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Nature中国研究亮点

【字体: 时间:2009年11月0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Du, C. et al. MicroRNA miR-326 regulates TH-17 differentia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multiple sclerosis. Nature Immunol. doi:10.1038/ni.1798 (2009).

这篇文章揭示了非编码小RNA在TH-17分化及自身免疫病中的调控新机制,并提示多发性硬化病新的诊断依据和药物作用靶标。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类病因复杂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病患主要是青壮年人。近年来免疫学家发现,分泌白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的CD4+ T细胞亚群(TH-17 cells)的大量诱导及其对病灶部位的主动入侵能加速诱发组织损伤。因此,深入理解和揭示TH-17细胞的调控分子机制对于包括MS在内的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裴钢院士领导的研究组及他们的合作者发现一种非编码小RNA (miR-326)在MS病人的CD4+ T细胞中特异性上调,其表达水平与这些细胞中的IL-17的表达水平正相关。他们证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脑脊髓炎(EAE)小鼠(MS模型小鼠)中人为提高miR-326水平会加重EAE病情,而抑制该小RNA水平则能显著减轻病情。他们的研究发现miR-326通过直接抑制负转录调控因子Ets-1的表达,促进小鼠的外周淋巴结以及中枢病灶部位TH-17细胞的分化。该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非编码小RNA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生过程中的新机制,并且为包括MS在内的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新策略。

业内专家认为,该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非编码小RNA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生过程中的新机制,并且为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在内的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新策略。


生态及进化科学

Lü, J., Unwin, D. M., Jin, X., Liu, Y. & Ji, Q. Evidence for modular evolution in a long-tailed pterosaur with a pterodactyloid skull. Proc. R. Soc. B doi:10.1098/rspb.2009.1603 (2009).

这篇发表于世界著名科技刊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B)的文章由中科院柳永清,季强等人领衔完成。

翼龙是一类飞行爬行动物, 是中生代的空中主宰者,它们与同时代的陆地霸王--恐龙类几乎同时产生于晚三叠世末期 (约2.23亿年), 且开始适应于空中生活, 早于已知最早的鸟类-始祖鸟约7千5百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早克服地球吸引力的脊椎动物。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1.6亿年, 最后与其同时代的其它爬行动物如非鸟恐龙类、水生爬行动物鱼龙类及沧龙类等同时绝灭于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而后来的飞行脊椎动物如鸟类和蝙蝠, 它们的出现都比翼龙类晚得多。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公认有两组不同类型的翼龙: 长尾的原始类型和它们的后代--短尾的进步类型,其中的一些进步类型可达到巨型,两翼展宽可达10米以上。这两种类型之间存在大的、在达尔文时代就发现的演化空白。

来自浙江自然博物馆,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在翼龙演化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翼龙:达尔文翼龙(Darwinopterus) 。达尔文翼龙是既具有进步类型(翼手龙类)的头骨和颈椎特征,又有原始类群(喙嘴龙类)的特征:长的尾部及足部的第5趾具有两个长的趾节,这一发现填补了由原始翼龙向进步翼龙演化的过渡类型的空白。

 

遗传学

Han, J. W.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identifies nine new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ature Genet.

这项研究通过对12000多份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了5个红斑狼疮易感基因,并确定了4个新的易感位点。此项研究的成功进行,标志着我国红斑狼疮易感基因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女性,特别是育龄期妇女,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最终诱发肾衰竭、狼疮性脑病和严重继发感染,导致患者死亡。该病病情易反复,目前临床上无治愈手段。据估计,目前我国有红斑狼疮患者100多万人。

此项研究是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学军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采用国际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等17个单位配合下完成。该项研究首次通过遗传学研究证明了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遗传危险因素在不同人种间具有相同和不同的易感基因。专家认为,其研究成果使人类对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成功标志着我国红斑狼疮易感基因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对红斑狼疮的预警、临床诊断及新药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生物通:万纹)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Nature|研究亮点|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