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科学》文章摘要

【字体: 时间:2008年03月2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3月27日的《科学》杂志报道,大鼠能从特定经验中导引出抽象的规则并将它们应用于新的处境中。科学家通过对嗅觉的研究发现,情感经验可以影响我们的感官知觉并且可能对我们如何学会躲避危险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提出,某些使人易患精神分裂症的单个基因突变是罕见但效应强大的,其对某些单一病例或家族病例甚至还具有特异性。

  

大鼠能学会抽象的规则

新的研究显示,大鼠能学会简单的规则并将它们应用于新的处境中。这种能力一般被认为是人类思想的一个根本要旨。从特定经验中导引出抽象的规则并籍此创建新的序列场景乃诸如幼童等如何学习语言的方式。某些研究已经提示婴儿、其它的灵长类动物甚至某些禽鸟能够学会识别某些类型的序列场景,但非人类动物是否能够真的学会某些规则还不甚清楚。Robin Murphy及其同僚令大鼠接触分为三部分的序列场景,即要么为视觉信号(轮次出现的暗淡及明亮的光线)或者为听觉信号(轮次出现的高音或低音)。这些动物在接受食物的时候还同时接受某种序列的场景而非其它序列的场景。接着,这些作者改变了他们的听觉试验中的音调频率,但却仍然维持相同的序列模式。通过对大鼠将其头部低向喂食槽的时间长短作为期待食物的评判后发现,这些大鼠看来能够根据他们所学会的规则来区别所听到的有关的信号模式。

"Rule Learning by Rats" by R.A. Murphy; E. Mondragon

紧要关头时的嗅觉

当选择错误的气味会导致一种令人不适的电击时,人们对嗅觉会变得异乎寻常地敏感。这些发现提示,情感经验可以影响我们的感官知觉并且可能对我们如何学会躲避危险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调试作用的大多数的研究一直集中在生物体是如何学习对感觉信号本身进行反应的,但Wen Li及其同僚希望研究这种学习的过程是否会在实际上更改对信号本身的感知。他们让自愿受试者嗅闻配对的气味,而这些气味是以“对映体的”形式存在的,即每种气味分子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但却互为镜像。这些对映体在正常情况下气味是相同的。自愿者对一组为3个瓶子中的物质的气味进行嗅闻,其中2个瓶子中含有的是相同的一种物质,而第3个瓶子中含有的是前2个瓶子中气味分子的对映体。起先,自愿者不能够辨认出那种挂单的对映体气味。接着,这些自愿者经过了一个调试期。在此期间,他们在嗅闻一种气味的时候会受到一种轻度的电击,但在嗅闻其对映体的气味的时候却不会受到电击。当重新进行对这三瓶气味的测试的时候,这些受试者辨识出那种挂单气味的能力得到了改善。文章的作者还对自愿者辨识变化的脑部活动进行了监测,这些脑部活动的变化指的是在自愿者嗅觉变得更为敏锐的时候其嗅觉皮层活动模式出现的变化。在文章结尾处,作者们推测在某些焦虑性的疾病中,患者可能会有对真正发出危险信号的刺激与类似但不那么重要的刺激进行区分的能力的损害。

"Aversive Learning Enhances Perceptual and Cortical Discrimination of Indiscriminable Odor Cues," by W. Li; J.D. Howard; T.B. Parrish; J.A. Gottfried

精神分裂症可能由许多罕见基因突变所促成

许多小型的基因突变可能会促成精神分裂症的形成,而这些基因突变中的每一种都是罕见的。尽管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复杂疾病常常具有家族性,但似乎没有一种单一的基因突变可以引起该种疾病。目前的有关基因对精神分裂症影响的研究工作假定是“常见疾病—常见等位基因”模型。该模型提出,精神分裂症是由普通的基因突变的结合所引起的,其中每种基因突变都贡献了其适度的影响。Tom Walsh及其同僚现在提出了一个另类的模型,即某些使人易患精神分裂症的单个基因突变是罕见但效应强大的,其对某些单一病例或家族病例甚至还具有特异性。文章的作者将15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因组DNA与268名健康个人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有多种DNA小段序列的重复或缺失形式的突变(但每种突变本身都是罕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发生率比对照组的发生率要高出约3倍以上。在那些18岁或之前就起病的患者中,这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发生率比对照组要高出4倍以上。(即:这些基因突变在对照组中的发生率为5%,在患者中为15%,而在年轻时起病的患者中为20%。)那些参与控制神经信号通路及脑发育的基因容易出现这类突变的基因。

"Rare Structural Variants Disrupt Multiple Genes in Neurodevelopmental Pathways in Schizophrenia," by T. Walsh; J.M. McClellan; A.S. Nord; S.M. Stray; C.F. Rippey; E.E. Eichler; M.K. Lee; M-C. King a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Seattle, WA; S.E. McCarthy; M. Kusenda; D. Malhotra; A. Bhandari; P. Roccanova; V. Makarov; B. Lakshmi; J. Sebat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