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做了再说

【字体: 时间:2008年02月28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2006年,一篇名为《果蝇脑对两种视觉参数的记忆》的文章刊载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2006年,一篇名为《果蝇脑对两种视觉参数的记忆》的文章刊载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与该文章被一并提及的就是作者之一刘力研究员。事实上,2006年2月2日发表的这篇论文对40岁的刘力来说,尤其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是他回国5年,顶着外界压力,带领研究组辛勤工作、默默积累首度发表的研究论文。  



  因为喜欢物理,又舍不得生物,1985年,刘力在南开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并由此和生物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1996年,师从郭爱克院士,他开始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获得洪堡奖学金,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做博士后,1999年,刘力回到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  



  而在这过程中开始,受导师郭爱克院士的言传身教,他慢慢找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果蝇研究。“果蝇个体很小,大脑却相当复杂,构成基因突变比较容易,而要让猴子、鼠构成基因突变,实验周期相对要长。利用果蝇可以拿到成千上万个基因突变的品系。而且果蝇与高等生物有很多同源基因,对果蝇的研究能为高等生物乃至人类的研究提供借鉴。”  



  从学生时代通过宏观行为实验检验果蝇有没有学习记忆能力,到将行为与基因联系在一起,直至现在研究到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神经递质传递、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在层层的研究推进中,刘力体会到了乐趣,也感受到了压力。“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从实验室角度来讲,希望多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章。”  



  在1999年回国归来后的5年里,研究所、实验室宽松的环境给了刘力很大的发展空间。5年的时间里,刘力首先完成了“摊子”建设:引进先进设备,建立课题组,招收研究生。“实验室给了我很多支持,他们都鼓励我说能成功。”  



  在国外做博士后期间,刘力看到了国外实验室的很多优势:一流的设备、充足的试剂。而学成最终归来,因为他看中了研究所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是一个做研究的好地方。“当时中科院有****,可以建立课题组,所里可以给予经费支持,可以招研究生。”目前,刘力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底加盟陈霖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一项973计划项目,主持一项子课题。  



  对于今天的成绩,刘力总结为:脚踏实地工作与宽松的外部环境。而其导师郭爱克院士这样评价:他是一个很踏实的人,不张扬。他的一个突出特点:做了再说,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并有自己细致的思考。  



  距离郭院士做出上述评价已有近10年。目睹刘力成长的赫荣乔研究员现在仍觉得郭院士说得很对:“他是一个非常适合做学问的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强大的科学领域竞争中能沉得住气。同时他的研究在国际上也处于非常前沿的位置。”  



  咱们的实验室  



  目前,实验室在编固定人员51人(包括管理人员2人)。高级研究人员31人(45岁以下22人),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71%%,固定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中国科学院“****”获得者6人。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刘力|果蝇|基因|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