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评审专家最新文章探讨杀菌素

【字体: 时间:2009年04月0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动物所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亚致死剂量的多杀菌素可以改变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属性,从而改变棉铃虫发生的种群动态。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Pest Management Science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所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亚致死剂量的多杀菌素可以改变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属性,从而改变棉铃虫发生的种群动态。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Pest Management Scienc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邱星辉研究员和王开运教授,后者现任农药学系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山东省农药协会常务理事兼顾问。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5项,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

多杀菌素(Spinosad)是一种土壤放线菌产生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因其具有低毒、低残留、对天敌昆虫安全但对多种重要害虫高杀虫活性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多种害虫的防治。

目前,在亚致死剂量下多杀菌素对重要害虫棉铃虫的作用还不清楚。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探讨了多杀菌素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取食含多杀菌素的食物后,棉铃虫存活幼虫的体重下降、各虫龄发育历期延长、化蛹率降低。多杀菌素的毒性效应还延续到蛹期和成虫期,表现为预蛹期和蛹期延长、蛹重下降,成虫羽化率降低、平均寿命缩短以及雌虫产卵量与卵孵化率的大幅降低。研究结果表明,非致死剂量的多杀菌素可以改变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属性,从而改变棉铃虫发生的种群动态。这些研究发现对杀虫剂的使用和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附:

王开运,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学校“1512”第二层次, 现任农药学系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山东省农药协会常务理事兼顾问。1992年被评为首届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获农业部先进个人,获山东省首届科技创业杰出青年称号;1999年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1年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十大优秀教师”;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3年获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评为校首届教学名师,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二、承担课程
本科生: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学概论
硕士研究生:农药生物化学、抗药性原理
博士研究生:农药毒理与抗药性研究新进展、农产品安全与检测、农药污染与控制

三、研究领域与方向
1、农药毒理与有害生物抗药性
2、农产品安全与农药残留控制
3、农药环境毒性

五、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5项,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现主持的主要项目为:
1、高效减量多靶标化学防治新技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8A03)子课题
2、农药环境毒性评价,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3、生姜贮藏期异型眼蕈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莱芜市科技局
4、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对菜喜的抗药性研究,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六、获奖情况
1、棉铃虫抗药性规律及综合治理,1995,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增效、缓抗、低毒吡虫啉系列仿生药剂的研制及应用,2002,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3、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与实践,2005,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我国菜青虫抗药性的调查与研究,1982,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5、我国棉花蚜虫对菊酯类农药和呋喃丹的抗性研究,1987,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35%菊氧乳油的研制与应用,1990,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亚洲玉米螟抗药性及治理技术,1986,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50%棉铃宝乳油研制与应用,1994,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9、棉铃虫抗药性及取代药剂的研究,1994,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七、著作、论文情况
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3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6本。

原文摘要:

Sublethal effects of spinosad on surviv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Lepidoptera: Noctuidae)

BACKGROUND: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sts in many countries. Spinosad is used widely for the control of pests, but there is sparse information available regarding its sublethal effects on H. armigera. Here, the authors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sublethal effects of spinosad on H. armigera in order to reveal the negative, non-lethal impact of insecticides on this pest.
RESULTS: The toxicity of spinosad against H. armigera was determin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by oral exposure of late second-instar larvae to the compound. The 48 h LC50 and 72 h LC50 values of spinosad to this pest were found to be 0.41 mg kg-1 and 0.35 mg kg-1 respectively. Spinosad at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significantly extended the developmental time of survivor larvae, and reduced larval wet weight. Post-exposure effects were indicated by decreased pupation ratio and pupal weight, by prolonged prepupal and pupal periods and by decreased emergence ratio, fecundity and longevity of adults.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lethal and sublethal effects of spinosad might affect pest population dynamics significantly by decreasing its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and by delaying its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0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