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Scientists》聚焦中科院

【字体: 时间:2008年12月11日 来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挪威、法国、德国科研小组密切合作,研究了过去1000年中国有关旱灾、涝灾和蝗灾的记录及根据树轮、石笋、花粉等代用数据重建的气温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周期性气候变暖有利于减轻中国的旱灾、涝灾和蝗灾。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气温波动具有显著的160-170年的周期,而且旱灾、涝灾和蝗灾的发生频次也具有这一周期性。气候寒冷时,中国旱灾、涝灾和蝗灾每十年发生频次显著增加;气候温暖时,旱灾、涝灾和蝗灾发生频次显著减少。研究认为,温度驱动的旱灾、涝灾事件可能是分别通过在当年和次年扩大东亚飞蝗的湖滩、河滩等繁殖地和栖息地,从而引发蝗灾的大发生,这说明温度间接效应引起的栖息地变化对蝗灾的影响比温度对蝗虫生长发育的直接效应更重要。

    本研究对当前气候变暖可能加剧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的流行观点提出了挑战,至少说明气候变暖的效应在不同地区或事件上可能存在差异。目前,普遍认为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地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加重的罪魁祸首。这一研究结果清楚表明,气候变暖显著减少了中国历史上的旱、涝和蝗三大农业灾害。除非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气候变暖改变这一“冷旱-涝蝗”周期波动规律,气候变暖对于减轻我国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可能是有利的。但气候变暖对我国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急需加强研究。全面认识和评估气候变暖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如气候变暖对农业种植、生物多样性、沿海地带的影响等),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世界著名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s)杂志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评述。报道说,在西方,人们总是把冷与降水、暖与沙漠联系在一起。但现在看来,亚洲的情况则非常不同。该杂志引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Keith Cressman的话说,他非常希望科学家能按照张知彬及同事所使用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世界其他地区的蝗灾发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论文链接:
    http://journals.royalsociety.org/content/102024/?Content+Status=Accepted&sort=p_OnlineDate&sortorder=desc&v=expanded&o=20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s)杂志评述链接: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16137-locust-plagues-may-be-eased-by-global-warming.html?DCMP=OTC-rss&nsref=online-news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