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博士到杰青:神经科学的魅力

【字体: 时间:2008年12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丁玉强博士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在神经研究方法取得了多项成果,例如07年发现Netrin引起轴突生长和导向的新机制,08年发现的恐惧的奥秘等。

  

生物通报道: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丁玉强博士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在神经研究方法取得了多项成果,例如07年发现Netrin引起轴突生长和导向的新机制,08年发现的恐惧的奥秘等。

这位青年科学家1989年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早在读书期间就显示出了在科研方面的热诚,2001年其论文入选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之后在国外进修学习,05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开始了在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

近期其研究小组又获得了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研究方面的进展,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神经科学会刊物《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版上。

由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在巴金森氏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很多研究人员都关注胚胎发育时期多巴胺神经元的特化、分化和存活的基因调控途径,因为这些研究可能对人工改造胚胎干细胞从而在实验室制备出用于治疗巴金森氏病的多巴胺神经元带来帮助。


研究人员先前的研究发现,一个称为Lmx1b的转录因子通过控制菱脑峡组织中心的诱导功能,从而调节中脑和后脑的发育。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条件性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技术研究了Lmx1b在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中的作用。他们发现,胚胎发育时期常规Lmx1b敲除小鼠脑内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是由于菱脑峡组织中心功能缺失引起的。尽管Lmx1b表达在多巴胺神经元内,但它对多巴胺神经元的分化和存活不是必需的。这一结果说明,在多巴胺神经发育中,神经元自身外的因素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拓宽了对多巴胺神经元发育基因调控方式的认识。

附:

丁玉强博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发育学实验室研究组组长,研究员。1989 年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获临床医学本科学位;1996 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论文博士学位;1999 年获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0-2001 年在美国北卡罗莱那医学院细胞生物和解剖学系 Aldo Rustioni 实验室做博士后;2001-2004 年在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麻醉系陈宙锋实验室做博士后。2004年应聘到神经所,主要从事脊髓背角和脑干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2001 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入选中科院 “****” ,2006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近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J.Neurosci》、《Development》等国际学术期刊上。

研究方向

神经发育研究组目前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研究脊髓背角发育和脊髓背根节(DRG)感觉神经元轴突向脊髓投射的分子机制。脊髓背角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初步整合来自外周的感觉信息。目前已发现一些转录因子(如:Drg11, Lbx1, Lmx1b, Pax2, Tlx1/Tlx3 等)可控制脊髓背角细胞的命运决定、迁移、分层和分化等重要发育步骤。我们将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脊髓背角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并利用基因剔除和转基因技术研究这些基因在脊髓背角发育中的作用。在发育过程中,DRG 感觉神经元轴突向脊髓的投射与脊髓的发育相互协同。因此,我们也关注脊髓背角的发育如何影响 DRG 神经元中枢突的投射。

本研究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关于脑干中缝核团5羟色胺神经元发育的基因调控通路,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五羟色胺的功能。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 Lmx1b 对于5羟色胺神经元的分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粗略描绘了控制 5 羟色胺神经元发育的基因调控通路。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这一基因调控通路。此外,5 羟色胺可能参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我们将利用中缝核特异性的 Lmx1b 条件性基因敲除老鼠(在这种老鼠中,没有5羟色胺的合成),细致地研究5羟色胺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