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PNAS》获生物演化新发现

【字体: 时间:2008年02月2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和州立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内华达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从陡山沱组稳定碳、硫同位素的变化角度出发,揭示了埃迪卡拉纪早中期海洋和大气中发生的氧化事件,并结合我国华南陡山沱组的化石记录,认为氧化事件与生物演化事件关系密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和州立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内华达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从陡山沱组稳定碳、硫同位素的变化角度出发,揭示了埃迪卡拉纪早中期海洋和大气中发生的氧化事件,并结合我国华南陡山沱组的化石记录,认为氧化事件与生物演化事件关系密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研究报告的中方参与人员包括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客座研究员肖书海博士,以及该所周传明和袁训来研究员,之前同样由这几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有关埃迪卡拉纪动物胚胎的文章获得了业内的肯定,也是自1998年肖书海等人在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动物胚胎后,古胚胎学研究领域的又一最新进展。 研究表明,这些具有螺旋状构造的球状化石被解释为连接动物胚胎和成体的中间环节。它们具有和动物胚胎早期阶段化石化石类似的外包膜,不同的是它们的外包膜上具有顺时针螺旋的凹槽,形成三个螺旋圈;在外包膜内胚胎也呈螺旋管状,同样具有三个顺时针方向的螺旋圈。一些标本显示了螺旋状胚胎展开的迹象,似乎表明这些胚胎化石最终发育成管状的生物体,如瓮安磷块岩中发现的管状似珊瑚化石。如果这种解释被最终证实的话,新发现的化石将成为连接陡山沱动物胚胎和成体化石之间的关键。 埃迪卡拉纪(Ediacaran),又称震旦纪(Sinian)、或文德纪(Vendian)和新元古代III(Neoproterozoic)(几个時期不完全重合),是隐生宙最后的一段时期。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解析了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幕次性氧化作用和生物演化,并结合我国华南陡山沱组的化石记录,认为氧化事件与生物演化事件关系密切。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Published online on February 25, 2008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073/pnas.0708336105 Pulsed oxidation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Abstract』 附: 周传明 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南方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在瓮安生物群、中国华南和西北地区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地质年代学和化学地层学研究,以及扬子区震旦纪至早寒武世同位素化学地层学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参加新疆二叠系—三叠系古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完成关于扬子区陡山沱期生物群专著1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是973项目“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的二级课题的主要成员。现任江苏省地质学会理事。 近期发表论文 Chen Zhe, Hu Jie, Zhou Chuanming, Xiao Shuhai, Yuan Xunlai, 2004, Sponge assemblage from early Cambrian Hetang Formation, southern Anhu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9(15): 1625-1628 Chuanming Zhou, R Tucker, Shuhai Xiao, Zhanxiong Peng, Xunlai Yuan, Zhe Chen, 2004, New constraints on the ages of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 in south China. Geology, 32(5): 437-440 Shuhai Xiao, Huiming Bao, Haifeng Wang, A J Kaufman, Chuanming Zhou, Guoxiang Li, Xunlai Yuan, Hongfei Ling, 2004, The Neoproterozoic Quruqtagh Group in eastern Chinese Tianshan: evidence for a post-Marinoan glaciation. Precambrian Research, 130, 1-26 袁训来 男,1965年8月出生,现任职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微体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化石藻类委员会主任,中国动物学会进化分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国际地层委员会埃迪卡拉系分会选举委员。《科学通报》特邀编辑,《古生物学报》副主编,《生物进化》科普杂志主编,《地层学杂志》和《微体古生物学报》编委。政协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 长期从事“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和环境背景”的研究,在早期多细胞真核生物的起源和辐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与国内外合作者首次提出了多细胞藻类的起源和辐射模式;发现了最早期无脊椎动物的实体化石证据;在早寒武纪的地层中发现了以海绵动物化石为主的新的化石生物群;命名和深入研究了当今国际早期生命领域广泛关注的“瓮安生物群”;利用综合研究方法,揭示了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在新元古代至少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的冰期事件;利用同位素年龄和系统稳定同位素的研究结果,确定了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南沱冰碛岩是Marinoan冰期的沉积;首次发现了新元古代Cloudina的无性繁殖现象,并认为它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多毛类环节动物化石。大部分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包括“Science”论文3篇、“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2篇和“Geology”4篇等)。已发表科研论文(著)76(部),其中在SCI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2部。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第八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美国地质学会大会特别论文奖、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第五届中国古生物学会尹赞勋奖、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度科学中国人、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江苏省科普先进个人等;专著《陡山沱期生物群》获中国科技图书一等奖、安徽省图书一等奖和中国图书奖。在贵州瓮安地区发现的似地衣化石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研究领域 (1)新元古代真核生物演化和环境背景; (2)元古代真核生物起源和辐射的化石证据; (3)早太古代的地球环境。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