主编专著85部。

  同时,市卫生局推出一系列举措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九五”期间实施“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和“医苑新星培养计划”,一大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医苑新星脱颖而出。入寻****”培养的102个人中,有37人已担任全国专业学会正、副主任委员,有65人担任省市一级的地方专业学会的正、副主任委员,一批年轻学者已成为学科带头人。2004年,市卫生局择优选拔了101名35岁以下的临床及预防医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实施了一对一的导师制培养方式;2005年,又启动了“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共选拔了56位卫生系统的佼佼者列入培养对象。

  上海卫生系统劲吹“科技雄风”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十五”期间上海卫生系统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59项,约占上海获奖项目总数的六分之一,居各行业之首。二军大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孟超院士还获得了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