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首席科技专家和首席管理专家双重构架  

【字体: 时间:2007年04月1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中科院将在重大项目上实行首席科技专家和首席管理专家双重构架  

  

生物通综合:

中科院将在重大项目上实行双首席制


  中国科学院今后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时,为保证项目的总体计划、组织实施和资源统筹协调,将实行首席科技专家和首席管理专家的双重构架。这是记者从不久前召开的中科院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获取的信息。

  据中科院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介绍,“双首席制”是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有关管理办法而提出的,即对那些创新目标和技术路线比较明确、通过一段时间集中攻关,可以有预期产出的重大项目,中科院今后将更多地根据项目特点来组织实施。对于以系统集成或工程化为主的重大项目,设立项目总体部,实行指挥师和设计师双重负责制,对于以解决系统性、综合性科研问题为主的重大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主管双重负责制。

  首席科技专家与首席管理专家之间分工比较明晰。具体而言,由于重大项目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往往十分复杂,所以首席科技专家的任务主要是负责项目的方向把握、总体集成和科技任务的分解,以确保重大创新目标的实现。首席管理专家的任务是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为此可以运用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及任务牵引等各种手段,从院内调集优势力量,实现项目涉及的人、财、物资源的统一调配,打破研究所和学科间的局限,保证项目按节点步步推进。

  中科院提供的材料显示,“双首席制”是基于当下中国科技创新的实践提出的科研管理模式,但这种模式在中外科技史上均可以找到先例,如二战期间美国实施的曼哈顿计划和上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工程等所实行的管理构架,就已经从科技攻关和项目管理两个层面作了分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也是具有明确的科研目标和大科技工程的管理模式,有专门的科技和管理团队。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光源”大科学工程也是这种体制架构,有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军人物等。这些都是符合大科学工程建设管理规律的。

  “‘双首席制’的提出和实施也是与当今科技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实际状况相吻合的”,潘教峰指出,当代科技发展正呈现日益综合、交叉的特征,日益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另外,随着大型科研活动的复杂程度提高,参与的人员及其学科背景的多元化、涉及的装备等资源的巨量化,对相应的科技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个管理专家要调动很多人一起工作,需要强有力的协调、激励手段。已有的中外案例表明,两师分设体制对解决重大的、涉及多学科的科技问题,比较符合科技发展和管理规律。

  潘教峰强调,尽管“双首席制”的提出不失为顺应中国科技创新实际需求之举,但是,这一模式目前仅仅还是一种探索,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谨慎实践并在推进中不断加以完善。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最年轻的所长上任

徐涛被任命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 据称是最年轻的所长

日前,中国科学院任命新一届生物物理所领导班子。徐涛任所长,赫荣乔、龚为民任副所长。目前已经担任南开大学校长的饶子和院士不再兼任所长。

  徐涛博士1970年出生,此前任副所长。他主要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从事神经和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和膜转运机制的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Cell,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Neuroscience,  EMBO  J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

  有关方面称,他目前是中国科学院系统最年轻的所长。
 
 
陈晓亚院士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日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陈晓亚同志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陈晓亚,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在英国里丁(Reading)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棉花基因组协调委员会(ICGI)委员等职。

  陈晓亚同志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和棉纤维发育研究,早期曾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植物倍半萜代谢,尤其是棉花和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及调控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克隆鉴定了棉酚合成途径一系列酶和调控因子基因,并将棉花漆酶用于环境修复。通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的分析,鉴定了调控基因并提出其内含子起重要作用,为揭示棉纤维和植物表皮毛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做出了贡献。在植物microRNA领域,发现激素和miR160通过生长素应答因子控制根尖顶端细胞分化和根冠形成。
 
 


文汇报:中科院将在重大项目上实行首席科技专家和首席管理专家双重构架  
 


    中国科学院今后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时,为保证项目的总体计划、组织实施和资源统筹协调,将实行首席科技专家和首席管理专家的双重构架。这是记者从不久前召开的中科院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获取的信息。

    据中科院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介绍,“双首席制”是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有关管理办法而提出的,即对那些创新目标和技术路线比较明确、通过一段时间集中攻关,可以有预期产出的重大项目,中科院今后将更多地根据项目特点来组织实施。对于以系统集成或工程化为主的重大项目,设立项目总体部,实行指挥师和设计师双重负责制,对于以解决系统性、综合性科研问题为主的重大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主管双重负责制。

    首席科技专家与首席管理专家之间分工比较明晰。具体而言,由于重大项目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往往十分复杂,所以首席科技专家的任务主要是负责项目的方向把握、总体集成和科技任务的分解,以确保重大创新目标的实现。首席管理专家的任务是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为此可以运用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及任务牵引等各种手段,从院内调集优势力量,实现项目涉及的人、财、物资源的统一调配,打破研究所和学科间的局限,保证项目按节点步步推进。

    中科院提供的材料显示,“双首席制”是基于当下中国科技创新的实践提出的科研管理模式,但这种模式在中外科技史上均可以找到先例,如二战期间美国实施的曼哈顿计划和上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工程等所实行的管理构架,就已经从科技攻关和项目管理两个层面作了分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也是具有明确的科研目标和大科技工程的管理模式,有专门的科技和管理团队。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光源”大科学工程也是这种体制架构,有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军人物等。这些都是符合大科学工程建设管理规律的。

    “‘双首席制’的提出和实施也是与当今科技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实际状况相吻合的”,潘教峰指出,当代科技发展正呈现日益综合、交叉的特征,日益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另外,随着大型科研活动的复杂程度提高,参与的人员及其学科背景的多元化、涉及的装备等资源的巨量化,对相应的科技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个管理专家要调动很多人一起工作,需要强有力的协调、激励手段。已有的中外案例表明,两师分设体制对解决重大的、涉及多学科的科技问题,比较符合科技发展和管理规律。

    潘教峰强调,尽管“双首席制”的提出不失为顺应中国科技创新实际需求之举,但是,这一模式目前仅仅还是一种探索,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谨慎实践并在推进中不断加以完善。 


中科院微生物所DNA芯片分析平台投入4月使用 

 4月10日,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介绍,目前该所基因组联合中心DNA芯片分析平台于4月2日正式投入使用。

DNA芯片技术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进行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技术,主要应用于微生物比较基因组学,人类癌症基因组学、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动物基因组学、植物基因组学、疾病诊断和治疗、药物筛选、农作物的 
 
 
优育优选、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环境检测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对生物样品进行快速、高通量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是进行生物个体及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此次微生物所构建的DNA芯片平台采用美国NimbleGen公司的先进技术,配以Genpix 400B芯片扫描仪、MAUI杂交炉等先进仪器设备。

为确定此平台所测试信息的准确性,美国NimbleGen今年3月以来特派副总裁Daniel Clutter博士、资深研究员Nathan Pofahl博士来到微生物所协助进行猪链球菌基因组比较分析工作,结果表明测试准确性完全达到了国际标准。

为促进国内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举办第一期培训工作。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所、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病毒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及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都派专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重大成果登上《自然-遗传学》

  克隆基因让水稻粒粒增重

  晚报讯 克隆一种控制水稻谷粒重量的基因,把它导入水稻新株系,其粒重明显增加,单株产量显著提高。昨天,记者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了解到,有关这一成果的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遗传学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它标志着我国水稻产量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据介绍,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一大要素,破解它的“基因密码”成了科研人员的攻关课题。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员林鸿宣领导的研究组,经过多年研究,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基因——GW2。翔实的实验数据表明,GW2作为一个新的E3泛素连接酶,可能参与降解促进细胞分裂的蛋白,从而调控水稻颖壳大小、控制粒重以及产量。与小粒品种相比,该新株系虽然每穗的粒数有所减少,但由于粒重增加了49.8%,单株产量仍增加近两成。这显示出,该基因在高产育种中具有利用价值。

  《自然-遗传学》杂志评审人对该项研究的评价是:“我们可以通过控制GW2的功能得到合适大小的水稻谷粒,我相信这是一项在水稻产量育种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据悉,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十一五”863项目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 玻璃破碎传感器获国际创新奖


  奥达公司与瑞典Covial Device公司共同研制的CD GBD玻璃破碎传感器获2006国际传感器年会年度创新成果奖(报警类)。
  CD GBD传感器采用了一项创新性的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玻璃的破碎检测。声发射技术的应用,使该产品具有卓越的性能。不仅能检测玻璃的破碎,而且能对破坏性的动作及时做出响应,哪怕是使用工具对玻璃的刻划等,都会被传感器所检测,引发报警。
  该传感器的相关技术也可用于建筑结构安全检测、安防等多个领域,奥达公司也已投入到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当中。
  本届年会共有四家公司的报警类产品获奖,其余三家公司为Bosch (Germany)、Siemens (Germany)和System Sensor(USA)。(来源:中国科学院)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