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峰:事业在中国

【字体: 时间:2008年01月30日 来源:生活报

编辑推荐: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杨宝峰领衔的科研小组经过多年研究,首次发现了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新靶心——miRNA,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成功揭示了其致病机理。研究结果证实,miRNA的失衡是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元凶。这一重大原创性成果刊登于近期出版的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rure Medicine)上,并被该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同时名列2007年世界离子通道领域100篇最具影响力文章。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杨宝峰领衔的科研小组经过多年研究,首次发现了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新靶心——miRNA,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成功揭示了其致病机理。研究结果证实,miRNA的失衡是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元凶。这一重大原创性成果刊登于近期出版的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rure  Medicine)上,并被该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同时名列2007年世界离子通道领域100篇最具影响力文章。



  在非专业领域,他甘愿做个默默无闻的人,有人甚至会因为他的学者气质而忽略他做为大学校长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身份。而在专业领域,杨宝峰永远是个把试验放在第一位的人,他把每天起床的时间固定在5时30分,而试验室是他必须要去的地方。24日,记者在省政协的会场外对杨教授进行了采访。



永远做一个早起的人



  东北的清晨总是显得寒冷而又清冽,见不到晨曦,只有黑沉沉的夜雾还没有散去。哈医大的校园里非常寂静,偶而有个人走过,咯吱咯吱的脚步声就能传出很远,而杨教授家窗户里的灯光已经亮起。



  每天早晨5时30分,是杨宝峰的起床的时间,无需闹钟,多年的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生活规律。这样的作息时间,在过去为他积累丰厚的知识储备,在如今则为他赢得了宝贵的科研时间。用杨宝峰的话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以八小时工作制计算,有人统计,杨宝峰教授每天要比一般人多了近一半的工作时间。那么,他多出的工作时间在做什么?据了解,杨教授每天的安排是这样的:早晨先看一个小时的书、研究学术资料,然后到单位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大约在10时30分许,事务性工作处理完毕,他就一头扎进实验室,经常研究到深夜。



  杨教授说:“浪费时间是最容易的事,又是最难改正的毛病,因为它不像在地板上扔垃圾那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他视时间如生命。在日本筑波研究所时,他常从上午8时一直工作到23时,只要是在研究,他就会忘记时间,工作到第二天的凌晨是常有的事。直到有一天,管理人员拿着胸卡,找到杨宝峰的导师说:“你的学生杨,一天也没有正常休息过,不要叫他太累了。”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学习期间,他的导师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continue”(永不止息),他的聪颖、刻苦、严谨的精神让同学们肃然起敬。



我的事业在中国



  在发达国家的学习经历,使杨宝峰吸收了多元化的医药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他不吝于动脑,每次学到新的知识,都会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实践中来,所以新鲜的创意源源不绝。在加拿大时,他提出了心律失常产生机制的新学说,后来,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生理杂志》等多本著名期刊上,被多个国家、多种语言转载引用,可见影响之广泛。勤勉的工作,无私的奉献,换来的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实验技巧。



  1996年他如期回国。导师大为不解,在加拿大,可以有最好的实验室,优越的生活,国内无法比拟的自然条件,杨为什么不能留下呢?导师劝说无效,索性一个星期没有理他。“是中国的东北养育了我,我的事业在中国。我应尽自己所学回报祖国。”杨宝峰说。



  杨宝峰怀着满腔爱国之情,毅然登上回国的班机,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黑土地。他于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优秀归国人员荣誉称号;2001年获省首届留学人员报国奖。



  他回来了,并以他对事业执著的追求,顽强的拼搏,扎实的脚步,踏出了一条艰辛的路,取得了药理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



  回国后,他承担起了哈尔滨医科大学七年制、医学本科、留学生等专业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他将科研试验贯穿于理论课中,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然而,在科研上,他却面临着缺少设备和资金不到位的尴尬局面。刚刚回国,杨宝峰肩负着为学校建立离子通道试验室的重任,然而,由于当年的科研水平落后,学校连试验必需的设备都没有。国家的拨款暂时还不能到位,怎么办?杨宝峰狠狠心将在国外留学时攒下来的十几万元积蓄拿了出来,为试验室买来了设备和试验用的动物。



时间在实验室里凝固



  杨宝峰的学生评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试验室里度过。他对科研和试验有着一种难以置信的痴迷,即使身为校长,外出开会,每天也要到试验室里去看一圈,“否则一天都白过了”。节假日对别人是休闲的时机,而对他来说却是难得的不受干扰、能够尽情地进行科学试验的时间,几乎每个双休日他都是在试验室里度过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上临床中常见疾病,其死亡率位居各种疾病死亡率第二位,号称人类疾病中的“杀手”。而心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是心律失常。美国流行病学学者的研究发现:75%的心力衰竭病人合并有心律失常,其中50%心力衰竭者死于心律失常,但目前国际上的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存在疗效不佳、对患者生存率改善作用不理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



  杨宝峰早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他就将目标锁定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理论研究上。因为他觉得:中国在基础医学特别是在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理研究上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在他这一代人手中必须缩小。他利用多种动物模型,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实验手段,对四十余种中、西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造出多个“首次”:首次发现快速型心律失常时,APD频室依赖性缩短不是钾电流而是钙离子在起主导作用;首次提出胆碱心脏M3通路参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发生和发展;首次发现中药苦参碱、心律齐片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发现了中药效能、效价较西药低的原因,对提高抗心律失常中药效能、效价,发展高效低毒的中药,使中药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年研究,杨宝峰领衔的科研组终于发现导致心律失常的新靶点——miRNA失衡是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揭示其致病机理。据介绍,如果说“离子通道平衡”假说是“门”的话,那么,miRNA就是“钥匙”,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找到做钥匙的材料(药)。



  国际著名心脏生理学家Mark  E.  Anderson和Peter  J.  Mohler撰文评论称:“杨的工作为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患者带来了希望,迈出了令人兴奋的一步。”同时,该成果被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生命科技进展”之一,并被评为“2007年离子通道领域100篇最具影响力文章”之一。《科学》、《自然》、《自然医学》等世界著名期刊及欧美多家大型网站纷纷撰写评论。



用英语讲课的校长



  2001年,杨宝峰被任命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长,至今已近7个春秋。杨宝峰总结自己的领导诀窍是“发挥团队的精神,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他用学者的方式管理学校,找到了管理一所大学和5所大型附属医院与学术研究的平衡点,而且做得游刃有余。他独具学者的眼光。前几年,大学扩招盛行,杨宝峰却顶住诱惑和压力没有跟风。“医学院校一定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盲目扩招只会降低教育质量,不但害学生,最终也会砸了学校的牌子。”时至今日,在最新的大学排名中哈医大位列非综合类院校第三位。



  有人说,他不当校长卖几个专利一辈子就够用了。他先后研制出多种药物。某药厂要用百万元巨资买断他研制的一种药物,被他婉言谢绝。他将研究成果,无偿献给了学校的药厂,按规定,应该拿500万元的38%,但他至今分文未取,反而在2006年把15万元稿费大部分留给了实验室。



  他的学生为其英语水平所折服。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杨宝峰常常用英语演讲。一位博士生佩服地说:没想到杨教授这么年轻,更没想到他的外语水平这么高。至今,杨宝峰还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起来都要大声朗读一个小时英文文章,风雨不误。因为他精湛的外语水平,他很早开展了双语教学,更在研究生班达到了整堂英语教学。



  2005年3月2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杨宝峰颁发了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证书,并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你是搞离子通道和心律失常研究的,感谢你、祝贺你!”杨宝峰说:“这是我终身的殊荣,更是对我们医药研究的鼓励和期望,从事中国药物创新是我一生的目标。”



杨宝峰档案



  杨宝峰出生于1957年,吉林松源市人。1976年,19岁的杨宝峰由于在知青中表现出众,被推荐上大学,就读于东亚第一药学学府——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取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硕士学位。1988年,他又获取了同济医科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2月,杨宝峰被日本筑波研究所接受为博士后研究员。他曾留学于日本筑波Eisai研究所、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