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PNAS》连发多项新成果

【字体: 时间:2008年04月1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美国科学院院刊》是世界性权威学术期刊。最近,我国学者在该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神经肽化学发现、激酶研究以及智力发育研究。

  

生物通报道:《美国科学院院刊》是世界性权威学术期刊。最近,我国学者在该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神经肽化学发现、激酶研究以及智力发育研究。

 

华中科大、首都医科大学:神经肽最新发现

在4月2日的《PNAS》网络版上,公布了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的有关神经肽Ga1R1(galanin R1 receptor,甘丙肽R1受体)的最新发现。文章的中方通讯作者是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再生和修复中心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徐志卿教授。

研究人员用EGFP标记神经肽GalR1(galanin R1受体)的C端(GalR1-EGFP)来研究受体定位和运输。

 在PC12和HEK293细胞中,功能性的GalR1-EGFP在质膜上表达,并且在galanin(甘丙肽)刺激后被内化到细胞质囊泡中。这种内化作用能够被浓度0.4M的蔗糖所抑制,而且能够被使用siRNA的clathrin沉默方法所抑制。

 内化的GalR1-EGFP和LysoTracher(一种溶酶体标记)在延长甘丙肽刺激后再细胞内囊泡中交叠。这种定位作用在GalR1的C端上的Motif YXXØ发生定位突变后显著减少(此处的Ø代表憎水残基,X则代表任意氨基酸)。

 综上所述,这些数据表明GalR1通过一种依赖clathrin的内吞途径来内化,然后在更大程度上通过靶向溶酶体的信号YXXØ被传递给溶酶体。

 甘丙肽是Tatemoto于83年从猪小肠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29肽,其N和C端分别为甘氨酸和丙 氨酸残基。研究表明,甘丙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组织,具有调节胃肠平滑肌收缩、抑制 胰岛素分泌、加强吗啡镇痛效应和参与记忆等功能,尤其在损伤组织的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因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国际神经学界出现了研究热潮。

 徐志卿教授1991年至1997年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神经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7月至1999年9月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至2001年9月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医学生化和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后,2001年9月成为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神经科学系Forskare研究员。2007年2月至今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任教授,研究方向是神经肽及其受体与常见重大脑病。

杨定一教授:质疑纳米细菌

在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台湾长庚大学(成功大学)董事长杨定一教授有关纳米细菌研究的最新文章。杨定一是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三女婿,他十三岁考上巴西大学医学系并用一年半的时间拿到了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被认为是学术奇才。

 科学家过去15年来大多认同,纳米级细菌不仅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更可能与肾结石、鼻咽癌等病症有关。杨定教授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纳米细菌可能不存在。

杨定一指出,所谓纳米级细菌是指菌类本体直径介于80到500纳米,存在于自然界;和病毒不同的地方在于,纳米级细菌不需藉感染细胞就能独立繁殖,有很强的生命力,过去被认为“应该”是有机生命体。

杨定一利用碳酸钙中的碳酸根及人体中的白蛋白,证明纳米级生物体在自然状态下就会生长、分裂,并非有机物。而且,常见的矿物质、离子喜欢与细胞中的蛋白质结合,产生“核化”现象,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例如软组织钙化、血管硬化等。  

美国国家科学院认为,此研究成果发现矿物质与细胞内的蛋白质可以形成新的复合物,而形成过程像生长成活的生物体一样,对于往后疾病治疗、制药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可能改变根除所谓的纳米级细菌的方式和技术

中国农大等:关键激酶调节植物抗毒素合成

在3月31日的《PNAS》网络版上公布了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密苏里州大学和名尼苏达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的一项新研究。研究发现一种真菌应答MAPK(一种激酶)级联调节着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植物抗毒素生物合成过程。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华人学者张舒群(Shuqun Zhang,音译),第一作者是中国农大的任东涛教授。

MPK3和MPK6是两种拟南芥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植物对病原的识别能导致MPK3和MPK6的迅速激活。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报告说,拟南芥中一种重要的植物抗毒素——camalexin受到MPK3/MPK6级联的调节。活泼的上游MAPK激酶(MAPKK)或MAPKK激酶(MAPKKK)的表达引发的MPK3/MPK6激活足以诱导在没有病原攻击时诱导camalexin的合成。

 由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触发的植保素camelexin的诱导是MPK3/MPK6活化的序幕,并且会因mpk3和mpk6基因突变而削弱。遗传分析结果显示MPK3/MPK6级联处于PHYTOALEXIN DEFICIENT 2(PAD2)和PAD3的上游,但独立于PAD1和PAD4,或处于其下游。

 MPK3/MPK6激活后的camelexin诱导合成则是Trp(色胺酸)生物合成途径中多基因编码酶迅速协同上调的序幕。

这些结果表明,MPK3/MPK6级联在病因感染后通过对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录调节来调控camelexin的合成。

华东师大生科院:环境对智力发育的影响

早期不良环境对婴幼儿听觉系统的发育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和他们语言、智力的发育有什么关系?

 在近期《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刊登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听觉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周晓明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Merzenich MM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发表在《PNAS》上的题为《早期间断噪声对听皮层处理声音时间性信息的持久影响》的研究论文中,周晓明等人发现出生后“关键期”中等强度的间断噪声暴露会严重影响大鼠听皮层神经元对连续声刺激的跟随能力。和正常动物相比,这些动物对不同间隔的连续声刺激的反应强度、调谐特性及反应同步性均有明显下降。这种影响在结束噪声暴露后一直持续到成年。

 自然界的声音,包括动物的发声和人类的语言,均包含有特定的时间性信息。要精确感知这些声音依赖于大脑对其包含的时间性信息的及时处理和整合。对婴幼儿而言,听觉系统对连续声跟随能力的损伤不仅影响到他们对声音的感知,还会造成他们语言理解能力的缺陷,并进而影响到智力发育。

 鉴于听皮层在听觉系统对声音时间性信息的处理和整合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该项研究提示早期不良声音环境造成的不仅仅是成年后听力的损伤,或许还会造成语言理解能力和智力的缺陷。作为该项研究的延伸,作者目前正试图使用知觉学习等强化训练措施,来矫正早期不良声音环境引起的听觉系统对声音时间性信息处理能力的损伤。这可能为那些听觉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和理解能力缺陷的患者带来福音。

 周晓明教授,出生于1970年2月。1995年7月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生理学学位硕士,1998年7月获生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8月-2002年2月 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2002年3月至2005年1月 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任 Research Associate。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教授。(生物通雪花)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