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连发Nature,PNAS文章

【字体: 时间:2009年01月1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现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的徐星博士在生物进化方面获得了许多成果,曾在《Nature》上发表多篇化石研究报告,比如曾发现了一种巨型似鸟恐龙——二连巨盗龙的骨骼化石,确定了其亲缘关系,并进行了鸟类特征演化分析。近两年徐星博士在恐龙羽毛方面的研究成果又分别发表在了《Nature》,《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

《Nature》杂志的《新闻与观点》栏目就恐龙羽毛这一古生物研究华裔特邀徐星博士撰写了一篇题为《鳞片、羽毛和恐龙》的评论性文章,在文章中,徐星博士指出,近年来,由于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以及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有关羽毛起源及其早期演化的研究有了巨大进展。从化石保存的羽毛形态在已知系统树中的分布情况看,原始羽毛为简单的纤维状结构,出现在虚骨龙类演化的早期。随后的一个重要演化事件是羽轴和由羽枝与羽小枝组成的羽片的出现。从目前的资料看,这一事件发生在手盗龙类演化的早期。最后,具有飞行特征的羽毛在真手盗龙演化早期出现,羽毛主要特征在鸟类起源前都已进化产生,羽毛是定义包括鸟类在内的整个虚骨龙类的一个特征。这一演化图景得到了分子生物学和胚胎发育学资料的支持。

他认为,一些重要生物结构的早期演化过程确实较为复杂,经常出现试验性现象,比如哺乳动物耳区的演化。他认为在虚骨龙类的早期演化阶段,羽毛多次独立发生或者在出现后又缺失,重新演化出鳞状皮肤,或者某些种类仅仅在身体一部分发育羽毛,这几种演化现象有可能存在。无论是哪种现象,都表明羽毛早期演化处于不稳定阶段,非常复杂。

徐星同时指出,未来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将集中于侏罗纪中晚期。过去30年来有关鸟类起源研究的证据主要来自白垩纪,但有关系统发育假说预测这一事件发生在侏罗纪中晚期。在化石记录方面,侏罗纪中晚期恰恰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一时期的化石发现与相关研究将极大促进古生物学家对于鸟类起源这一重要进化事件的理解。

另外一篇发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文章通过对一具来自中国义县化石层的1.25亿年前的恐龙化石的头部、颈部和躯干上的结构发现了恐龙羽毛原型,这可能代表了已知最早的羽毛的发展。

原文摘要:

A new feather type in a non-avian theropod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feathers

附:

徐星 

中国古生物学家。1969年出生于新疆。1992年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古脊椎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所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在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从事短期研究工作。2002年获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起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虚骨龙类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发育、鸟类起源、羽毛起源及早期演化、鸟类飞行起源、角龙类的形态学和早期演化、原始鸟臀类的形态学和系统关系、甲龙类的个体发育研究和侏罗纪及白垩纪陆相地层对比。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