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行管人员参评高级职称 “职评风波”背后

【字体: 时间:2007年05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学校行管人员参评高级职称,一线教师却频频揭露其业绩造假——安阳一职专“职评风波”背后

  

学校行管人员参评高级职称,一线教师却频频揭露其业绩造假——安阳一职专“职评风波”背后

大河网-河南日报
  

近日,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女教师向本报投诉,称她所在的学校在高级职称评审中存在造假现象,她从2004年开始向各有关部门实名举报造假内幕,连续三年都有造假者受到主管部门的处理。4月12日,记者在安阳调查发现,该教师反映的造假内幕得到了该校部分老教师的证实,学校负责人对此也并不否认。

  问题的关键是,该教师所举报的“造假者”绝大部分是该校的中层以及校级领导,所“造假”的主要内容是多年不在一线担任教学任务,但在申报职称时却虚报教学任务。如何公平地衡量教育系统职工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这个问题引起不少业内人士的争议。

  5月8日,记者再次联系安阳一职专当事双方,得知事件仍在僵持状态。

  [连续三年揭露职称造假]

  “经过我的举报,学校连续三年都有造假者被处理。”4月12日,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教师郭建平向记者透露说,该校现有教职工200多人,其中高级教师有50多人。但是,学校的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让她感到很蹊跷,她是一位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1995年从其他学校调入安阳一职专,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但是她至今没有评上高级教师,而后进校的年轻中层干部都陆续评上了高级教师。

  “从2004年开始,我就开始注意学校的职称评审,果然发现了其中的‘猫腻’。”郭建平说,她开始注意2003年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发现有三位长期不在一线教学的学校领导都评上了高级职称,而按照人事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学校行政人员参与申报高级职称的一个硬指标就是必须在一线担任部分教学任务。而据郭建平的调查,同年评上高级职称的学校领导有三人均多年不在一线教学,也没有担任任何教学任务,这明显与主管部门的要求不符。

  据了解,像安阳市一职专这样的职业学校,高级职称评定基本上是按照主管部门规定的名额推荐适合的人员参评,“指标”并不多,在申报高级职称时,由学校负责把关,把适合的人选呈报省职称主管部门审批。因此,学校对于所参选的教师有“定夺大权”。

  “我们学校的一个惯例是,推荐谁,谁就能评上。”郭建平说,因此学校在每年的高级职称申报时,都是暗箱操作,等结果出来,大家才知道谁评上了。多年以来,学校的领导参评高级职称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就是这些长期不在一线的行管人员占去了一线教师的大量指标,使学校至今仍有部分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评不上高级教师。

  发现这个情况后,郭建平从2004年开始向各有关部门举报学校高级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郭建平的举报,2003年已经评上高级教师的三位学校领导被河南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查处。2005年2月16日,安阳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以安职改〔2005〕1号文件的形式,取消了安阳一职专这三位弄虚作假的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并要求其三年内不得再申报。

  2004年,现任安阳一职专办公室主任以美术教师身份申报高级教师职称,郭建平举报其长期不在一线教学,填报的职称申请内容弄虚作假,被安阳市纪委查处,建议有关部门取消其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仍有十多人涉嫌造假?]

  “这些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没有披露出来的还有不少。”已经50多岁的安阳一职专教师郭建平与学校评职称的造假者较上了劲,在连续三年实名举报学校的造假者后,她开始调查所有评上高级教师职称的老师,结果发现还有十多人涉嫌弄虚作假。

  4月13日,郭建平向记者一一透露了近十个已经评上高级教师职称的老师名单,并详细说明了他们造假的关键内容,而这些都是在2003年以前已经获评,还没有受到主管部门的调查和处理。在她所透露的名单中,绝大部分都是学校的中层以上领导,因为长期不在一线教学,而弄虚作假申报职称。

  就郭建平提供的详细名单,记者向一位在安阳一职专工作了12年的老教师求证,这位要求匿名的老教师向记者证实了郭建平所举报的高级教师造假细节,但是她认为,在2003年以前,该校在申报高级教师职称中,有着特殊的情况,虽然有些违背政策的因素,但并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其为造假,因为那时的评审环境不同现在。

  这位老教师透露,郭建平所举报的2003年以后的造假情况,把那些弄虚作假、侵占一线教师指标的学校领导“拉下马”,确实是大快人心的,特别是给工作在一线上的老师们争取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这些深得大家的欢迎,但是要是再举报以前很多年的职称造假,显然有些不合常理。

  4月14日,记者在安阳一职专随机采访,受访的该校教师均同意这位老教师的观点。

  [校长的无奈]

  由于被郭建平举报学校职称申报集体舞弊,并遭到主管部门的查处,安阳市教育局于2005年6月调整了安阳市一职专的领导班子,原任校长马明堂“因病辞职”,校党委书记调离,两个副校长均调离岗位。同时,将在外校工作的曹季敏调任安阳市一职专校长。

  4月13日,就学校的高级职称造假情况,现任校长曹季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首先就郭建平所举报的高级职称造假者和造假内容,曹季敏表示认可,但是并不同意她所举报的学校在申报职称中集体舞弊,大面积造假。

  曹季敏认为,郭建平所举报的老师造假主要集中在学校中层以上领导的职称申报上,关键是这些干部没有长期在一线担课,而学校在推荐申报时,确实把关不严,但是这也有特殊的原因。

  安阳一职专是1982年成立的职业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的办学规模几经起伏,刚开始办学时,学校只有教职工40多人,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到近几年,学校的教职工已达200多人,而且新进的老师占了大部分,按照评职称的年限等因素来说,老教师应该具有先评高级职称的条件,因此,只要达到年限的老教师,包括一些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教师,只要符合条件,学校都让其申报。问题是,每年职称主管部门都会给学校一些高级职称指标,如果够条件的教师数量达不到指标数额,那多余的指标就浪费了。因此,学校就会把一些够年限,但是不在教学一线的行管人员推荐上去了。

  另外,曹季敏透露,郭建平之所以一直不停地向上级部门反映学校造假,一个主要原因是她一直评不上高级职称。郭建平是1995年12月进入一职专任教的,但其是大专学历,而按照要求,参评高中、职业中专学校系列的高级职称必须是本科文凭,因此,虽然她年限已经达到,但由于这个条件不够,所以学校一直不批准她申报高级职称。

  曹季敏说,现在很多学校的行管人员都是这样评职称的,虽然现实情况与文件规定不符,但这是大家都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潜规则”遭遇“游戏规则”]

  4月13日,安阳一职专校长曹季敏坦言,虽然这些职称造假出现在他来学校任职之前,但是他依然认为当前在评高级职称中对于学校行管人员来说“有些不公平,也不切实际”。

  曹季敏说,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要求,学校中层领导和校级领导可以参评高级职称,但是必须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定了一个比例,这一点在具体操作中,有些不切实际。

  曹季敏认为,可以理解老师们对评职称的公平渴望,但是对于学校特别是上规模的学校来说,行管人员的工作也非常繁忙辛苦,根本没有时间来顾及教学。他拿一职专举例来说,目前该校有2800多名学生,行管人员只有几十个,招生、就业、学生的吃喝拉撒等工作非常繁重,每一个领导都有很重要的职责,根本保证不了有规律的上课时间。但是能在学校走上领导岗位的,应该说大部分都是学术比较优秀,业绩和能力比较突出的教师,他们在管理工作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因此,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默许行管人员参评职称,这已成为一个“潜规则”。

  “我觉得教育界的职称也应该实行‘以考代评’,评聘分开。”一位业内专家说,按照当前的职称评定规定,对学校同样有很大贡献的行管人员无法达到全部评定要求,比如说给一个副校长安排了课程,可是他突然有重要会议去参加,就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安排。能否采取“以考代评”的形式,来公平衡量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学术水平?这样的话,无论他从事教学还是行政,都有公平的评职称机会,学校还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来考虑聘用和安排人力资源。③43

  安阳一职专职称评定掀风波。

  如何公平衡量行管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郭建平提供的材料厚厚一沓。

抄来的也能发表” 沪高校出现代发论文小广告

 来源:新华网  
 
 
  近日,一则宣称能帮忙在指定期刊上代发论文的小广告出现在上海大学校园里。

  刊发这则广告的,是一位自称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女研究生。除了自己推广“代发论文”的业务,她还在一些高校中发展学生成为“代理商”,形成二级网络。

  记者以投稿者身份与以上4本杂志社核实情况后,除《船山学刊》电话不通外,其他3家杂志社均向记者暗示,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代发论文。

  校园里贴出小广告

  5月21日,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水房边的宣传栏上突然贴出一则小广告:“同学们,现有各类杂志联合征稿,出版速度极快,且价位合理,现列举部分如下\(所有文章均可发表\)1.《财经界》(国家级正刊)月出版600元/篇……”广告后面,还留着联系人的姓名和手机号码。 
 
 
 
  是谁在张贴“代发论文”广告?上大研二学生小任向记者透露了内情。3天前,他曾在校园里看到一则兼职广告,通过Email与对方联系后,一位姓张的女研究生发来一封邮件,在邮件中,张某向小任介绍了兼职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就是在校园里张贴广告,然后招揽需要刊发论文的客户,由此提成。“文章代理工作主要是收取文章以及版面费,分发杂志,工作地点主要在自己学校,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但是我这边因为杂志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所以我们文章代理只招硕士研究生,本科和博士不需要……”

  对这样的兼职工作,小任认为不能去做,没想到没过几天,校园里还是有人成为了张某的“代理人”。

  宣称“抄来的也能发表”

  通过小任提供的电话,记者以一个急需刊发论文的上大研究生身份,与张某取得了联系。张告诉记者,她在这些杂志中,都有认识的熟人和亲戚,所以只要付钱,就能保证百分之百发稿,“就算论文是抄袭的,只要不是全文照抄,也能发表。”张某说,这几本杂志都是国家级和省级的期刊,虽然不是核心期刊,但主要要看学校具体的要求,价格从400元-600元不等,发稿最快的是《财经界》,一个月出一次。当记者提出与她见面详谈的要求后,张某表示,她身边现在没有杂志的样刊和发稿通知单,因为听说记者是上大的,所以可以找她在上大的代理人。

  在张某的牵线下,昨天下午,记者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里,与上大代理人研一的学生小罗见了面。他随身带来了两本杂志样刊和印着杂志公章的发稿通知单。记者看到,在《财经界》和《船山学刊》的样刊上,都打着核心刊物的字样,小罗表示,经济类的论文能发在《财经界》上,政治和文化类的则可以发在《船山学刊》增刊上,价格都是两版4000字共600元,需要加版的话则要加钱。此外,还有《社会科学家》和《商业文化》可以选择。不过,他也特地向记者说明,他的业务主要都是针对记者这样的“在职研究生”,普通研究生因为对期刊级别要求高,所以不经手。

  部分杂志社可“花钱买版面”

  “代理”是否真的与杂志社达成了协定,花钱就可以买版面发论文?昨天下午,记者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先后联系了《商业文化》、《社会科学家》和《财经界》三份杂志。

  “这样的代理人是可靠的。”北京《商业文化》杂志社一位靳姓工作人员一口就承认了此事。他告诉记者,他们的确在上海有代理人,为了帮人发论文,编辑部还特地做了一个“学术版”刊载论文。

  广西《社会科学家》杂志社一位蒋姓工作人员的回答更直接,记者刚表达自己要发论文的意愿,他立即表示:“你可以直接和我们联系,每2000字150元钱。”

  《财经界》的说法稍显暧昧,工作人员表示从未委托任何人向社会征集论文,并表示是有人冒充杂志社对外约稿并收费。但又表示记者可以通过《财经界》杂志的网站在线投稿,“由于投稿的读者非常多,门槛设得比较高,如果你一定要发稿,一个页码1000元钱。”

  职能部门:严禁不正之风

  记者了解到,上海许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条件之一,需在3年内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刊发论文一至两篇。同时,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能为评奖学金加分,因此,一位复旦的研究生告诉记者,不管是什么样的期刊,只要在上面发文章,总是会对自己有一定帮助的。

  对此,上海市教委表示,代发论文的行为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应该坚决反对。大学生应该有自己学术诚信的原则,高校也应该对此加强教育,避免这样的不正之风在校园内扩散。(陈文李淳)

锁定侵权证据 肖传国欲告58个网页侵权 
 武汉晚报 


  本报讯(记者 徐丹 通讯员 袁亦衡)昨日,江汉区公证处公证员袁亦衡终于完成了这份长达40万字的公证书,这是为肖传国欲再告国内58个网页侵犯名誉权而作的,据称,这在整个公证界来说都是少见的。

  前年,“学术斗士”方舟子(真名方是民),因在网上发表文章,质疑协和医院教授肖传国学
术造假,而被告上法庭,最后败诉。当时,方是民为证明其言论属实,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但因无法证明这些内容的真实性,而未被法院采纳。

  目前,肖传国再次搜集网络资料,由于网上对其骂名及污蔑的词语太多,以至于可以搜出几十万个网页,无奈之下,肖传国决定取其中有代表性的58个网页起诉,同时还将起诉方是民本人的博客。

  记者看到,公证书很详细地记录了每个网页的地址及涉及名誉侵权的内容,包括“坐过美国大牢的肖传国败了多少美国官司”等。

  袁亦衡说,目前网络缺少监管,很多人可随意在网站上发布亦真亦假的事情,而网络更新很快,有的网站可能明天就可以把这个消息取消,但经过公证后,就有了确凿证据,无法抵赖。只要存在一个侵权事实,当事人就可提出诉讼请求,所以公证书才会如此之长。

 
 
方舟子是学术打假?还是娱乐炒作?

来源:千龙教育

  【千龙教育特约评论员凡夫子】打开方舟子自己介绍自己的网页,大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Michigan State)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生物系、索尔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网站开发和写作。199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几十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新华社在2002年1月15日、2月23日曾发过两篇通稿报道,目前担任《环球》、《科学世界》的专栏作者,定期为《环球时报》、《南方周末》撰稿。”

  看过这段方舟子自己介绍自己的个人简介,对他不甚熟悉的人或多或少会觉得这人挺“牛”:能混到这份儿上,做出些这样的成绩,似乎没那么简单。若马上在百度里输入“方舟子打假”的关键词,那么跳出来的页面评论的内容足以颠覆刚才的想法:“牛”没错,性质却截然相反。

 

  方舟子打假进行了数年,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新闻、医学等诸多领域。最初的确揭露了一些路人皆知的学术腐败现象,但人们越来越十分清楚地看到,方舟子现在已经偏离了学术批评范畴的正义轨道,悖离了“学术打假”的初衷,走上一条令人费解的路途:现在打开方舟子的《新语丝》一看便知,满眼都是对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漫骂和对国家科技、教育、新闻、医学等诸多领域的攻击。

  按理说一个如此“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本应恪守自己的本分,该做研究做研究,该搞学术搞学术。而“独特”的方舟子居然就从芸芸安分的学术研究者当中跳脱出来,以“打假”著称跃入大众的视线范围之内,让人无法忽略——跳出的方法实在值得慎重商榷。我们愿意宽容地相信,最初“打假”的成功让方舟子有了更充足的自信和继续下去的动力,让他得以在自己的成绩和众人的赞扬之上高高站立,但谁又能说清是否他本来就很享受这个过程,就像有的人生来就喜欢站在舞台中央被众人注视——两者差别只在方式,无关本质。

  方舟子是在炒作?他作秀成份有多少?这是他在学术界领起的一种“娱乐”方式?拿方舟子和以研究整治社会学为专长、被称作“三农问题及社会冲突研究专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法学博士”于建嵘的例子来看,“方、于”之间的对骂——哪里能称之为“辩论”,分明一点都不输娱乐圈火爆的“超女PK赛”:学术界也可以这样不严肃、不庄重,知识分子这样娱乐的啊!——恍然顿悟。两个人乒乓乓你来我往骂得好个不亦乐乎,其中到底讲了多少道理似乎已不重要,反而是两人的语言、立场以及态度更被众人所关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方舟子事件给人的感觉就像某些不甘寂寞的 “明星”时不时为自己制造一点大众茶余饭后的佐料。方舟子的行为理解为学术界娱乐的另一版本也不是不可能。说白了就是一个街知巷闻的词语:炒作。

 

  “方、于”之间的闹剧简直无法收场,且不说是否已经成为一个笑柄,至少是以严谨著称的学术界的悲哀,是对识大体、知礼仪的“传统儒雅知识分子”的抹煞和颠覆。如果不是,好吧,责任心在哪?生物专业出身的人打假涉及那么多领域,可以说你知识渊博——那好,只要你还原真相,证据确凿、根据可信地打对、打准了,别人无话可说。但是,方舟子掀起的“娱乐活动”是以别人利益的牺牲作代价,像是规则由他定(新语丝上只发表对自己有利的帖子,反者删帖。),言论自由只体现在他这边,别人那里一概无效!

  在缺乏严谨学术监督机制的状态下“私人打假”显然不可避免。但是你错了别人指出错误居然不认错!这已然不是单纯的和身份相不相符的问题了。最典型的例子是方舟子指责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肖传国“用会议摘要冒充论文”等“学术腐败行为”,方舟子最终败诉。方舟子除了对一些院士、教授以“学术”名义实则涉及个人尊严、人格等方面的侵犯,对“揭露”机构好像也很热衷。《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中国最受尊敬大学及校长排行”的问卷调查中将民办西安翻译学院名列“中国最受尊敬的大学”第10名,院长丁祖诒名列“中国最受尊敬大学校长”第二位后,方舟子即在新语丝上发表数篇文章对排名机构《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进行了无根据否定,说什么排名机构“子虚乌有”不存在,事情只是西译学校在《洛杉矶时报》登载的“付费广告”等等,并对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恶毒攻击。西安翻译学院奋起依靠法律维权,最终在2007年4月16日,西安翻译学院诉北京某报和方舟子名誉侵权案,法院维持一审判决,作出了方舟子败诉向原告道歉赔款的终审判决。至此,这场旷时二十个月的中国民办高教第一大案终于尘埃落定。难道作这样的事情真能让方舟子内心得到快感?不然,似乎没什么好处可捞的话,就一定让人联想跟个人炒作有关。

  无理乱推理,出格,无德,话语霸权、践踏公正、无视人权,这是了解方舟子本人的几个关键词。他的招牌动作就是写文,随意对学术内不管懂不懂(多数是不懂装懂)的专业领域说三道四,越有名的人物、事件、机构、学术成果越容易被他关注,遭受他的乱笔伐挞。借由他的行为推测他的目的,无非是舆论势力之中逆流而上——莫非他参透了“物极必反”的另一版本,觉得负面评论多了会“负负得正”,以此满足他那颗别人无法理解的心里深埋的怪异想法、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正所谓“黄钟奈何毁弃,瓦釜居然雷鸣”,看来“无知者无畏”这句话换个环境也同样适用。而方舟子一方面自己到处给别人打假,一方面自己又在造假:他假冒“美国生物信息公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还到处抄袭别人的文章,这和他“打假英雄”“打假斗士”的称号还真绝配!借用鲁迅先生的文章《藤野先生》里描写留学生那条油光水滑的辫子时所用的那句话形容:“真是标致极了!”

  再提方舟子,不能不提他“睚眦必报的辩论文风”和杀伤力极强的“暴力话语”。他在“新语丝”和“立此存照”网站上出尽了风头,骂医学骂教育、骂科学骂法制、骂新闻骂体制,逢中必反,无所不骂。他在虚拟化而自由的网络里畅所欲言至少说明了一点:方舟子的阴暗、虚假、伪善在这里滋生是理所当然,而这些东西的价值呈负值体现也不奇怪。借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轰动程度和价值大小的体现并不成正比!方舟子很知道怎么提高自己的关注度,拿一分撩拨二分编造三分挑衅四分虚假的语言刺激就是一个很奏效的办法。

  文至此,不由得想起另一个网络“红人”:芙蓉姐姐。虽然长相和身材比例跟大众习惯审美标准之间保持了那么些暂时无法拉进的距离,但是人家到底也算是出名了,而且知名度要比方舟子高着呢,这背后难保没有费尽心思的苦心经营。也许“方舟子”们也在暗暗参考这种独特的“快速出名并保持红火”的运作模式也未可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