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导发多篇文章解析认知科学

【字体: 时间:2009年02月1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来自心理所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与实验心理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在面孔认知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研究了面孔认知图像不变性的表征获得过程中姿态和表情信息的整合过程,发现了姿态和表情在这种整合迁移中的不对称作用,揭示了人类面孔匹配中基于图像相似性的特点。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2月份的Vision Research和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 Information Science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心理所傅小兰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心理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青年科学家小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研究人在觉察、选择、获取、理解外界客观信息过程中的基本认知加工过程及其策略,研究信息的不同载体形式(文字、图形等)及其组织方式对人的知识获取(发现)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探索如何将海量的、人难以理解的、使用数据语言表述的知识,变换为简洁的、人容易理解的、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或准自然语言)与图形形式表述的知识,帮助人有效地挖掘、获取和理解海量数据中的相关知识,从而发现新的知识。

这项工作是与中科院心理所的陈文锋副研究员和英国赫尔大学的刘长虹博士合作完成的,其间得到了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英国皇家学会的资助。

近年来,面孔认知中人类如何获得图像不变性的表征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行为水平、神经水平和计算机视觉水平的研究都证实了不依赖于姿态、表情、亮度等不同类型图像变异的面孔表征,也证明了同一种类型图像变异下的面孔学习过程。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图像变异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或整合这个问题却未曾得到解决。陈文锋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此次研究中,陈文锋等人采用学习迁移的概念来研究姿态和表情变异下的面孔训练是否有助于新的图像变异条件下的面孔识别。结果发现,多个不同姿态下的面孔训练能够帮助新表情面孔的识别,但多个不同表情下的面孔训练并不能帮助新姿态面孔的识别。作者从基于图像相似性的角度讨论了不同图像变换与面孔学习的关系,并在专门的文章里研究了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人工面孔识别系统基于图像相似性的识别与人类基于图像相似性的面孔匹配行为之间的关系。

附:

傅小兰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心理学研究室主任、心理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心理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青年科学家小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北京市青联委员。

研究领域
数据挖掘中人的数据理解和知识发现

研究人在觉察、选择、获取、理解外界客观信息过程中的基本认知加工过程及其策略,研究信息的不同载体形式(文字、图形等)及其组织方式对人的知识获取(发现)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探索如何将海量的、人难以理解的、使用数据语言表述的知识,变换为简洁的、人容易理解的、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或准自然语言)与图形形式表述的知识,帮助人有效地挖掘、获取和理解海量数据中的相关知识,从而发现新的知识。

现代信息社会中远程协同的分布式认知机制
研究现代信息社会中远程协同问题解决的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远程协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部表征的内容、形式与结构及其作用机制,以加深我们对远程协作的分布式认知机制的理解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认知|面孔|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