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贤研究员《自然》发布最新成果

【字体: 时间:2008年05月1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5月8日,权威杂志Nature发布新闻,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Ultrasonic  frogs  show  hyperacute  phonotaxis  to  female  courtship  calls。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消息,5月8日,权威杂志Nature发布新闻,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Ultrasonic  frogs  show  hyperacute  phonotaxis  to  female  courtship  calls。

生物物理所沈钧贤研究员曾于2006年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中国凹耳蛙具有特别的发声和定位技能,可与海豚、大象和人类相媲美。本周Nature网络版再次发表沈钧贤等人的研究论文,分析了雌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的超声求偶声,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育良好的声通讯系统,这是对急流噪声环境的一种适应。

 求偶声在蛙繁殖中起关键作用。在求偶期间,雄蛙通常占主导,宣告它们精力充沛,而雌蛙倾向于较为被动,偶尔产生弱的回答声,或轻击声音。虽然雌蛙具备显著发育良好的发声系统,但在以雄蛙为主的通讯系统中雌蛙是否产生叫声,至今尚不清楚。沈钧贤及其同事用与计算机连接的超声传声器,在一个安静、黑暗房间里记录了雌蛙的叫声。他们发现,即将排卵之前,雌蛙发出短促而高频的超声信号,明显不同于雄蛙的广告声。然后,他们回放雌蛙叫声来检测雄蛙的反应,发现雄蛙不仅增加了叫声活动,并趋近声源。雄蛙一听到雌蛙叫声,经常调准朝向,以非凡的精确度长距离地跳向喇叭。

作者认为,凹耳蛙可能进化了这种高频超声系统,成为在嘈杂的栖息地进行明确通讯的一种方法。这是我国凹耳蛙声通讯研究中的又一项重大进展。

 

沈钧贤,男 1942年4月生,江苏江阴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沈钧贤曾在德国Bochum Ruhr大学、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美国Missouri大学、日本NTT基础研究所从事脑感觉信息加工研究。历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委员,北京昆虫学会理事,国际脑组织、国际神经行为学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等会员。《生物物理学报》与《昆虫学报》编委。沈钧贤的研究方向包括听觉信息加工机理;汉语认知的功能成像研究;动物和人脑怎样破译这些概念和辨识语言,是脑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沈钧贤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与获得的科研成果:

1)动物声通讯与听觉信息加工:研究动物听觉取得重要成果:“螽斯听觉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获1994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揭示了大棕蝠与小鼠初级听皮层双耳功能柱组构、音调拓扑和空间调谐特征。

2)人工中耳系统的研究:人工中耳系统是为听骨链受损聋人恢复听力而研制的植入式换能器。该系统在体言语传输特性研究成果在Ear & Hearing发表。

3)动物导航:发现真社会性铺道蚁在天空光或人工光照下都能捷径返巢,证实了路径整合与视觉对其导航的重要作用。美国ScienceNow撰文介绍此结果。(生物通)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