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陈晔光最新《JBC》文章

【字体: 时间:2008年02月2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尽管已经过去了快5年,但2003年SARS在中国引发的疫情和恐慌还历历在目。虽然这种病引发的疫情已经基本消失,但是人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还不彻底。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还在孜孜不倦地揭示这种疾病、病毒的真相。在2月1日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BC》(生物化学期刊)上,来自清华大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系的“****”教授陈晔光发表了他有关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研究的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尽管已经过去了快5年,但2003年SARS在中国引发的疫情和恐慌还历历在目。虽然这种病引发的疫情已经基本消失,但是人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还不彻底。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还在孜孜不倦地揭示这种疾病、病毒的真相。 在2月1日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BC》(生物化学期刊)上,来自清华大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系的“****”教授陈晔光发表了他有关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研究的最新成果。 陈教授的研究组发现了SARS患者肺部组织纤维化的机制。他们发现,有一种对病毒复制很重要的SARS病毒蛋白质能加重肺部纤维化,这种蛋白质抑制那些能破坏结缔组织的酶的活性。该结果为治疗SARS引起的肺部损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感染SARS病毒能导致非常严重的肺部炎症,引起呼吸困难、纤维化,最终造成肺衰竭。陈教授的研究组在人类肺细胞中检测了一种SARS病毒蛋白质——一种核衣壳蛋白(与病毒遗传物质结合的蛋白质)。他们还发现这种蛋白能与一种名为Smad3的细胞蛋白质结合。 通过与Smad3协同,核衣壳蛋白完成两项任务。首先,它阻止Smad3与其配体Smad4结合并启动细胞自毁,延长病毒复制的时间。同时,Smad3与核衣蛋白的结合体激活一条独立信号通路,这条通路能促进胶原和纤溶酶原蛋白抑制剂(PAI-1)的生成,这种抑制剂能破坏非细胞物质以及其他体内结构并导致肺部纤维化。由此来看,SARS病毒的短期增殖导致了宿主肺部的长期损坏。

 陈晔光,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特聘教授。细胞生物学博士生导师。1996年在美国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获博士学位,2000年~2002年任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助理教授,现为我校“****”特聘教授、生物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秘书长及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Genes & Development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研究成果已被同行引用1900多次。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生物通雪花)  

 陈晔光个人简介   1983,江西大学 学士   1986,江西大学 硕士   1990,Fordham Universisty, New York 硕士   1996,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New York 博士   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科研领域与方向   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特别是TGF-β受体的调控、TGF-β在肿瘤形成及血管形成的作用。 人物特写: 陈晔光:钻研不辍 归国无悔 2006年的暑假,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陈晔光教授是在美国圣地亚哥Burnham医学研究所度过的。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也为了心无旁骛进行科研,他选择在假期来到这里与朋友们一起潜心研修。 开学后见到他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陈晔光看上去丝毫没有人到中年的疲惫,反而带着一股学生般的冲劲儿和朝气,但是回头的瞬间,你也会发现他的头顶已经有了几根白发。   在美国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追求 在细胞的微观世界里追问生命形成的缘起,探寻它们生活、繁衍的原因和互通信息的机制,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它对于现实世界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 自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细胞学说以来,细胞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逐渐成为科学家们探索的前沿领域。20世纪50年代后,细胞生物学迎来大发展时期,至今它仍以一个年轻学科的面貌出现,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1988年9月,当陈晔光登上飞往纽约的客机时,在江西大学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已经让他感到了分子细胞生物学作为医学基础的重要性。 陈晔光在美国的研究生涯可谓一气呵成:先在纽约Fordham大学获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又在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获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赴纽约斯隆癌症研究中心做博士后,最后到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做助理教授。在这前后14年的时间里,他常年畅游在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前沿领域,先是细胞内膜囊泡运输研究,后来专注于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生长因子TGF-β与其受体作用特异性及信号转导研究。 这些年里,除了上课,从早到晚人们都能在实验室找到陈晔光,他以极为认真、勤勉的态度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研究工作。 陈晔光的博士生导师Dennis Shields教授在激素合成和膜囊泡运输领域中颇具威望,博士后期间的导师Joan Massague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更是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国际权威。他们做研究的高效率和综合全面的思维方式让陈晔光深受启发。  在美期间,陈晔光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6篇,这位中国青年学者的名字开始在国际TGF-β领域受到关注。   在清华园里坚持不懈的求索之路 2001年,当阔别故土十数载的陈晔光再次踏上祖国大地时,内心充满了温暖。异国他乡多年的磨砺已经使他从一个稚气的学子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学者,回到祖国、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是他坚定的念头。跟随他回来的,还有他的家人。 在美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陈晔光的回国令朋友们感到意外。谈起这一选择时,他自己却语调平和:“我国对新型药品开发的需求很迫切。现在西药的知识产权大多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国内有关疾病治疗的基础研究还很薄弱。一个泱泱大国要发展,基础研究上不去肯定是不行的。我这个人没什么特别远大的志向,就是在国外求学、工作这么久之后,觉得难得能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回到祖国发展分子细胞生物学。毕竟这里是自己生长的地方,始终都有一种亲切感,我就回来了。” 作为教育部“****”特聘教授,回国当年,陈晔光就在清华园从零开始创建生物系的分子细胞实验室。招聘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一起跑仪器,虽然辛苦,他却乐在其中。 陈晔光带领实验室同事进行的,正是人类疾病发病机理的基础研究。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于人体正常功能和异常情况的理解,跟许多疾病比如肿瘤、组织纤维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都有很大关系。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分子细胞实验室已经拥有150平米的实验空间和一支由十几位年轻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2004年10月,陈晔光与孟安明教授等人合作的论文《斑马鱼Dpr2通过促进Nodal受体的降解抑制中胚层诱导作用》在Science上发表,这是我校生物系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成果。 目前,清华的分子细胞实验室在国内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崎岖科学道路上的探问之道 并不是每个在科学试验田里辛苦耕耘的人都会有沉甸甸的收获。回顾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陈晔光认为,要想在科学崎岖的山路上看到无限风景,除了应具备愚公移山式的奋斗精神外,研究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找到当前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对国际上的科研前沿问题要有所掌握,明了现在的学术热点和焦点,进而知晓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 找到问题之后,要用心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单一思路的论证方法是缺乏说服力的,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来提供证据,因为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 做基础研究要耗得起时间,耐得住寂寞。基础研究是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所以必然会有很多失败。陈晔光认为,一名研究生从掌握好科研技能到踏踏实实做出成果,至少需要3年时间,所以他告诉博士生不要急于发文章。“我希望他们在求学期间能真正静下心来,花时间回答好一个问题,那时就水到渠成了。” 团队的精诚合作也是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陈晔光对此深有体会:“实验室的师生一定要在研究过程中互相协作。如果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可以分解为好几个小问题同时进行,然后再整合起来,这种自然而然的合作在研究者和实验室之间都非常必要。”   在基础研究中不舍昼夜地执着奋斗 陈晔光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女儿画的水彩画——热带鱼。办公室一侧放着一个大号的冰箱,里面存放着价格昂贵的实验试剂,为了避免浪费,这些试剂都由他亲自管理。 虽然国家和学校对生物学已经给予了相当的投入,但国内的实验条件和国外动辄拥有数百万美元研究经费的实验室相比,难免显得有点简陋。 但是时不我待:“基础研究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去做,这是它最具挑战性的地方。”的确,科学研究的竞争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要想在这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不舍昼夜、惜时如金。 教学也是一样。为了密切掌握学生的研究动态,陈晔光始终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每周六逐一与研究生面对面深谈是他的“必修课”。 为了充分交流研究心得、搞好合作,在陈晔光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常常在周末和北京其他几家做相关研究的实验室同仁们一起聚会、互通有无,一些合作就是这样自然而然产生的。 “回国后不后悔?”陈晔光在美国的朋友们经常问起这个问题。 陈晔光的回答是个坚定的“不”字。“虽然我一直希望能有更好的科研条件,但后悔却是从来没有过的。”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