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候选院士简介(上)

【字体: 时间:2007年07月0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07年度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候选院士简介

  生物通综合: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5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晓良 52 药学(药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王晓良研究员,1955年5月生,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北京协和药厂法人代表,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198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8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并从事一年的博士后研究。 

80年代末回国后,较早将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的新手段,膜片钳技术引入国内并建立膜片钳实验室, 建立完善了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将这一方法普及到全国,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1995年起在国内开展离子通道的基因转染和表达研究;1996年起在国内首先研究和发表了人心肌离子通道的电流及调节特性;因此而获得我国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1998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2年与复旦大学合作研究了钾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在该工作中承担了基因的转染、表达和电生理功能测定任务,此工作已发表于2003年Science杂志上。 

近年来主要研究脑缺血和老年性痴呆病理改变与中枢离子通道的密切关系,用分子药理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在国内外首次证实,脑缺血及β-amyloid损伤神经元及中枢胆碱能抑制可引起脑内钾离子通道Kv亚家族和Kir亚家族的基因表达改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染、表达了多种通道亚型,作为新药筛选的新靶点和新模型。他所领导的研究组近年来还进行了Na/Ca交换(调节心脑血管功能的重要机制)系统抗心肌缺血新靶点的发现和药物开发研究,Na/Ca交换是药物的潜在靶点,但至今未开发出新药,他们用自己创立的研究方法(发表于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2002),以此为新靶点,寻找新型抗心肌缺血药物。还建立了内皮细胞保护药物研究方法和模型。 

十余年来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包括 “973” “863”及“十五”重大专项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主持着多项新药开发工作,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7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著作十余部。培养博士研究生近30名。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4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药学学报”主编及“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学年鉴” 副主编,及”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顾问编委。 


2 王海燕(女) 69 临床医学、内科学、肾脏内科 北京大学 

王海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医学博士毕业
1987 年大学毕业后即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年获妇产科硕士学位年获妇产科生殖内分泌专业博士学位 
  近年来潜心于女性生殖内分泌及不孕不育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精通辅助生育技术中取卵人工授精B超诊断等各项技术熟练掌握不孕症的宫腔镜和腹腔镜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曾多次赴欧洲和美国等国家进行生殖医学的学习与交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相关论著十余篇并参与编写多部辅助生育技术方面的专著



3 冯佑民 70 生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专业名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方向 胰岛素及相关蛋白 


4 刘望夷 7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刘望夷.研究员,男,1934年9月生。
1960年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专业毕业,1965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82-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圭耳夫大学植物与遗传学系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从事研究工作三年。
1993-1994年作为访问教授在德国柏林风湿病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一年。 

  刘望夷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tRNA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核糖体及其RNA的拓扑学以及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结构、功能与应用研究。与人合作,tRNA结构与功能以及5S rRNA结构与进化的研究曾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5 严律南 62 肝脏外科、肝脏移植 四川大学 

严律南,男,1967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相继获四川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脏移植中心主任,肝胆胰研究室主任,外科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肝脏移植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四川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全国肝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抗癌协会理事,四川肝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器官移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主编,《国际肝胆胰外科杂志(英文版)》副主编,《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副总主编,《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委,《肝胆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现代手术学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及《中国内镜杂志》常务编委。

1987年及1993年二度赴日本研修肝脏外科及肝脏移植。目前从事肝脏移植,肝脏外科,肝脏能量代谢及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监测肝脏能量代谢的多项指标,应用于临床预测肝脏的储备功能,使肝癌手术的切除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近10年来实施原发性肝癌手术1000余例,切除率达70.7%,手术死亡率降至0.74%,总的5年生存率达40.2%。开展了中央型肝癌切除,肝尾叶切除,体外转流下肝叶切除,门静脉癌栓切除,同期肝叶、脾脏切除等新手术及复杂手术。

近6年领导实施临床肝脏移植近400例,取得良性肝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达87.4%、85.2%及80.5%的良好成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领导开展成人右半肝供肝活体肝移植,完成近20例,为我国仅次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的单位。

在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专题报告50余次,主编《现代肝脏移植学》、《肝脏外科》、《普通外科手术学》等专著4本,参编专著10本。培养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40余名,博士后4名。

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及省卫生厅重点项目基金资助。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1次,科技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次,省科技成果一等奖3次,三等奖3次。在国际、国内外科学界具有较大影响。


6 何大澄 63 细胞生物学 北京师范大学 

何大澄,博士,1943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1获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87在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1988-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工作,1991-1994年在美国 Baylor医学院任 Instructor,1994-2000年分别在美国 Baylor医学院和德州大学医学院任 Assistant Professor。199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受教育部的聘任回国出任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细胞增殖与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回国后作为首倡人组建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和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出任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常务副院长。目前是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蛋白质组学组织副主席,Cell Research、解剖学报等杂志编委和细胞生物学名词审订委员会委员。 

  目前正在主持科研项目七项, 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教育部专项基金和财政部专项基金等。有关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四项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 

细胞核基质的研究:在高等动物真核细胞中发现了核基质的核心纤维结构,首次定位出第一个核心纤维的成分蛋白 NuMA。并分别确定一些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与核基质的关系。 
着丝粒的研究:首次确定出着丝粒和动粒的复制和形态发生周期。在人类着丝粒确定了两类 α卫星 DNA( α-I和α-II)的划分, 并确定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运动功能与α-I而不与α-II密切相关。提出人类染色体 DNA在着丝粒区域形成对其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独特的大规模折返结构。发现了一个分子量95KD的新的着丝粒特异蛋白质CENP-G。 
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目前正在开展对着丝粒和中心体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动态的蛋白质分析。采用细胞同步化方法和蛋白质芯片技术等,初步获得细胞周期检验点及个别时相有关的差异蛋白质组学谱。 
细胞增殖异常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我国重大疾病早期标志蛋白和功能蛋白的研究。在我国率先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并已结合双向电泳 /质谱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肺癌、喉癌和前列腺癌等进行了标志蛋白分子研究。并对其中部分标志蛋白进行了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功能研究。 


7 吴清玉 55 心脏外科学 清华大学

吴清玉 男,195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197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工作,198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和1993年分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和1992年两次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查理王子医院任访问学者。1996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1995-2004年2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管医疗和护理副院长、心外科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3月至今,任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心脏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洲心血管外科学会常委、欧洲心胸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亚洲心胸年鉴》、《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医刊》等刊物编委。

  吴清玉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外科的临床和有关基础研究工作,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领域皆有突出建树和创新成果,特别是疑难复杂先心病的手术疗效达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上首创了四种手术新术式治疗复杂心脏畸形,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法,其中Ebstein畸形解剖矫治术被国际权威心外科专家认为是治疗Ebstein畸形的重大进展,美国同行还专程来北京学习此项技术。解决了法洛四联症和冠心病外科治疗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将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手术死亡率从10%降低至0.8%,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成功率99%以上,达国际先进水平。做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科研项目 “疑难先心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系列研究”和“提高冠心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分别获得2005年和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0年以来,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展了心房心室双调转手术、Ross手术、为晚期冠心病患者植入左心辅助装置两年后又成功进行心脏移植等12项高难度手术,疗效满意,使许多以往不能救治的病人获得了手术和彻底治愈的机会。鉴于吴清玉教授在心血管外科领域的突出成绩,2001年被亚洲心血管外科学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推选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常务委员,2005年被聘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吴清玉教授共发表学术论文213篇,第一作者83篇,其中在美国胸心外科杂志和美国胸外科年鉴发表9篇,超过我国内地同期在上述两种刊物发表的同类论著总数的1/3(1965-2004年);被SCI收录25篇;国际会议上报告15篇。主编《心脏外科学》、《冠状动脉外科学》和《心血管外科护理学》3部专著,参加撰写著作6部。至2004年底,做为博士生导师,他已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30人,硕士11人,其中4人已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

  2000年以来,吴清玉教授先后5次应美国专家邀请赴国外进行手术示范和学术交流,成功地为当地20余例严重复杂的心脏病患者施行了手术,疗效满意,很多患者家属从国外寄来感谢信和照片。吴教授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连续四年被评为卫生部医科院优秀党员(1995-1998),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9),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2002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党员(2005)。

 8 宋微波 48 动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 

宋微波,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聘任岗位:水产养殖。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1978. 9—82. 7 山东海洋学院 本科 

  1982. 9—85. 7 同上 硕士研究生 

  1985. 9—89.1 联邦德国波恩大学 博士研究生 

  1985.7-1992.12 青岛海洋大学 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2.12- 同上 教授 

  1993.10- 同上 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4.5 同上 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9.12 同上 "****岗位"特聘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原生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理事; 

  国际学术刊物《Protozoological Monographs》(《原生动物学专集》奥地利Shaker出版社)编委、国内学术刊物《海洋与湖沼》编委。


9 张大鹏 50 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 中国农业大学 

1985年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1986-1988年:清华大学博士后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信息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学科 
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 
从事图像处理、生物特征识别及神经网络研究工作。多年来他一直进行用于身份鉴别的生物特征处理系统研究,如掌纹、语音、指纹、虹膜和脸型等,和用于计算机诊断的生物特征处理系统研究,如舌诊、脉诊、掌诊、虹膜诊和耳诊等。

论著成果

[1]主编,国际图像与图形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World Scientific Publisher);

[2]国际丛书主编:生物信息计算(Biocomputing),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USA 

[3]副主编,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4]副主编,模式识别国际杂志(Pattern Recognition);

[5]副主编,国际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USA);

[6]副主编,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7]副主编,国际并行神经网络学报(Neural, Parallel and Scientific Comput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8]副主编,国际信息学报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formation);

[9]编委, 中国计算机学报 和 中国图像与图形学报 



10 张传茂 49 细胞生物学 北京大学 

张传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聘任岗位:细胞生物学。研究方向:细胞增殖调控,RAN GTPASE 及其结合蛋白的功能研究。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1989年~1993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 
  1983年~1986年: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1977年~1980年:河南省商丘农业学校大专生 

  2005年3月至今 :北京大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2001年8月至今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93年7月~2001年8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1995~2001年期间,先后在英国Dundee University和Manchester University任博士后访问研究员 (Traveling Research Fellow)和研究员(Research Fellow),进行合作研究。 
  1987年~1989年:南京农业大学讲师。 
  1986年~1987年:南京农业大学助教。 

  专业及研究领域 

  专 业:分子细胞生物学 

  研究领域: 
  1)细胞核结构与功能 
  2) 细胞周期调控研究(包括纺锤体装配机理研究,DNA复制起始调控机理研究,核膜装配机理研究等) 
  3)Ran GTPase 在细胞核物质运输和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 
  4)肿瘤细胞生物学(肿瘤细胞增殖调节和增殖控制) 

  重要在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系统研究》(学术带头人); 
  2. 973项目:生物膜系统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子课题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细胞核膜重建(装配)的机理及核膜蛋白质组学》(主持); 
  4.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Ras 类蛋白Ran GTPase 在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的作用》(主持); 
  5. 北京大学985专项:《细胞增殖调控研究》(主持)。 

  荣誉 

  2000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翟中和,张传茂,张博等五人); 
  2001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翟中和,张传茂,张博等七人); 
  2002年:《细胞生物学》全国优秀教材奖 一等奖(编者之一) 
  2003年:《细胞生物学》全国高校精品课(丁明孝,陈建国,张传茂,苏都莫日根等) 
  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4年:北京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丁明孝,陈建国,张传茂,苏都莫日根) 
  2005年:中国教育部及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奖励计划;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研究进展 

  1, 发现Ran GTPase 控制核膜装配。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负责作者发表在Science 杂志(2000)上。获得Science 编者按积极评价,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并被国际媒体关注和报道。(见Science 杂志2000 年5 月26 日This Week in Science 栏和 Cell 杂志2001 年2 月9 日(104, 321-324)评述); 
  2, (与国际上几个实验室同时)发现Ran GTPase 控制纺锤体组装。被同行认为是细胞周期研究领域重要进展之一,并被广泛引用。(见Cell 杂志2001年1 月12 日( 104, 95-106;104, 83-93)两篇文章引述; 
  3, 建立了应用相关蛋白质小球和细胞(包括卵细胞)提取物为材料的非细胞体系核膜重建模式。论文发表在Current Biology ( 2001, 2002)和European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2)杂志上。(见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Volume 15(3) :338-344,June 2003 评述); 
  4, 发现(2002)核膜物质运输相关蛋白importin beta 参与核膜装配。(见2003 年2 月21日CELL (112 :441-451)和 2003 年11 月28 日SCIENCE (302:1513-1514)引述); 
  5, 发现Ran 调控核孔复合体装配(European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81: 623-633 NOV 2002)。(见Nature杂志2003年8月7日(424: 689-694)引述); 
  6, 发现RCC1正确定位在染色体上以产生Ran-GTP梯度是人体细胞纺锤体正确装配所需要的(Moore, Zhang, and PR. Clarke,2002. Current Biology. 12, 1442?C1447.)(见 NATURE CELL BIOLOGY 5 (3): 242-248 MAR 2003;5 (6): 505-511 JUN 2003;6 (2): 82-86 FEB 2004 和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15(3):338-344 June 2003)引述); 
  7, 发现Ran GTPase 通过调控核膜物质运输进而调控DNA 复制(1998 合作第一作者论文)(见2003年4月4 日Cell 杂志(113, 115-125)引述); 
  8, 以实验证明(1996)细胞核纤层(Nuclear lamina)对细胞核结构的维持和DNA 复制起重要调控作用。(见1997 年11 月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13, 669-695) 和Nature Reviews in Molecular Cell Biology 杂志2002 年11 月(3: 848-858)评述); 
  9, 发现Nucleoplasin在非洲爪蟾卵提取物细胞凋亡过程中调控染色质的凝集(Lu, Z, Zhang C* and Zhai. Z*.2005. Proc. Natl. Acad. Sci. USA (PNAS) 102: 2778?C2783). 


11 张 旭 45 神经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张旭(Xu Zhang), Ph.D.

主要经历:

1985年9月-1987年4月 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助教
1987年5月-1988年1月 瑞典Stockholm 大学超微结构研究室访问学者
1988年2月-1990年9月 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助教
1990年10月-1994年7月 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4年8月-1994年11月 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讲师
1994年12月-1997年11月 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1997年12月-1999年11月 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课题组长,研究员


12 张学军 51 皮肤性病学 安徽医科大学 

张学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8月出生,安徽宿松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现担任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国际皮肤科学会(ISD)常务理事、会员委员会委员、国际皮肤科最有影响的SCI收录期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编委、美国著名医疗中心Mayo Clinic客座教授、吴阶平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曾担任第九次国际皮肤科学大会秘书长。

主编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第5、6、7版和国家卫生部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投稿》等在内专著、教材和科普丛书等10部;其中《皮肤性病学》(第6版)获2005年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1989年获安徽医科大学免疫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博士学位。致力于皮肤遗传病,特别是复杂性皮肤遗传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建立了世界上较为完整的皮肤病遗传资源库(储备10种皮肤复杂疾病和100余种皮肤遗传病的1万余份DNA样本和临床资料),保护了我国宝贵的皮肤病遗传资源;发现汉族人银屑病和白癜风特有的易感基因位点,成果被国际遗传学权威数据库OMIM收录并分别命名为PSORS9和AIS4;在国际上首次确定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为CYLD;发现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等8种遗传性皮肤病特有的致病基因位点;明确汉族人银屑病、白癜风、斑秃等疾病遗传流行病学规律;发现结节性硬化症等10种遗传性皮肤病中50余个新突变点,为这些疾病的遗传咨询和基因诊断提供了依据。先后主持国家“九五”、“十五”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世界艾滋病基金项目等国际国内重大项目10余项.截至到2007年3月,共发表SCI论文80篇,累积影响因子230分,论文被他引336次。先后以主持人身份获2005年度和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及其他省部级三等奖5项。


13 张明杰 40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出国时间: 1989.09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学位的时间: 1993.07 
最后获得学位的单位: 加拿大Calgary大学 
现职单位: 香港科技大学 
现任职务(英文): Professor 
现任职务(中译): 教授 
从事的学科领域: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专业: 结构生物学 

主要研究方向: 神经系统结构生物学、NMR 
现在进行的研究课题: 神经细胞信号传导的结构生物学 
现单位通讯地址: Depf of BiochemistryHKUSTClear Water BayKowloon,Hong Kong 
传真: 852-2358-1552 
E-mail: mzhang@ust.hk 
所在国家/州/省/城市: 中国香港 , 香港 
个人网页/homepage: http://bcz102.ust.hk 

代表性学术论文/论著: 1.Zhang,M. , Tauaka, T, and Ikura,M.(1995)Nat.struct.Biol 2 758
2.Tochio. H. , oki,s.,Zhang ,Q,and Zhang,M.(1998)Nat struct.Biol 5 965 
3. Tochio. H.zhang.Q,Mandl,P.Li,M.and Zhang,M.(1999) Nat struct.Biol 6 417
4.Tochio,H..Tsui,M.,Banfield,D. and Zhang,M.(2001) Science 293,698
5.Zhang ,M. and Wang,w.(2003) Acc.chem..Res.36 530
6.Feng. W.,Shi,Y.,Li,M. and Zhang. M,(2003) Nat.struct.Biol 10 972
7. Feng. W,Long,J., Tetsuya.S and Zhang,M.(2004) Nat.struct &Mol.Biol.11,475 

获成果/奖励情况: ——President’s List, NSERC Doctoral Prize (1994)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The Croucher Foundation Senior Fellow Award(2003) 

与国内学术交流等情况: 
在开展NMR研究的过程中,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2003年10月参加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主办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2004年6月参加了武汉物理与数学所举办的“第二届磁共振新技术——生物大分子NMR国际研讨会”。 
院内联系专家: 刘买利 
单位: 武汉物理与数学所 
E-mail: ml.liu@wipm.ac.cn 

主要学术贡献创新思想: 
张明杰博士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他的调控神经细胞信号传递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于治疗神经系统衰退的疾病,如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张教授及其研究小组运用核磁共振技术,从传统中药中筛选活跃分子,抑制神经信号传递中的一氧化氮合成,以发掘具潜质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治疗中风疾病。
1998年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解出神经元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一个抑制蛋白的三维结构,次年又解出神经元一氧化氮合成酶一个重要区域与另一种蛋白形成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一氧化氮合成酶含有的PDZ结构域在许多蛋白质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解出这个区域与其他蛋白结合的结构,对于生物化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1年与其他生物学专家紧密合作,在细胞生物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破解了一种对于确保细胞正常运作至关重要的蛋白质(Ykt6p)的三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曾获得“裘槎优秀科研者奖”,以表扬他在材料科学及生物化学领域进行的基础研究及做出的贡献。 
申请人可参与合作/咨询/评审的学科领域、专业方向: 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14 张福锁 46 植物营养 中国农业大学 

张福锁 1960年10月出生,汉族,陕西省凤翔县人,德国Hohenheim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1986年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植物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营养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土壤与环境》编委《Pedospere》和《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科院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开放实验室、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实验室、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中科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和山东省旱作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四川农科院、陕西农科院、河南农科院、河北农科院兼职研究员。

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几年来,张福锁教授在植物营养生理、生态和遗传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发现并经系统研究证实禾本科植物不仅在缺铁,而且在缺锌条件下能够合成和分泌特异抗性化合物-植物铁载体,改变了国际植物营养学界普遍公认的缺铁专一性反应的机理的观点。进一步发现并经大量试验证实植物铁载体对土壤养分活化能力的非专一性,改变了那种植物铁载体只活化铁,而不活化其它养分的观点。证实根质外体是植物铁、锌等养分的贮备库。小麦在缺铁或缺锌的条件下,可在根质外体富集和活化所需养分,从而减少土壤颗粒的吸附、根际微生物的破坏和其它环境条件对其适应性的不良影响。这一结果初步揭示了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机理具有优越的生态学意义。

在这些突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提出根际微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并在生产实践中得以验证、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体系,并以此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如对黄淮海平原广泛采用的玉米/花生间作种植体系的增产增效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种植方式对改善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的铁营养、提高花生固氮能力和产量具有明显的效果,这一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改进有关种植制度,提高作物产量和水肥资源利用效率,该项技术可提高花生产量10-15%。几年来在河南省黄泛沙区推广36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1.5 亿元。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和玉米/蚕豆等间作高产高效的基础研究揭示了这些种植制度在光、水、肥等资源利用方面的竞争与互惠机理,为节水节肥,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生产技术改进趣地重要作用;通过对水旱轮作中小麦营养失调总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防治小麦缺锰的新技术,在四川等地广泛应用,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通过对东北大豆重迎荐障碍原因的深入探讨,提出了壮根抑病的技术措施,在生产上起到良好效果;明确石灰性土壤上水稻旱育秧黄叶病的致病原理,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措施,对四川等地旱育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几年来累计抗议面积超过200万亩,增产粮食1亿多公斤;提出防治果树缺铁的根际施肥技术,在四川、陕西、河北、山东等地推广近10万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施肥不合理、施肥的增产效益、经济效益下降,环境总是日渐突出的重大问题,张福锁教授自1996年起开展了“土壤、植株快速测试推荐施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几年来已在全国10多个省市累计进行了200多个田间试验,通过这些多点田间试验,通过这些多点田间试验建立了新的推荐施肥模型,改变了长期沿用的二次施肥模型,使氮肥施用量明显下降,但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北京市率先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河北、河南、陕西、云南等10多个省市也开始示范推广。仅在北京一地就已推广33万亩,节省氮肥33万公斤,增产粮食451万公斤,增收757.5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几年来,张福锁教授共出版专著和译著13本。发表论文200余篇,国外SCI引用率逾百次,有些重要结果还被写进国际上著名的教科书。与此同时,他所领导的研究室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有2人获得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人晋升为教授,成为学科带头人,2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进入人事部的百千万人工程计划,培养博士后8人,博士生40名,硕士生30名。因此,他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