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波尔山羊降生

【字体: 时间:2007年04月1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我国首例、世界第二例体细胞克隆波尔山羊在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顺利降生,这标志着我国的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波尔山羊降生 
 

新华社天津4月9日电(记者  孙洪磊)  9日12时40分,我国首例、世界第二例体细胞克隆波尔山羊在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顺利降生,这标志着我国的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9日下午在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实验基地看到,一只小羊正趴在母山羊身下叭嗒叭嗒地起劲吃奶,母羊警惕地站立着,盯着四周看护小羊。这只小羊头部为棕色、浑身为白色,带有典型的波尔山羊的特征,而母羊则是一只全身白色的普通山羊。

  “波尔山羊体细胞克隆”科技攻关项目主持人刘海军博士介绍说,该项目在美国华裔克隆专家刘灵的帮助下于2000年正式启动,2003年科技人员从一只澳大利亚引进的原种波尔山羊母羊身上提取了耳朵皮肤细胞,并从普通山羊的体内获得成熟卵子,剔除细胞核后,把波尔山羊耳细胞注入,构造一个克隆胚胎,然后将其移植到受体山羊的体内。经过了大大小小上百次实验后,克隆胚胎终于成功植入一只普通本地母山羊体内,并在155天孕期后,顺利产下了这只体重5.5千克的雌性小羊,获得了与原种波尔山羊遗传基因相同的复制品。

  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丁伯良说,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原种家畜价格昂贵、数量有限。常规动物育种的周期较长,而且在利用中如果不注意选育等因素,就会出现退化现象,还得继续花费大量资金引种。

  丁伯良表示,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成功后,科技人员可以建立原种家畜的体细胞库,快速复制基因优良的个体,从而大大缩短家畜的育种进程。

  “我们还可以从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或病危动物身上提取皮肤细胞,通过无性繁殖的体细胞克隆技术快速大量繁育,达到抢救它们的目的。”丁伯良说,“尽管这一技术目前还在实验阶段,但相关技术难题已经被攻克,这标志着我国的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世界首创 脑血管疾病诊断设备在上海问世 

 
 
    如果能对为颅骨所覆盖的脑血管作出有无循环功能改变的判断,将有可能更早地“捕捉”到脑卒中发生、发展或再发的“蛛丝马迹”。经过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专家10多年联手攻关,一种世界上首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设备已在上海问世,并在中山、华山、岳阳、市中医医院等正式用于临床。

    “KF-3000脑循环分析仪”以无创伤的方式,即可获取被检对象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管径、血管壁弹性和动脉压力等上百项数据。在与大样本不同年龄人群组的正常脑血管动力学参数比较其变化后,就可以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情况作出“预警”,对治疗措施和疗效评估也能有明确提示。而在此之前,CT、磁共振等设备主要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学、影像学的变化,更多地用于疾病发生后的病情“定性”与“定位”上。

    一项“脑循环动力学检测筛选无症状脑梗塞”的实验研究证实,在对198例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症的个体进行“脑循环分析仪”检测后,对其中有异常表现者再作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在30-69岁的21名“脑循环动力异常者”中,磁共振扫描共发现了15人有梗塞病灶(6例为双侧梗塞),这个检出数字占198例的7.6%,占21例异常者中的71.4%。所有梗塞灶的病变直径都比较小。

    有统计称,我国目前每年有200多万人发生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16/10万。而在经抢救存活的人群中,约有50%-80%留下不同程度的致残性后遗症,5年内的复发率则也高达20%-47%。


国际研究小组报告:DNA决定狗的大小 
 
 
 
    据新华社华盛顿4月5日电  同样是狗,吉娃娃狗异常娇小,而大丹犬却巨大无比,一下子能把人扑倒。狗是哺乳动物中个头变化跨度最大的种类。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狗的个头变化跨度如此之大是由特定的DNA片断决定的。

  来自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康奈尔大学、犹他大学等多家机构的21名科学家在论文中报告说,所有小型狗中都存在一种特殊的遗传标记,而这一遗传标记鲜见于大型狗品种中,“说明这是决定小型狗个头的主要因素。”

  这一遗传标记位于小型狗的第15号染色体上。

  研究人员介绍说,这一特定组合的遗传标记在基因研究中被称作一个“单倍型”。在小型狗的生长发育中,单倍型中的DNA调控序列会使狗的IGF1基因活动减弱,造就了小型狗的较小个头。对于中型或大型狗来说,它们体内也有IGF1基因,但不像小型狗一样还要受到“配套”的调控基因管制,因此长个儿时更加“自由”。


 
 


美将用DNA新技术辨“9·11”遇难者身份 
 
 
 
  “9·11”恐怖袭击事件已经过去快6年,但是依然有很多遇难者的遗骸无法辨别身份。近日,美国弗尼吉亚实验室有关新DNA技术的发展可以让这项陷入困境的工作有了新的希望。专家表示,新DNA技术可以通过对遇难者遗骸中的骨骼分析来确定遇害者的年龄。

  逾千遇难者仍无法辨别

  在2001年的“9·11”世贸大楼遭受的恐怖袭击中,共有2749人遇难。自从“9·11”之后,纽约政府已经对遗址进行了长达4年的“地毯式”搜索,并在2005年宣布正式停止寻找遗体和遗体身份鉴定工作。据报道,美国有关部门只找到了不到300名遇难者的完整尸体,另在世贸大厦废墟中发现了2万多件遇难者遗骸,其中有6000多件因为体积太小,根本无法检验。

  根据遇难者亲属提供的牙刷、梳子等带有遇难者DNA信息的物品,法医部门在已经对约1万多件遗骸进行了检验,共确认了800多名遇难者的身份,使已确认遇难者总数达到1600名。令人震惊的是,有200多件遗骸经检验竟然属于同一名遇难者。然而,由于科学技术条件所限,另有1万件遗骸无法得到科学的结论。目前依然有超过1100名遇难者无法辨别身份。

  可从骨骼提取高纯度DNA

  纽约首席尸检官查尔斯·赫思告诉遇难者家属,一项新的DNA检测技术有可能帮助尸体鉴别工作取得新进展。负责提供此项技术的麦克·卡雷拉表示,该技术可以用一周左右的时间从遗骸的骨骼中提取出钙,进而得到高纯度的DNA样本,以往因为高温和时间久远导致DNA受到损害而无法辨认。卡雷拉认为,只要提供检测的骨骼样本不低于100毫克,这项技术就能够有效提取到高纯度的DNA。他表示:“我认为低于100毫克的骨骼是无法发现DNA的,因为他们太小了。”

  纽约市验尸部门发言人艾伦·波拉科夫认为,鉴别“9·11”遇难者身份依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它往往依赖于遇难者家属提供的有关死者生前遗留的DNA样本,比如死者曾用过的梳子等物品。上周,纽约市政府宣布又有五具遇难者遗骸身份被确定,其中一具遗骸是一位纽约消防队员。

  为了安慰那些身份未得到确认的遇难者的家属,同时出于科学考虑,纽约法院法医部门表示,他们已经将1万多件未被确认的遗骸用冷冻方法妥善保存起来,一旦科学技术允许将继续对它们进行检验。这项新DNA技术的发展也给了“9·11”遇难者家属带来了新的希望。 
 
 
慎吃石斑鱼 全球变暖致雪卡毒素肆虐 
 
 

 
吃热带珊瑚鱼,如老虎斑、东星斑、西星斑、杉斑、苏眉等石斑鱼和鲈鱼等,容易增加雪卡毒素中毒的机会。


  科学家指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近年来有逐渐蔓延的趋势,其原因就是海洋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对珊瑚礁造成巨大伤害,而珊瑚礁是大部分热带深海鱼类的栖息地。

  对于雪卡毒素,中国人应该不陌生,仅2006年广东省雪卡毒素中毒的人数已超过数百,汕头、中山、深圳等地都发生过大规模雪卡毒素中毒事件,罪魁祸首则大多是广东沿海地区的人喜欢的深海热带鱼类——石斑鱼。

  通过食物链传入人体

  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无色无味,脂溶性,不溶于水,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热带珊瑚鱼的内脏、肌肉中,尤以内脏中的含量最高。雪卡毒素主要影响人类的胃肠道和神经系统,雪卡毒素中毒的症状与有机磷中毒有些相似,一些受害者开始感到唇、舌和喉的刺痛,接着在这些地方出现麻木;另一些病例首先的症状是恶心和呕吐,接着是口干、肠痉挛、腹泻、头痛、虚脱、寒战、发热和肌肉痛等症状,接触冷水犹如触电般刺痛,中毒持续恶化直到患者不能行走。中毒症状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周,甚至数月,最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据海洋生物专家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5万人雪卡毒素中毒,但只有10%的中毒事件通过新闻报道为公众所知。科学家指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近年来有逐渐蔓延的趋势,其原因就是海洋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对珊瑚礁造成巨大伤害,而珊瑚礁是大部分热带深海鱼类的栖息地。

  科学家表示,温室效应让海洋的温度不断升高,同时人类排放到海洋中的有毒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两个因素使珊瑚礁遭到破坏,含有雪卡毒素的藻类植物则生长繁茂。原本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小鱼靠吃海藻生存,而人类长期食用的石斑鱼、梭鱼等鱼类又以这些小鱼为食,就这样,毒素通过食物链传到人类体内。

  近10年间迅速蔓延

  虽然直到近年来人们才对雪卡毒素越来越关注,但实际上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其有所了解。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本镰义津介绍说,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就有吃鱼中毒的描写;而亚历山大大帝曾经下令,禁止自己的部队吃鱼,以防中毒。

  在近10年间,产自热带的雪卡毒素迅速蔓延至亚洲、欧洲以及美国的很多地方,这主要是因为大量高级餐馆开始提供价格昂贵的珊瑚鱼类。在美国,现在每年有超过250人雪卡毒素中毒,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5倍,发生雪卡毒素中毒事件最多的地方是佛罗里达、得克萨斯和夏威夷三个州。

  难辨认 难治疗

  虽然科学家已经知道,雪卡毒素肆虐的原因是全球变暖以及污染加重,但公共卫生官员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因为目前还没有检验雪卡毒素的可靠方法,人们很难分辨出哪条鱼有雪卡毒素。同时,科学家也没有找到治疗雪卡毒素中毒的有效办法。此外,医生也缺乏有效设备来确诊雪卡毒素中毒,因此在很多地区雪卡毒素中毒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菲律宾伊洛伊洛总医院的艾德加·波尔蒂戈医生就面临着这个问题:罗亚一家在吃鱼中毒后被送到这家医院,急诊室内到处都是呕吐呻吟的病人,“一般来说,看急诊的只有一两个人,但那天一下子来了30多个病人。”波尔蒂戈医生说。

  起初,波尔蒂戈医生以为这些人是重金属中毒,但病人都提到了梭鱼,他立即将鱼的样本送往首都马尼拉化验,结果证明鱼肉内含有大量雪卡毒素。经过波尔蒂戈医生的治疗,这三十多个病人最终全部痊愈。

  大多数雪卡毒素中毒的患者都会很快痊愈,但也有人会留下永久性后遗症。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理查德·刘易斯教授是长期研究雪卡毒素的专家,他认为,“雪卡毒素很难对付,除非你根本不吃鱼,否则无法消除雪卡毒素的危险。”

  专家意见:不要吃鱼的内脏

  带有雪卡毒素的热带珊瑚鱼广泛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等热带、亚热带海域的珊瑚礁周围和近海岸,全世界约有400多种。我国有30多种,主要分布在广东、南海诸岛,其中包括海产品市场和餐桌上常见的老虎斑、东星斑、西星斑、杉斑、苏眉等石斑鱼和鲈鱼等。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无色无味,脂溶性,不溶于水,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珊瑚鱼的内脏、肌肉中,尤以内脏中的含量最高。

  专家表示,雪卡毒素并非鱼类与生俱来的,它属于获得性毒素。含有雪卡毒素的藻类粘附在珊瑚表面,小鱼吃下有毒海藻后,大鱼再吃下小鱼,毒素随之积聚在大鱼体内,毒素就是这样通过食物链集中和浓缩,因此珊瑚鱼虽然愈大愈名贵,但毒性也会愈大,食用的安全风险也就愈高。

  目前已知的雪卡毒素至少有4种,它们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都不同。雪卡毒素的毒性比河豚毒素强20倍。雪卡毒素中毒对人体危害很大,轻者会有消化道病症状,严重的会出现神经、心血管系统病症以及休克,甚至会导致呼吸系统麻痹而死亡。

  专家提醒,为安全起见,不要吃鱼的内脏。雪卡毒素多会积聚在鱼类的肝脏、胆、卵等内脏,把内脏去掉是一个避免中毒的好方法。此外,加热、冷藏及晒干等办法皆不能把毒素清除。需要提醒的是,食用时还要避免同时喝酒及吃花生或豆类食物,以免加重中毒的程度。 
 
 

多国生物学家编纂生物物种名录 

  新华社华盛顿4月8日电  据美国媒体8日报道,由多国生物学家联合开展的生物物种名录编纂工作取得新进展。经过6年努力,编入名录的现存物种已达100.9万种。预计2011年编纂完成时,名录将囊括175万种现存物种。

  这一名录的编纂由英国雷丁大学的弗兰克·比斯比和美国史密森学会生物学家托马斯·奥雷尔主持,世界各国大约3000名生物学家参与其中。奥雷尔说,研究人员对各国现有物种资料重新核查,分门别类。完成后的名录将包括已知现存的所有物种,但并不包括只剩化石等遗迹的已灭绝物种。

  该名录最具特色的一个地方在于查询方便。使用者在登录网站(www.catalogueoflife.org)后,便可以通过检索栏查询。

  参加名录编纂工作的专家说,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地球上已知生物物种现在却没有一个完整名录,希望通过多国生物学家的努力填补这一空白。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