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112奖项 沪高校成为科研创新主力军

【字体: 时间:2008年01月23日 来源:文汇报

编辑推荐:

  “这是我参加的第七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这类项目,我们不仅提高了科研应用能力,还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此次得奖的项目就是传统技术的创新应用”,这是200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最年轻的获奖者、28岁的华东理工大学白志山博士的话。记者获悉,沪上高校正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不仅科研创新项目大量涌现,人才培养也以科研为载体大力推进。

  “这是我参加的第七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这类项目,我们不仅提高了科研应用能力,还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此次得奖的项目就是传统技术的创新应用”,这是200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最年轻的获奖者、28岁的华东理工大学白志山博士的话。记者获悉,沪上高校正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不仅科研创新项目大量涌现,人才培养也以科研为载体大力推进。
    
    在刚刚颁发的319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以高校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有112项,占了35.1%,是仅次于企业的得奖大户。单单上海交通大学就有37个项目得奖,其中有一半以上已经投入应用。例如丁文江教授领衔的“新型高性能耐热镁合金研制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项目,就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据悉,此次的技术发明奖极富含金量,既强调技术原创性,又强调产业化效应。上海交通大学完成的“非硅MEMS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发明了一系列非硅材料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加工技术和器件,仅这一项目,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1项,其中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达35项,还被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而同济大学万钢教授领衔的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项目,不仅研制了国内第一个“电—电混合”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填补了该领域自主研发空白,而且这种动力平台技术也迅速在企业中应用,目前,已经用于上汽集团、奇瑞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上,促进了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建设。
    
    记者获悉,在科技奖中获奖的高校项目还有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基本上都由中青年教授领衔,并且已经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出了一批科研梯队,由此,一大批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成长为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项目“非硅MEMS技术及其应用”就是由颜德岳院士领衔完成,除了颜德岳院士以10年磨一剑的精神埋头研究以外,颜德岳院士还通过一系列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博士生。而华东理工大学的白志山博士本身所在的科研团队,就一直以产学研结合密切而著称。他的导师汪华林教授去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的项目,在国内焦化厂污水处理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0%,甚至一些国外的企业也使用了他的技术。在获奖的科研团队中,不仅有中青年的教授、副教授,还有大批的博士生硕士生。据了解,此次获奖人员中,36-45岁的获奖人员占38.5%;46-55岁的占17.5%。尤其在40个一等奖项目中,45岁以下科技骨干比例更高,达73.9%。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