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将推行高校导师遴选制 打破导师终身制

【字体: 时间:2007年05月2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云南将推行高校导师遴选制 打破导师终身制

  

云南将推行高校导师遴选制 打破导师终身制
 
 
  新华网云南频道 
  
    云南省将推行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保证遴选质量,宁缺勿滥,对准备担任研究生导师的人员,将建立新导师岗前培训制度;为保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建设,应该打破导师终身制,建立和完善导师的述职、考评制度,形成优胜劣汰机制。这是省学位委员会近日下发的《云南省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规定的。

    《意见》指出,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意见》要求,各校应制定导师遴选办法;新导师要进行岗前培训;对一些社会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或本校相对薄弱的学科,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一个导师,其他相关实践部门或校外、省外聘请一个导师同时对一个研究生进行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导师小组制,充分发挥导师队伍的潜力,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
 

导师一年只见一次?山东研究生质疑读研质量 
 
  来源:大众日报
 
 
    看着眼下毕业生正忙着论文答辩,山东省某高校研二学生张宗华(化名)犯了愁:明年轮到自己了,读研两年,连一篇论文都没写过,也没人指点怎么写。小张有一主一副两位导师,去年12月,他拿着精心准备的整整7页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去找导师,导师只匆匆看了几眼,说还可以,就让他走了,前后不超过5分钟。研二一年,他和导师的交往仅此而已。至于副导师,有时也在校园碰面,点个头,各自走人,几乎不谈学术。

    张宗华读的是法学硕士。5月15日,他郁闷地告诉记者,导师在业界颇有名气,当时报考这所学校几乎就是冲着他来的。然而两年下来,他感到很失望:研一一年,基本上是像本科生似的上大课。按规定,研究生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讨论课,但他们很少上讨论课,师生间自然很少交流。甚至有些学生读了某本书想跟老师谈谈心得,都找不到机会。每门课结束,老师要布置一篇作业作为该课程学分,但你只能从网上看到作业得分,至于作业写得怎样,老师从不评点。

    去年5月,导师的课结束了,其间除了那次把开题报告交给导师之外,整整一年,导师再没和他见过面。

    “我就是失踪半年,导师和学校也不会知道。没有人过问你。”张宗华直言。

    在这种“放羊式”的教学管理下,一些学生无所事事,以上网、看闲书、玩甚至谈朋友来打发时光。也有许多同学想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却因缺少老师指点而不知从何入手。“学生的专业能力可想而知,由于专业书读得太少,肚子里没货,一提笔就是大白话,连专业术语都不会用。更由于缺乏老师指导,一些学生连写论文的基本要求都弄不明白,框架都不知该怎么搭。”张宗华说。

    那么,导师都在忙什么呢?5月16日,记者采访了小张的导师李教授,他承认对学生确实疏于管理。理由是扩招后课太多,还带着20名研究生,实在忙不过来。而据知情人讲,李教授这几年主要忙的是申请课题、出书、帮企业打官司。相比这些有名有利的事,带研究生能带来多少直接利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此,高校一些有识之士认为:造成这种现象,表面看是导师缺乏责任心,深层原因则是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缺乏制度约束。部分高校在评价教师业绩时,往往只重项目、经费、论文这些能给学校添彩的“硬成果”,而不重学生培养、师风师德这类关乎未来人才质量的“软指标”。在此指挥棒下,张宗华的遭遇并不奇怪。

    
 
 
“双导师”全程指导每名学生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记者姜澎)华东师大为免费教育师范生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旨在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这是记者昨天从该校获悉的消息。

  据了解,华东师大今年招收的免费师范生将实行双导师制度,即同时为每个师范生配备长期从事师范生培养的在校教师和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兼职教授,为师范生提供从课程学习到见习、实习和研习的全过程指导。培养计划注重构建“见习、实习和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专题性的见习、半年顶岗实习和自主研习贯穿在师范生四年的专业学习中。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补助都由政府提供。在相关省级政府统筹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教师岗位,确保每个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在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同时,免费教育师范生毕业后可参加教育硕士考试,且不受工作三年才可参考的规定限制。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院长议研招弊端 考前选导师可能存暗箱操作

 【来源:新闻晨报】

    学生报考出现扎堆现象、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大……研究生招生录取时,考生报考时就要选具体导师,我国研究生招生的传统方式日益显示出弊端。
 
 
 
在昨天举行的全国高校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院长论坛上,研招中存在的问题成了高校院长探讨的焦点。

  在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确定主要在录取之前,即学生在报考时就应该报具体的导师,一旦录取一般也跟这个导师。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沈珍瑶指出,其中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容易出现扎堆现象,由于学生在录取之前对该学科师资队伍不了解,只是冲着教师的名气而去,导致了有名望教师的研究生带不过来,精力充沛的年轻教师却没有学生报考,造成资源浪费”,沈珍瑶还指出,这种传统方式还使得招生时存在较大的暗箱操作的可能,“特别是导师看上的学生或有一定背景的学生,如其初试成绩虽过线但不算太高,导师也可能用不正当手段录取该生”。

  昨天的与会人士指出,“双向选择”的方式更适合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的确定,即学生在报考时不报具体导师,录取后根据双向选择来确定。“我们已经尝试了这种方式,每位导师在开学典礼上做演讲,介绍自己,台下的学生如果认可了这位导师就可以当场选报,开学后两周内还可以作调整”,沈珍瑶建议,双向选择应得到广泛推行。

  在上海部分高校,研招中师生的“双向选择”也已试行,为学生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琪同时提醒,在实行合理的师生确定制度同时,学生对导师的认识也不应该只在“道听途说”、“按导师名气”来定夺,可以通过提前听课、了解导师科研成果来综合判断。

华东师大:免费生毕业后确保有教师岗位  
 
 
    新华网上海频道5月22日消息:四年学费、住宿费全免,毕业后确保在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可破格拥有学位、学历双证书。华东师范大学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系列免费师范生的优惠待遇。

据悉,华东师大今年在全国首批招收1000名免费师范生,其中95%指向中西部地区,在上海招收50人,录取被列入提前批次。免费师范生四年学费、住宿费全免,并发放生活补贴,四年费用约5万多元。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入学两年内也可申请就读免费师范专业,之前的学费、住宿费等可以返还。

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所在地就业,意味着上海学生并非必须去中西部,而是可以在上海的中小学就业,每一个毕业生确保在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在市区学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按规定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两年后,可以继续回原岗位。

根据规定,免费师范生入学前需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10年以上中小学教育,不过在协议规定时间内,可以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只要在教育系统工作,就不算违背协议。鼓励免费师范生长期、终生从教。

此外,免费师范生攻读在职教育硕士也有优惠,一般报考这一学位的资格要求是在一线任教3年以上,而免费师范生可以在大四就报考。考核合格通过论文答辩后,除了能拿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外,还能破格拿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据了解,今年华东师大还将对每位免费师范生实行双导师制度,来自本市各所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将被特聘为兼职教授,和高校教师一起成为双导师,让免费师范生更早、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情况。

   


 
张鸣:导师给博士生补贴,还是歇歇吧!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已经实行导师对所招的博士生实行补贴的制度,从表面上看,这个制度的实质是鼓励导师申请各种名目的科研课题,给学校考评指数加分,而导师可以用课题费来补助学生。显然,这种出自课题经费的补助,所隐含的意思就是,博士生必须为导师完成课题而打工。南京大学就明确规定,今后博士招生,要向课题费多的导师倾斜。其实,这个制度在此时被落到实处,背后还有另外的原因。

  不消说,这种制度对文科和纯理科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些学科的教授,不太容易拿到课题,即使拿到,课题费也有限,从每年并不多的工资中扣除学生的补助费,委实是个负担。而且,这些学科的教授所从事的研究,大多为自己单兵作战,基本上不需要助手,招来学生,原本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现在却让自己白白付出,怎么想,都有点心理不平衡。当然,据说有关学校已经想到了这一层,设立了一些基金,供那些没有课题费的教授申请,只是这种对自己丝毫益处没有的嗟来之食,实在让人没有兴趣去伸手,因此,浙大的某些教授选择了不招生。不过,不招生的对抗,十有八九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学校可以用招生作为教授的考评指标,不招就意味着从此不能做教授了,如果你还想抵抗的话,只有一条路――走人。

  我相信,这个来自教育部的政策,很快就会在大学里推开,落到每个教授头上是早晚的事。政策是有权力者制定并推行的,在学界谁不知道官大学问大的“铁律”,只要在重点大学做个校长、院长、处长,还愁拿不到课题?对学官而言,各种名目的课题,国家级、省部级,横向课题,多得不得了,而且211学校,985学校,自身的课题就很多,都是学官在支配,有几个人不往自己身上搁?显然,这些人都不是三头六臂,不可以像孙悟空一样变身无数,课题得有人做,谁做?还不是找学生嘛。这种招生政策,明摆着就是为这些人比别人多招提供借口,让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招些廉价的劳动力。

  理工科我不知道,至少在文科和社会科学领域,某些课题特别多的教授,他们的课题基本已经被学生包办了,一个20万元的课题,只需要花上万把块钱,就可以由学生做下来。做完之后,负责的,自己还看一眼,不负责的,或者课题实在太多的,连看都不看,就结项了,反正结项的专家也是自己人,完全清楚怎么回事,一般都会高抬贵手。很多名教授被发现有抄袭现象,实际上都是学生的杰作,其中不少都来自课题。

  我们姑且不论课题本身是否有学术价值,也不论拿到课题的人,是否真的有学问、有研究能力,假定我们的课题都是学术的,拿到课题的人也都是学术健将,或者大师。但是有一点我始终想不明白,做学术研究,不是要凭兴趣的吗?不是每个考博士的人,都是要立志做学问的吗?而且,在招考博士生的面试里,考官都要考他的以往的学术经历,考他的学术计划,那么,如果学生此前已经进行了某个方面的学术研究,跟导师的课题不相干,是不是入学后,一定要放弃自己喜欢的研究,跟着导师做导师的课题?显然,在这种制度下,肯定是要这样做的,否则学生就别打算毕业。我们怎么保证,多数跟导师做课题的学生,真的对导师的课题有兴趣?没有兴趣的研究,能出来创造性的成果吗?

  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的大学是在培养学生呢,还是在招学生为老师打工?我们的大学,到底是为学生办的呢,还是为老师,抑或只是为某些学官办的?

  面对问题成堆的大学、问题成堆的研究生教育,不思改善,反而围绕着既得利益者――有权者联盟的利益“改革”,越改,让肥的越肥,瘦的越瘦,愈发背离教育的宗旨。我看,这样的改革,还是歇歇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