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评价报告”不符合大学投入产出规律

【字体: 时间:2009年12月15日 来源:刘广明的博客

编辑推荐: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12月9日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该报告根据国际流行的“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大学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大学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另有29所大学“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大学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整体绩效得分前3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
该评价依据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如下:

从指标体系上来分析,发布者委实在探求一种“刚性”发映大学投入产出规律的指标。这个出发点无疑有一定积极意义。可在当前中国大学“唯上化”、“市场化”、“指标化”的今天,这些指标可能会被误读,最后连设计者良好的初宗也实现不了。甚至会引领中国大学更加“浮躁”,越来越偏离大学之道。
从“投入”指标上分析,14个指标都是刚性指标,即是可以直接得到的数据指标。但我们会发现,这个指标体系中至少有两个缺陷:一是弹性指标的缺失。如对大学职能实现起中心作用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理念等没有在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可能这些指标较少有“刚性”操作的特点。二是指标还是重视了绝对数,忽视了相对数。如师生比,是公认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至关重要的一个指标,在这个指标体系中较少得到体现。其它指标也有这些缺陷,如图书册数不如生均图书数、生均借阅册数更能反映情况;对教师的学历结构没有更细的分析等。
在16个“产出”指标中,问题更多、更大。主要是这些“产出”指标不符合大学的产出规律,含离了大学之道。
第一,背离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这一中心职能。大学有三项基本职能,但三项职能的中心是人才培养。而这个指标体系却是背离了这一中心,变大学的中心职能为发展科研。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对人才培养的表征指标严重缺失,更为看着的是大学的学术水平表征指标,是一次严重的以学科导向的评估。16个指标,只有前三个勉强与人才培养有关。对人才的关键表征指标如就业率、就业质量(在大公司、企业、部门任职数量)、校友平均工资、校友对学校贡献率等没有涉及。
第二,忽视了大学科研的教育功能。大学科研与科研机关科研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是否将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在过程上,强调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在结果上,强调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论文数、获奖数来代表科学研究水平是有失公允的。国际上有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论文生产国,可中国95%的论文是拉圾。国内的各项奖,又有几项是真正代表学术水平呢?以这些指标来评估大学的产出,只会给中国日益浮躁的学风添油加醋。
第三,狭隘化了大学社会服务的功能。该评估以专利数、成果转让数、转让收入作为社会服务的评估指标,更是有背大学社会服务的初宗。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大学是社会的发动机,大学绝不可以以金钱来衡量其服务水平。大学服务社会是其一项职能,而不是赚钱的载体。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学术优势,主动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主战场,自觉践行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职能。就像范海斯主政时的威斯康星大学一样,没有功利,只有一颗良心。比如说农学专业的大学,可能专利数、转让数都很少,但他使农民增产,加速新农村建设,就不算社会服务吗?再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的新观念、新思想生产就不是社会服务吗?这些在指标中都没有涉及。
我再想,如果以这个评估体系去测量一下西南联大,其结果会是怎样?为了使评估可操作,而忽视大学投入产出的基本规律,虽然可以得到一些刚性的结论,但这种结论可能是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但愿这不是白日梦话。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217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