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科学家的干细胞最新研究

【字体: 时间:2009年02月0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月2日宣布,李建远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09年1月27日《Cloning and Stem Cells》(07影响因子:2.938,隶属于Mary Ann Liebert, Inc.,主要刊载最新关于哺乳动物克隆与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原始论文)杂志在线版上。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健康卵细胞志愿捐献者12人,经促排卵获得135枚卵细胞,经试验最终成功获取囊胚5枚,其中4枚囊胚的供体细胞来源于正常人皮肤纤维细胞,1枚来源于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这一研究技术属于体细胞核转移(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核移植技术是目前供实验室研究用的人类干细胞获得途径中的一种,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另外一种就是08年登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榜首的iPS技术。

这项技术最先是Wilmut等人成功地在绵羊身上实现了体细胞核转移,这一方法的基础是细胞融合,随着一系列细胞融合技术的瓶颈被突破,目前SCNT一般都会将化学法和物理法结合起来进行,如将磁、超声、机械等和激光、电相结合,同时添加化学剂以便进一步提高融合率,李教授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如此:他们采用三维立体偏震光纺锤体成像系统(对细胞无损伤)对卵母细胞纺锤体(核DNA)精确定位后,再用微激光对卵子的透明带打孔,精确剔除卵子细胞核。通过核移植后所获得的囊胚进行DNA遗传多态性位点鉴定,不同细胞阶段克隆胚胎的供体与受体细胞浆中线粒体定量动态学分析和囊胚线粒体遗传多态性位点SNP鉴定。

在1996年,就是利用体细胞核转移SCNT这一技术,科学家们获得了克隆羊多利,之后不断有科学家尝试克隆人或灵长类胚胎,直到2003年,尽管又有其他动物克隆成功的报道,但是克隆灵长类胚胎仍是个巨大难题,2004年韩国学者黄禹锡声称克隆了人胚胎干细胞,但是2006年,这一研究被揭发并证明是学术造假。终于在2007年,美国的Mitalipov研究团队成功克隆恒河猴胚胎干细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Nature上发表。

而此次李建远教授获得人类囊胚,据动物克隆专家陈大元教授称,这不仅解决了克隆中的去核、移植等关键性问题,而且对所做出的胚胎进行了线粒体定量动态学分析和囊胚线粒体遗传多态性位点SNP鉴定,这是一项非常先进、非常完整的工作,在国际上先走了一步,给糖尿病患者、老年痴呆患者、帕金森病等患者带来了福音,今后,人类用药物或手术无法治疗的疾病有望得到救治。

(生物通:张迪)

附:

李建远简介

    1955年3月合作出生

  1995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被美国外科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博士学位

  现任具有医院中心实验室、烟台市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内聘为主任检验师

  2004年被烟台大学聘为教授

  1999年被青岛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

  2002年被山东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兼任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

  2003年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已指导博士生3名(毕业2名) 硕士生7名(毕业2名)

  现担任中国免疫学会山东分会、中国生物技术学会山东分会和中国动物学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显微技术学会理事

  2001年被评选为“山东省十佳杰出中青年科技专家”

  2003年被评为烟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近3年曾多次作为评审专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973”项目的评审工作

  按照国际医师水准设计和建立了国内一流的集人功能基因组、蛋白组学和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技术平台,组建了由16人组成的科研队伍,其中博士3人,硕士10人

  主攻方向为:人附睾功能基因研究和胚胎干细胞研究

  近五年承担并完成国家“863”课题2项,省级课题2项,获得资助经费640万元

  目前“863”课题“构建人自体基因的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造血干细胞分化移植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成功应用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构建人自体基因的胚胎干细胞,并建立胚胎干细胞系,定向诱导成体细胞分化“人附睾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破译了人类正常青年人附睾基因密码,正在筛选出附睾特异性表达基因,并进行其功能研究,共发表论文20余篇,申报专利3项。



原文摘要:

Human Embryos Derived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Using an Alternative Enucleation Approach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was used to generate patient-specific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from blastocysts cloned by nuclear transfer (ntESCs).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35 oocytes were obtained from 12 healthy donors (30–35 years). Human oocytes, obtained within 2 h following transvaginal aspiration, were enucleated using a Spindle Imaging System to position the spindle and chromosomes that lay on the metaphase plate, and a Zona Infrared Laser Optical System was used to open a single hole in the zona pellucida at the 2 o'clock position. Human fibroblasts and lymphocyte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SCNT embryos. Nearly half (26 of 58) of the oocytes were fused after electrofusion and embryo development rates were 96.2% (two-cell, 25 of 26), 92.3% (four-cell, 24 of 26), 61.5% (eight-cell, 16 of 26), 34.6% (16-cell, 9 of 26), 26.9% (morula, 7 of 26), and 19.2% (blastocyst, 5 of 26), respectively, following incubation in improved G-series sequential medium. One cloned blastocyst was used for STR-DNA identification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mtDNA, and STR-DNA analysis of all cloned blastocysts indicated they were derived from SC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mtDNA of cloned embryos reflected the change tendency of those observed in human IVF embryos. Our research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enucleation approach for producing human SCNT-derived blastocysts, and may aid in providing a new method for human therapeutic cloning.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