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福初研究小组最新《PNAS》文章

【字体: 时间:2007年05月1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roteomics),北京生物技术研究院(Beijing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以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PACT(p53相关细胞蛋白-睾丸来源,p53-associated cellular protein-testes derived,也称为P2P-R, RBBP6)这种蛋白是p53的负调控因子,而且在细胞生长和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对于p53与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的研究意义重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roteomics),北京生物技术研究院(Beijing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以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PACT(p53相关细胞蛋白-睾丸来源,p53-associated cellular protein-testes derived,也称为P2P-R, RBBP6)这种蛋白是p53的负调控因子,而且在细胞生长和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对于p53与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的研究意义重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文章通讯作者包括贺福初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发育和疾病遗传学研究室主任杨晓,以及张令强博士。

原文摘要: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pril 30, 2007, 10.1073/pnas.0701916104 
PNAS | May 8, 2007 | vol. 104 | no. 19 | 7951-7956 
PACT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p53 and essential for cell growth and embryonic development
[Abstract]

肿瘤抑制基因p53是细胞癌基因中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基因之一,有关的研究论文平均每年超过1000篇,并被Science杂志评为1993年度的明星分子。这种肿瘤抑制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周期过程和细胞凋亡,但是过多的p53活性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目前已发现p53与多种基因之间均存在相互调节的作用,但对其中大部分的调节机制尚不明确。

1997年Simons等人报道了命名为PACT(p53-associated cellular protein-testes derived)的基因克隆和特征,这个基因的克隆是以p53作探针从表达文库中得到,可编码相对分子质量250000的核内蛋白。之后的研究发现PACT蛋白能与野生型p53和Rb蛋白直接结合,在食道癌中表达量很高,可能是一种免疫治疗的靶标,但是PACT–p53相互作用的生理学功能至今仍然不是很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PACT被剔除了的小鼠会导致早期胚胎致死(胚胎期7.5天(E7.5)),同时出现p53聚集和普遍细胞凋亡,而p53-null突变则可以部分减少这种致死表型的出现,将存活期延长到E11.5。内生性的PACT与Hdm2相互作用,增加Hdm2介导的泛素化,以及p53的降解。因此研究人员认为PACT可以抑制p53依赖性的基因转录。

进一步的PACT敲除实验表明无PACT会极大的减少p53和Hdm2的相互作用,降低p53多聚遍在蛋白化(polyubiquitination),以及增加p53聚集,导致细胞凋亡和细胞生长停滞。从这些实验中,研究人员得出结论:PACT-p53相互作用在胚胎发育与肿瘤发生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且可以认为PACT是一种p53负调控因子。
(生物通:张迪)

附:
贺福初简介

1962年出生于湖南安乡,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入伍,相继获生物化学硕士、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曾发现“细胞活性因子的发育相关进化”、“相互作用分子的协同进化”、“mRNA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协调进化”及“物种演化中的分子减速进化”等规律性现象;发现并克隆肝细胞生成素、揭示其基因调控机制、研制其重组品,发现其受体及其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建立人胎肝转录组及其蛋白质组,从中发现500余种新基因、新蛋白质;发现中国人群常见恶性肿瘤及慢性肝炎等的易感基因10余种;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组织、器官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这也是中国第一次领导大型国际合作计划,Nature、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给予高度评价。以责任作者在国际核心刊物Nature Genetics、PNA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Genome Res、Mol Cell Proteomics、Cancer Res、JBC、Oncogene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五四青年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首届青年科技标兵”、总后“科技金星”、军队重大专业技术贡献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主持国家“863”、“973”以及 “九五”、“十五”攻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课题、北京市重大项目等10余项。获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研究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获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国家新药证书1项。主编专著6部、主译专著2部、参编专著5部。

现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863生物与医药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中长期“蛋白质科学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共同执行主席,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理事,国际核心刊物《Proteomics》资深编辑、《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编委。

 

杨 晓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发育和疾病遗传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发表论文: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著63篇(第一作者19篇),其中研究论文48篇(第一作者12篇),综述15篇(第一作者7篇),通讯作者15篇,国外知名专业杂志12篇,研究论文的SCI引用次数超过350次。代表论文:
  1. Xiao Yang, Li Cuiling, Herrera P L, Deng Chuxia. Generation of Smad4/Dpc4 conditional knockout mice. Genesis, 2002, 32(2):80-81
  2. Xiao Yang, Lin Chen, Xiaoling Xu, Cuiling Li, Cuifen Huang, Chuxia Deng. TGF-beta/Smad3 signals repress chondrocyte hypertrophic differentiation and are required for maintaining articular cartilag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1,153(1):35-46
  3. 周江,程萱,孙彦洵,黄培堂,黄翠芬,杨晓. 基于Cre-LoxP系统的Smad2条件基因打靶小鼠的建立. 中国科学C辑,2001,31(4):335-342
  4. Xiao Yang, Yanxun Sun, Jiang Zhou, Peitang Huang, Cuifen Huang, Xiaoling Xu, Cuiling Li, Gotay Jessica, Lin Chen, Chuxia Deng. Establishment of murine Smad5 double knockout ES cells and the studies on their properties. Science in China C series, 2000, 44(2):121-129
  5. Xiao Yang, Lucio H Castilla, Xiaoling Xu, Cuiling Li, Jessica Gotay, Michael Weistein, Pu Paul Liu, Chuxia Deng. Angiogenesis defects and mesenchymal apoptosis in mice lacking SMAD5. Development, 1999, 126(8):1571-1580
  6. Xiao Yang, John J Letterio, Lin Chen, Russ Hayman, Hua Gu, Anita B Roberts, Chuxia Deng. Targeted disruption of SMADs results in impaired mucosal immunity and diminished T cell responsiveness to TGF-?. EMBO Journal, 1999, 18:1280-1291
  7. Xiao Yang, Cuiling Li, Xiaoling Xu, Chuxia Deng. The tumor suppressor SMAD4/DPC4 is essential for epiblast proliferation and mesoderm induction in m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998, 95(7):3667-3672
  曾获奖励: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被评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贡献奖)。2002年获得日本JALAS国际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