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没做过的构想就不是好构想?

【字体: 时间:2008年08月26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创新路上,我们不能亦步亦趋

 

  “我们的每一份科研申请书都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国外研究进展如何。如果国外没有相关研究,很容易因为立项依据不足被否决。”3月7日上午在科技界的联组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委员说。

 

  “创新的意识薄弱,习惯模仿跟踪,是我国科技界缺少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话赢得了许多委员的赞同。

 

  这是许多中国科研人员面对的问题:在创新的路上,忙于跟踪模仿,似乎总是在追寻别人的脚步,需要国外的同类研究来证明自己的先进。

 

  找来一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申请书编写提纲,第二条需要填写的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这一条中,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是必须回答的问题。863计划项目申请表亦然。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一栏都必须填写。”欧盟第六框架计划纳米生物技术项目中方负责人、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蓝闽波委员说。

 

  这样的问题本来无可厚非,但是陈凯先发现,在申请项目时,“立项依据”一栏,如果国外已有这方面的工作,国外科学家已经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往往容易批准,如果国外没有同类工作,就被认为是立项依据不足。“这种判断标准,这种思想状态,怎么鼓励创新?”陈凯先说

 

  在此前的小组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所长李林委员就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的一些研究,国外做了我们才能做,国外没有做过,评审就很可能认为你没有基础、支撑,项目申请基本没戏。

 

  “在任何重大项目立项时,我们的思维方式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讲过这个重要吗?国外十大热点问题它是其中第几?是国外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吗?”李林说这话时笑得有些无奈。他有些讽刺地开玩笑说,“这个问题国外都这么重要了,它的重要性已无需讨论,赶快做吧。”

 

  “跟随别人的脚步不是自主创新!诺贝尔奖获奖项目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这就是科学的原创性。”李林说。

 

  如果一个中国科学家提出的构想,美国人、日本人……都没有做过,它的可行性很容易被否认。“追求自主创新,不应该是这样的思维。”李林说。他认为这种跟在人家屁股后头搞创新的现象,症结之处在于创新意识的缺乏与创新自信心的不足。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过:我们基础研究的选题不能一味从外国人已经发表的文章里“讨生活”,中国科学家要提高搞原始性创新的自信心。

 

  在日本京都大学的校园里,有一条小径,学生们叫他“Thinkingroad(思考之路)”。因为京都大学的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思考,获得新的灵感。于是,学生们常常走在这条路上学习前人自由思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我允许你想、允许你做,即便不对,也是好的。”这是蓝闽波最常跟学生们说的话。

 

  蓝闽波笑着说,我们写文章常常习惯写这样一句话:此项研究也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哪一天我们说:这个思路、想法是我们自己提出的,这项研究是别人没有做过的,那么中国的创新就真正走到了世界前列。”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国外|构想|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