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激荡30年 透视品类竞争现状

【字体: 时间:2008年10月20日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推荐:

  

  

   30年风云际会,沧海桑田,这30年的发展轨迹,数据是最客观的记忆。

 

  10月11日下午,第20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第20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暨第七届中国医药企业家陶剑虹女士在透过数据看医药产业30年变迁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品类竞争格局变化形势,为正处在国内外宏观经济严峻形势下的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支招。  

 

  陶剑虹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当下中国医药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和空前剧烈的分化、调整、重组的新时期。制药企业应定位于适合的领域、治疗类别,潜心创新,才能获得最佳的利润空间,以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数据看30年的变迁  

 

  “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己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随着社会高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对老年人疾病用药及医疗保健需求将继续升高,这应引导制药产业新药研发方向。”陶剑虹说。

 

  统计数据表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已占构成死亡原因45%左右的比例。高死亡率的背后,是这两大类疾病治疗用药的增加,导致用药结构起了一些变化。数据显示,国内大医院(>100床位)未来5年各类药物市场平均增长率会出现以抗肿瘤药物一马当先、血液与心血管系统用药紧随其后的局面。  

 

  30年经济环境的变迁,同样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得益于国内GDP的增长,30年来中国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64.13倍,人均卫生费用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例由1978年的3.59%提升到2006年的8.16%,翻了两番。

 

  与此相应的是,30年来,国内的医药产业亦发生了重大变迁。医药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17%上升至2007年的2.71%;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679亿元,30年内间翻了84.5倍。医药进出口方面,从1978年的出口2.9亿美元、进口0.4亿美元,增加至2007年出口245.9亿美元、进口140亿美元,顺差为100亿美元。  

 

  医药流通业更是走过了计划经济时期三级批发、政企分开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公司改制三个发展阶段,地域性新型特征开始显现:虽然药品市场仍然是多层批发,但原有的层级关系被打破,市场机制开始明显起效。

 

  进入21世纪后,医药流通商业出现多维立体体系共存阶段,目前,除了以九州通为代表的“快批”企业,以及在传统的批发业态中,有以国药控股为首的全国性大型批发企业,其他大型区域型批发企业对区域市场的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

 

  药品研发方面,陶剑虹指出,近年来药物研发外包(CRO)在中国迅速发展,在实践了国际标准的GLP和GCP的同时,还为中国制药由仿制向创新的转变培养了大批人才,但距离独立研发创新型“重磅炸弹”药物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7年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总体销售收入是1954亿元,约合280亿美元,然而世界药品市场的王牌药物立普妥在2007年的销售收入就已经达到126.8亿美元,因此,如果没有创新型‘重磅炸弹’的支撑,凭着多家仿制的量大价廉的普药,中国制药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的爆炸性增长。”

 

  国内外药品市场品类竞争现状  

 

  经过30年的发展,对于当前国内外药品市场品类竞争的现状,陶剑虹亦为企业作了深入分析。

 

  她表示,国际市场药品品类竞争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国际药品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源源不断上市的新药;其次,美国FDA批准新药(NCE)的数量在减少;另外,2007年,前10大畅销药品占世界药品市场比例已达9.6%,抗肿瘤药、调脂药等前10大畅销药品类别占的世界药品市场比列则高达36.40%。

 

  在国内医药终端用药结构方面,医院市场是我国药品使用的主要市场,其基本上消耗了我国80%左右的药品使用量,因此,“医院市场的各大类使用份额趋势”是我国药品使用的晴雨表。从1999~2007年医院各大类别市场份额变化可以看出,全身抗感染药呈下滑趋势,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呈上升趋势。而全身抗感染药依旧保持较高,高于平均增长。神经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肌肉骨骼系统用药增长较快;抗肿瘤用药、心脑血管用药、备注系统用药增长则低于平均值,但抗肿瘤用药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用药,成为第二大用药类别。  

 

  此外,陶剑虹还就近几年各大类市场表现活跃的品种的市场份额作了详细地分析和总结。

 

  第一,在全身用抗细菌用药方面,国内医院药品市场中,该类药在整个抗感染用药中占据主导地位,2004~2007年前三季度的市场份额均占据整个抗感染类90%以上的比例,全身抗细菌类药物的销售走势直接影响着整个抗感染类药物的销售走势。  

 

  其中,头孢类抗生素深得临床医师的认可,为整个抗细菌类药物中的主流产品,占据50%左右的市场份额。该类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新药品种相对较多,价格相对较高。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上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一类合成抗细菌药物,该类药物在医院市场中的销售额仅次于头孢类抗生素,且近年来用量不断增加,其无论品种和剂型都发展很快,而且大部分为第三代品种。  

 

  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的市场份额从2004~2007年前三季度呈现下滑态势;四环素、氯霉素类、磺胺类和氨基糖甙类在市场中的份额相对较小。  

 

  第二,抗肿瘤药方面,市场规模自2004年以来一直快速增长,2007年随着国内医药行业的回暖,抗肿瘤药较上年同期增长20.14%。近4年来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同比平均增长率达18.89%,高出我国整个医药行业16%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  

 

  国内抗肿瘤药物市场中的植物药成分类抗肿瘤药所占份额是最大的,大约占据1/4;其次是抗肿瘤中成药,占据23%;抗代谢类抗肿瘤与抗生素类抗肿瘤药市场份额相当,分别占据12%左右的市场份额。烷化剂类抗肿瘤药所占市场份额是最小的,还不足3%,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和抗体类其他抗肿瘤药物增长非常迅速。近4年来我国抗肿瘤药物各类别市场所占份额都还比较稳定,各类别市场份额年度变化比例不是太大。

 

  当下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排名前10位的品种中,紫杉醇和表柔比星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多西他赛、参芪扶正和利妥昔单抗的市场份额逐年增长。吉西他滨的市场份额较为稳定。  

 

  第三,心脑血管药方面,近几年来心脑血管用药在我国药品市场均排名第二,仅次于抗感染用药,从2005~2007年我国心脑血管用药市场总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每年的增长率均达15%,3年来复合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09%,市场成长性较好。  

 

  从各年增长率上看,心脑血管用药的市场规模3年来持续增长,2005~2007年化学药和中成药的市场规模保持增长的态势,但其增长速度有所缓和。

 

  心脑血管中成药的用药规模的增长率要明显高于化学药和心脑血管总体用药市场规模的增长率。

 

  第四,抗消化性溃疡用药领域,2007年市场销售额比2006年增长了15.6%,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2.2%,在这种增长率的带动及更新换代品种的影响下,预计2008年本类药物的市场规模将会超过126亿元的销售额。  

 

  从近几年的走势来看,在全国医院抗消化溃疡药物市场中,质子泵抑制剂越来越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H2受体拮抗剂与胃黏膜保护剂市场逐渐被质子泵抑制剂所瓜分,特别是H2受体拮抗剂,到2007年的市场份额只有6.6%。

 

  其中,泮托拉唑、艾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和雷贝拉唑均是增长速度较快的产品,近3年的复合增长率均超过了60%,且市场地位较高,是未来几年较有高竞争力的产品。  

 

  从2005~2007年,国内医院市场消化性抗溃疡用药销售额排名前5位的品牌来看:阿斯利康的洛赛克位置都较为稳固,在这3年里,排名一直位居榜首,同样是阿斯利康生产的耐信表现较为优秀,3年之内,从榜外跃居第二名,在未来极可能取代洛赛克的位置;常州四药的奥克在2007年与2005年的表现一致,排在第三位;德国安达的潘妥洛克表现较为反复,2006年退出前5名,但在2007年又重上第四的位置;扬州奥赛康的奥西康则从第四位退到了第五位;山之内的胃舒达则退出了前5名的排行榜。  

 

  第五,胃药助消化药领域,陶剑虹指出,产品国产化、新药上市和价格调整将成为左右国内胃药助消化类用药未来几年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预计未来3年,我国胃药助消化类用药的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至2009年,我国胃药助消化类用药市场销售规模将超过40亿元。

 

  而在我国胃药助消化类用药市场规模排名前10位的品种中,市场份额超过20%的只有健胃消食片和多潘立酮,其余品种的销售额均在7%以下,可见我国胃药助消化类用药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  

 

  从2004~2007年前三季度各品种在市场中的份额的变化看:健胃消食片、多维乳酸菌散和双歧三联活菌的市场销售相对较稳定;多潘立酮和喇叭正露丸在市场中的份额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莫沙必利在市场中的份额上升非常明显,可见该类药物的市场前景较好。

 

  第六,糖尿病用药领域,2005年全球糖尿病市场规模达到186亿美元,较2004年的166亿美元增长11.5%;2006年为212亿美元,增长14.0%;2007年,抗糖尿病药物的市场规模为241亿美元,增长13.7%,在全球药品市场中排第5位。

 

  从2004~2007年,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由2004年的50.18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74.95亿元,其中2007年市场规模增长21.0%。  

 

  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分析完品类竞争的现状后,陶剑虹将话题引向了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探讨:“虽说每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但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策略来维持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进步,以在最大限度上延续产品的生命周期。”  

 

  她表示,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和产品的生产技术先进是支撑产品生命的两个主要力量,这两个支撑力量只要有一个存在,产品的生命就能得以存续。医药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策略来维持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进步,以在最大限度上延续产品的生命周期。此外,一种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并非只有一个成熟期,产品的生命可以通过申请延长专利保护、开发药品的新用途、强化服务和降低成本,以及通过将处方药转为OTC以扩展新市场等多种手段来延长。  

 

  除此以外,她还向企业代表提出了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认为企业在制定创新战略时,应同时关注自身的长期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所在,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去付诸实施。而在谈到创新战略时,她强调企业一定要选择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模式。  

 

  陶剑虹认为,“ME-TOO”药物(即创新性模仿跟踪研制与专利新药结构类似的新药)由于避开了专利保护,或是国内企业可以走的创新道路之一。国内药企应实时关注美国FDA新药注册信息以及专利药物专利到期信息,有选择性地开展抢仿。  

 

  据了解,2008年全球药物研发领域最有希望上市或获批的药物,主要为Tibotec公司的HIV-1感染药物IntelenceTM,Wyeth公司的治疗抑郁症药物PristiqTM,ALZA公司的治疗急性疼痛的药物IonsyTM,Regeneron公司用于治疗CIAS1相关周期综合症的ArcalystTM,以及MiddleBrook公司,治疗化脓性链球菌相关咽炎、扁桃体炎的药物MoxatagTM。

 

  在全球CMO药品委外生产已成为趋势,资本市场正在改变医药企业的生存方式与竞争态势的形势下,综合考量后,陶剑虹最后表示,中国医药行业未来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权的企业,将是那些稳健成长的合资医药企业、有综合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专业化发展的中小型医药企业、有国际化能力的特色医药企业、有卓越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的民营医药企业以及有资源整合能力和管理输出能力的资本型新进入企业。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