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科院院士新文章汇总

【字体: 时间:2009年02月2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07新进院士解析关键过程转录组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Affymetrix拟南芥ATH1基因组芯片,全面分析了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的转录组变化情况,发现了这个过程中一些重要变化。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ant Physiol.》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武维华教授,其1994年回国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教授,1999年3教育部聘为国家首批“****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机制(主要是研究植物细胞第二信使系统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和离子通道调控机制);与植物(作物)抗盐、耐低钾、耐低磷性状表达相关的基因克隆及基因功能研究等。

花粉萌发(Pollen germination)即花粉沿着花粉管的生长过程,是开花植物繁殖的一个必要过程,这个过程是研究细胞生长和形态发生的一个理想模型。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这个重要过程的详细细节,研究人员在这篇文章中全面分析了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的转录组变化情况。通过利用Affymetrix拟南芥ATH1基因组芯片,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从脱水成熟花粉粒,到含水花粉粒,再到拟南芥的花粉管的转录组变化:这些花粉和花粉管中表达基因的数目,无论是整个表达基因,还是特异性表达的基因,都增加了很多。

Gene Ontology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与细胞存活,转录,信号传导和细胞转运有关的表达基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正调控的基因。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类钙调蛋白,阳离子交换因子,以及热激蛋白家族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变化较大,这些结果都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基因的整体转录都增加了。

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过程中新出现的这些转录组说明这个复杂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基因表达,这些新表达的基因的功能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


曾益新院士新文章发现新标记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鼻咽癌血清诊断的一种新标记,这对于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的曾益新院士,其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1997年留学日本、美国,1997年2月回国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原中山医科大学肿廇防治中心)从事肿瘤学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围绕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进行,在鼻咽癌的遗传易感性及抑癌基因的信号传导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为阐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认识。同时,他在抗癌药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在国际肿瘤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得国际专利。

长期以来,Epstein–Barr 病毒(简称EB病毒)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某些严重疾病以及肿瘤的致病因子,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而一直倍受关注。

之前的研究显示,IgA 和(或)IgG对几种不同的EB病毒的不同反应有利于鼻咽癌NPC的诊断,但是不同抗体对gp78的作用至今并未进行相关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Luminex的multi-analyte profiling (xMAP)技术,分析抗体对gp78合成多肽的反应(样品包括95位鼻咽癌病患样品和91个阴性对照),结果研究人员发现NPC针对的IgA-gp78特异性是71%,而IgG-gp78则是73%。

之后研究人员还通过一系列组合方式进行研究,最后确定针对EB病毒的gp78的抗体是一种对于鼻咽癌xMAP技术检测血清诊断的新标记,这对于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陈竺院士最新PNAS文章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有关白血病疗法的最新发现,相关文章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版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陈竺教授,其1981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卫生部部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意大利热那亚大学名誉教授,国际血友病联盟成员,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8年陈竺教授与诸江教授等人在缺少活性病毒感染的一个生物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RIG-I诱导,并且通过实验证明这个重要的Rig-I诱导也在正常的髓细胞生成(myelopoiesis)过程中出现,并且小鼠中RIG-I基因的降解会引起进程性骨髓增生性失序(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而骨髓增生性失序最初主要是由于Rig-I −/− 髓样细胞(myeloid cells)这一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因此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Rig-I在调控粒细胞的产生以及分化过程中的关键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维甲酸调控基因,以及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这篇最新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用砷和一种维生素A的组合治疗一种白血病可以治愈大多数患者达5年或更长时间。这些结果提示这种疗法可以提升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一线治疗方法。APL是骨髓白血病的一种亚型,白血病能影响白细胞。

在超过5年的时间里,陈竺及其同事对服用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组合的85位患者进行了随访。这组科学家报告说 80%的患者在研究结束的时候得到了完全缓解。此前的研究证明了维生素A衍生物疗法的短期效果,但是这种疗法此前还没有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进行研究。这组科学家没有发现患者的心脏或肺有任何相关的长期问题,也没有发现继发的癌症。治疗之后的2年,患者的血液和尿液砷含量远远低于安全限度,只是稍微高于对照组。这种疗法对于不同亚群的APL有效,而且比两种药物各自服用的效果更好。这组作者说它的高效低毒提示这种联合疗法可能被提升为APL患者的一线疗法。


中科院女院士最新JBC文章

来自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消息,生化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揭示了进化树底部的超嗜热菌 Aquifex aeolicus 的LeuRS (AaLeuRS)的催化反应,发现了亮氨酰-tRNA合成酶具有不依赖tRNA的转移前编校。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 Biol Chem》(284,3418-24.)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王恩多院士,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氨基酰-tRNA合成酶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类关键酶。在去年9月,其研究小组通过敲除亮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的酵母菌株揭示对酵母细胞质亮氨酰-tRNA合成酶(LeuRS)最佳编校活力关键而独特的氨基酸残基,文章同样发布在JBC上。这些研究都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及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

氨基酰-tRNA合成酶(AARS)在体内催化合成氨基酰-tRNA,为蛋白质生物合成提供原料。通常,该催化反应为两步反应,首先氨基酸被ATP活化,生成反应中间体氨基酰-AMP,然后被活化的氨基酸转移到tRNA的3’末端,生成氨基酰-tRNA。该催化反应的精确性对遗传信息的翻译、蛋白质的功能甚至生物体生存至关重要。一些AARS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编校功能来水解错误的中间体或错误的产物,以保证反应的精确性、避免错误的氨基酸参入蛋白质。AARS对错误氨基酸转移到tRNA之前和之后的编校分别称为转移前和转移后的编校。王恩多组2000年首次报道了亮氨酰-tRNA合成酶(LeuRS)具有发生在独立编校结构域(CP1)的转移后的编校。是否LeuRS具有其它的编校途径?

王恩多组的朱斌,姚鹏和谭敏发现进化树底部的超嗜热菌 Aquifex aeolicus 的LeuRS (AaLeuRS) 具有不依赖tRNA的转移前编校活力,可以直接水解被AaLeuRS误活化的氨基酸。其活性中心不在CP1结构域,而在氨基酰化活性中心,AaLeuRS催化误活化氨基酸的水解速度远高于误活化氨基酸自发水解的速度。本篇工作的意义在于发现:LeuRS的氨基酰化活性中心除了通过氨基酸的分子大小来“粗筛”氨基酸底物以外,还具有对反应中间体的“细筛”功能,进而揭示了AARS催化反应的精确性是多层次、多结构域共同协同作用的结果。


曹雪涛院士09最新文章解析肿瘤免疫逃避机制

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医学院教授曹雪涛院士继08年岁末在《Blood》发表免疫学成果后,2009年开年又于《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发表文章。(Blood文章报道见: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8-12/20081225171110.htm

 

NK细胞(Nature Killer Cell)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尤其在抗击肿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来自骨髓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一类表达CD11b+Gr-1+的髓样细胞,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出现异常的过表达现象,大量的MDSC细胞能抑制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发挥免疫活性,导致肿瘤细胞可逃避免疫系统。然而,MDSC细胞对NK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还有待深入调查研究。

 

在本研究中,曹雪涛院士研究小组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将肿瘤移植到动物模型中,结果发现,MDSC细胞对肝脏和脾脏中的NK细胞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使得NK细胞无法发挥天然免疫功能,这些结果表明,肿瘤损伤肝脏中的NK细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研究小组接下来研究肝癌移植小鼠模型,探索肝脏NK细胞如何受到损坏。

 

结果发现,肝脏和脾脏中的MDSC细胞与NK细胞的关系,当MDSC细胞增多则NK细胞的免疫功能下降。MDSC能抑制NK细胞表达细胞毒性标志NKG2D以及IFN-γ。此外,MDSC细胞抑制Nk细胞的能力由细胞膜表面的TGF-β1来控制。研究还发现,当MDSC细胞减少时,NK细胞的功能可逐步得到恢复,但是调节性T细胞对Nk细胞的作用却不因调节性T细胞的减少而得到恢复。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DSC细胞通过TGF-β1诱导NK细胞失去功能。这也说明,MDSC细胞而不是调节性T细胞是Nk细胞的负功能调节因子。研究结果为肿瘤逃避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视野。

 

该研究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中科院|院士||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