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院士新贵早为官 更怕权力寻租学术圈

【字体: 时间:2009年12月14日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推荐:

  上周,中国工程院新增48名院士。在给新院士所在单位的建议中,工程院提出,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以使他们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取得新进展。众所周知,这是因为行政岗位事务繁多,如果过早地给他们压上行政职务,“学而优则仕”,这些年轻院士恐怕就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科研。

  

上周,中国工程院新增48名院士。在给新院士所在单位的建议中,工程院提出,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以使他们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取得新进展。众所周知,这是因为行政岗位事务繁多,如果过早地给他们压上行政职务,“学而优则仕”,这些年轻院士恐怕就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科研。

    引人深思的是,近几年来,“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在学术研究领域并不鲜见。“学而优则仕”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价值取向。一旦当选院士,荣誉、待遇、位子纷至沓来,其中也包括行政职务。“仕而优则学”则是在高校、科研机构中行政职务当到一定程度时,就谋求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甚至院士头衔。

    两者在学术圈的渗透,都源于几千年来的传统“官本位”思想作祟。一个人在学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果没有个“一官半职”,既无法证明自己是个杰出人才,也还没达到最终的功成名就,所以要追求“学而优则仕”。殊不知,正如中国工程院所担心的,这样不仅会过早结束一个有为科学家的学术生命,也对不住院士这一最高的学术荣誉。一些研究所的行政管理干部,本不从事科研,但照样评研究员、评院士。行政职务和业务技术职称兼得,凭借手中权力,申请科研项目基金立项更容易。这种“仕而优则学”现象,不仅破坏了学术资源,也伤害了群体利益。

    实际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风气的蔓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没有好处。而从对学术的危害上来看,“仕而优则学”要比“学而优则仕”更为可怕。套用经济学机会成本的概念,最大的损失不是被挥霍的学术资源,而是本可以用这些资源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这种通过行政资源获取学术资源的行为,一方面阻断了创新人才冒尖的出路,会使他们对学术前途抱有的热情逐渐冷却;另一方面,利用权力谋取个人或部门好处,在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却造成了社会浪费。

    当然,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又是一名好的行政管理人员,这样的科学家也有人在,如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科学家高锟,就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0多年。科学家成功转型到“官员”,也可能会给公共事务、行政管理带来新思路。但是,做学问讲究术有专攻、甘坐冷板凳,和事务繁多的行政岗位大相迥异。当前应当引起高度警惕的,还是那些权力向学术圈“寻租”而侵蚀学术资源的行为。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院士|为官|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