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增选第二批入选者接连发表多篇文章

【字体: 时间:2009年11月0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早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孔祥银博士是今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选入选者,他获得了许多分子遗传学方面的成果,曾成功克隆了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I型基因(DSPP),进入2009年,他所在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又接连获得了许多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孔祥银博士是今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选入选者,他获得了许多分子遗传学方面的成果,曾成功克隆了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I型基因(DSPP),进入2009年,他所在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又接连获得了许多新成果。

第一篇“Divergence of exonic splicing elements after gene duplication and the impact on gene structures”文章发表在Genome Biology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基因重复后,早期阶段外显子剪接增强子(Exon splicing enhancers)和外显子剪接沉默子(Exon splicing silencers)快速变化,然后逐渐饱和。这助于理解新基因结构是如何演化的。

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基因重复是经常发生的。那么基因重复后,基因结构是如何演化的,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孔祥银等通过实验发现基因重复后,早期阶段外显子剪接增强子(Exon splicing enhancers)和外显子剪接沉默子(Exon splicing silencers)快速变化,然后逐渐饱和。基因重复后,外显子剪接增强子严重丢失,这些改变主要与同义突变相关;剪接信号的改变同时导致基因新的剪接形式的发生。

第二篇文章“Dosage compensation on the active X chromosome minimizes transcriptional noise of X-linked genes in mammals”同样发表于《Genome Biology》杂志上。

这篇文章通过整合大规模芯片数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X染色体基因表达噪音并不比常染色体高,首次证明了X染色体不仅基因表达剂量存在补偿。

传统理论认为单拷贝表达基因的转录噪音(转录本丰度的变异)通常比双拷贝表达的基因高。在哺乳动物,雄性和雌性都仅有一条X染色体表达, 这种状况会不会造成X染色体转录噪音比常染色体高? 同时, 雌性里失活的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会逃脱失活, 这会不会也为X染色体表达带来更大的变异?同时基因组内还存在一些单拷贝表达的常染色基因, 它们也会不会有较高的表达噪音?

孔祥银研究员与巴斯大学Hurst教授合作,通过整合大规模芯片数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X染色体基因表达噪音并不比常染色体高;而常染色单拷贝表达的基因的确具有较高的噪音。逃脱失活并不会为这些X染色体基因带来更高的表达丰度或表达噪音。 他们进一步发现基因表达丰度是决定表达噪音的重要因素;升高表达水平能降低基因的表达噪音。

X染色体通过剂量补偿机制,达到和常染色体相似的基因表达丰度。该工作首次发现了X染色体不仅基因表达剂量存在补偿, 其表达噪音也得到了 “补偿”;并提出单拷贝的X染色体基因表达剂量补偿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降低其有害的基因表达噪音。

(生物通:万纹)

附:

孔祥银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

分子遗传学研究组组长



工作简历

1988-1995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97-2000 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0-2002 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2-至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荣誊(证书,称号,会员)

2002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DSPP突变引起遗传性乳光牙本质Ⅰ型伴有或不伴有进行性高频耳聋)

2003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HSF4突变导致白内障)

2002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研究)

2004年 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4年 第八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 第五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2006年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主要成果

1. 成功克隆了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Ⅰ型基因(DSPP),并发现该基因的部分突变还引起进行性高频耳聋,证实了DSPP不仅参与牙本质的发育,特别是牙本质的矿化过程,还参与了听觉系统的发育,建立了牙齿发育和内耳发育之间的联系。从而为阐明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新的思路。研究论文发表在2001《Nature Genetics》。

2. 成功克隆了遗传性儿童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4(HSF4)。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是导致遗传性儿童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发现HSF4蛋白DNA结合区在白内障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首次将热休克蛋白的合成与白内障的发生联系起来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加深了对白内障发生的分子机理认识。研究论文发表在2002《Nature Genetics》。

3.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CYLD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性毛发上皮瘤。

首次发现CYLD基因的不同突变突变引起遗传性毛发上皮瘤,研究结果于2002年上海HGM2002会议公布,论文发表于2004年《Human Mutation》。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