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群等人权威杂志发表最新生物考古发现

【字体: 时间:2008年04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消息,最近,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年轻的科研人员曹长群等通过对我国新疆大龙口南翼和桃树园剖面的有机碳同位素研究发现,二叠纪最末期存在两次负异常,从而将陆相生态系统的崩溃划分成两幕,并提出陆相生态系统对生物大灭绝的反映可能要早于海相生态系统的新观点,为探讨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消息,最近,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年轻的科研人员曹长群等通过对我国新疆大龙口南翼和桃树园剖面的有机碳同位素研究发现,二叠纪最末期存在两次负异常,从而将陆相生态系统的崩溃划分成两幕,并提出陆相生态系统对生物大灭绝的反映可能要早于海相生态系统的新观点,为探讨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该项研究也充分证明了我国以大龙口南翼剖面为代表的陆相地层发育更加完整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沉积,更加优于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陆相地层剖面。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这项研究结合海陆相地层中生物标记化合物、链状真菌/藻类残体和磁化率等证据的对比,建立了新疆陆相地层与我国煤山地区海相地层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碳同位素演变过程的精确对比关系。认为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前海陆相同时发生的有机碳同位素降低事件,是由于海平面降低而造成的富含硫化氢的静滞、缺氧的海洋环境的存在及其对大气和陆相生态系统的深层次影响。

 

由于海、陆相生态系统对环境异常敏感度的差异,使得二叠纪末期陆相生态系统的反映要早于海相生态系统,从而支持2005年通过浙江煤山剖面钻芯样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即海洋光合作用水体环境富含硫化氢为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的主导因素。这一结论为南非Karoo盆地三叠纪代表性脊椎动物水龙兽的过早出现、二叠纪——三叠纪异常孢粉形态的出现和孢粉化石的混生过渡,以及介形虫化石面貌的过早陡然变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曹长群,湖北潜江人,1970年7月出生,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1989年9月-1993年7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本科,199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3年9月-1996年7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96年获硕士学位; 1996年9月-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0年1月-2005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被聘为副研究员。 2005年3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曹长群, 1990年至1993年从事华北震旦纪-寒武纪迭层石发育及其礁相研究。1993年至1996年从事华南奥陶纪-志留纪笔石化及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自1996年开始,从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的角度着重于中国二迭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与古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的研究。同时,详细研究了国际二迭系-三迭系界线层型剖面(GSSP)—浙江煤山剖面P/T界线附近的微观地层学变化特征,以及我国华南二迭系-三迭系各地区的古生物地层、古地磁的对比关系。通过高精度地采集、测试、对比浙江煤山剖面二迭系-三迭系界线附近的无机碳、有机碳同位素变化曲线,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指针,系统地分析并发表了这一时期的海洋碳循环的变化模式及其与二迭纪末期生物绝灭事件的关系。1999年至今着手西藏珠峰地区(南冈瓦讷高纬度地区)二迭纪-三迭纪过渡时期的碳循环模式的研究。系统地普查了西藏聂拉木县土隆、色龙、定日县曲布、阿里地区姜叶玛、拉孜县布玛等不同构造单元二迭系-三迭系剖面的有机碳、无机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有机质类型组合变化的相互关系,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生物通雪花)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