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科院候选院士“娘子军”

【字体: 时间:2009年05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我国的院士评选是从1955年开始的,在正常情况下每两年评选一次。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选出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合称两院院士。2009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分别为296人和449人,其中与生物相关的包括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农业学部等,候选人当中也不乏大家熟悉的一些科学家,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科学家,生物通将在评选期间陆续介绍候选人的相关情况,并进行大型网络投票,欢迎大家参与。

  

生物通编者按:我国的院士评选是从1955年开始的,在正常情况下每两年评选一次。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选出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合称两院院士。2009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分别为296人和449人,其中与生物相关的包括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农业学部等,候选人当中也不乏大家熟悉的一些科学家,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科学家,生物通将在评选期间陆续介绍候选人的相关情况,并进行大型网络投票,欢迎大家参与。

最近一期出版的Nature杂志的一篇题为“The female underclass”的社论中就提到,女性科学家一方面要照顾家庭,另一方面还要写申请,写论文,做研究,此外还要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常常会顾及不来,因此许多女性科学家在科学界难以出头。但是这种现象正在改善,比如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OW)鼓励大学把高级讲师和教授职位授予高成就女性,而不是把女性作为象征性的人员。

在这方面,中国科学界也做到了实处,此次09年院士增选中有不乏女性科学家,见下(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马 兰(女) 50 神经生物学、分子药理学 复旦大学
5 邓英杰(女) 64 药剂学 沈阳药科大学
7 庄文颖(女) 60 真菌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19 张维理(女) 55 土壤与植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1 杨 晓(女) 42 发育遗传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24 沈珝琲(女) 74 分子生物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33 郑 树(女) 77 临床医学 浙江大学
35 侯凡凡(女) 58 内科学(肾脏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
55 蒋澄宇(女) 44 医学分子生物学、呼吸分子病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57 慈龙骏(女) 74 林业(荒漠化防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马兰

1958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2年毕业于沈阳药学院药学系,84年获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硕士学位后在沈阳药学院制药系任教。1986年赴美进修,同年入美国North Carolina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90年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1-1995年先后在美国North Carolina大学和Bayer公司美国制药研究中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5年回国到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任教、被聘为教授,1996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起任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目前主持国家和部委多项科研项目,主要从事阿片受体介导的神经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和阿片类药物耐受成瘾的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一九九七年以来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8篇,并有1条新基因序列被国际基因数据库收录。论文已被引用一百余次。所主持的“ORL1受体及阿片受体的信号转导研究”项目一九九八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一九九九年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二OOO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巾帼创新奖”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邓英杰

1945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8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在药厂工作12年后,1980年考取顾学裘教授的研究生,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沈阳药学院。1989年全校拔尖子晋升为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并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靶向给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取得成绩:1969年至1971年在国内领先完成了当时国内急需的原料药呋喃苯胺酸(速尿)的实验和工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出口创汇。1971年至1973年完成了呋喃唑酮(痢特灵)的试产并进行了重大的工艺改革和完成了月产十几吨的生产任务,产品达到英国药典标准,内销并出口创汇。后来完成了VB2的试产准备工作。1974年开始自行设计的设备提取了大量中草药并完成了脉安冲剂等中药和中西药复方制剂的研制等。1981年至1987年在沈阳药科大学完成了多相脂质体139注射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稳定性研究,还完成了形态观察、包封率测定、静脉注射液质量标准制定、工业化试生产及发明了脂质体静脉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等,使我国的脂质体注射液在全世界最先大量应用于临床和工业化大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沈阳市和本校的多次奖励。1989年至1995年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任课题负责人),研制并开发了抗病毒药物脂质体制剂并转让药厂。199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任课题负责人),1997年获得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课题(任课题负责人)。以上三项国家纵向课题进展顺利,取得初步成果,还研究开发了多项横向课题。迄今已发表了30多篇论文(SCI收录5篇),参加编写并出版著作3本。


庄文颖

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菌物物种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学研究。曾任国际菌物协会执委会委员、国际植物分类协会菌物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菌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生物多样性”副主编、国际刊物MYCOTAXON和FUNGAL DIVERSITY的编委等职。


张维理 



博士,研究员,1953年11月出生,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学科杰出人才,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德国哥廷根大学客座教授。1976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1982年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硕士学位,1984-1989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89-1990年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91年之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植物营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信息农业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职务。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目前主要从事数字土壤,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品质,农业信息技术在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了我国北方集约农业区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引起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带动了该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土壤和肥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减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的研究,应用3S技术和数字土壤技术系统化、定量化地在我国肥料利用率低、农田质量下降、面源污染、农产品品质差、国际竞争力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结果受到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正在主持的项目有:科技部公益性项目“数字土壤资源与农田质量预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 “东南沿海典型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环境质量演变机制与调控原理”;中德政府间合作项目“中国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的环境对策”;上海市科委项目“黄浦江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等10多项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主持完成的项目有:科技部重大专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科技部863项目 “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的开发”;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中国农业国土资源数据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产优质蔬菜NPK养分供应动态优化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等10多项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及其在养分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杨晓

1967年6月出生,2001年6月入党,四川省都江堰人,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发育与疾病遗传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先后被评为总后科技新星和科技银星,2002年获得日本JALAS国际奖,2004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5年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总后确定为院士后备人选,2006年入选“新世纲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荣获“求是杰出青年奖”和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


沈珝琲

职称:研究员 博士导师
职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世界卫生组织(WHO)免疫学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科联(ICSU)中国委员会委员
《自然科学进展》编委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原《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 副主编
美国先进科学协会(AAAS)会员
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会员
国际细胞应激学会(Cell Stress Society International)会员
主要学习和研究经历: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中国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毕业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生毕业
美国Rockefeller大学客座研究:核糖体RNA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细胞热应激基因表达和调控
美国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细胞生物系访问教授:真核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真核基因转录及其表观遗传调控。
现承担科研任务:
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0408007)课题负责人;
科技部中匈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MT1:01)项目负责人
现承担教学任务: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郑树

1931年9月出生杭州市。1955年初毕业于浙江医学院,1956-1958年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进修肿瘤病理,1980-1982赴美NSABP任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抗癌协会名誉理事长,美国外科学院委员,国际大肠癌外科医生协会副主席等职,并担任十数种专业杂志的主编或编委。自198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曹光彪教授,2005-2006年Rugters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郑树教授从事肿瘤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近50年,承担国家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1项,曾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何梁何利科技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共发表论文520篇,SCI收录66篇,被他人引证1000余次,专著11部,参编11部。

主要科研方向: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肿瘤蛋白质组学;肿瘤系统生物学。
 

侯凡凡

现任第一军医大学肾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医术高超,精湛,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论著118篇,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荣立三等功1次,3次被学校和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今年3月份,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十大“杰出巾帼金雁”。她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留学期间,先后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3次在美国肾脏病年会上作学术报告。1998年,哈佛医学院和新加坡国家肾脏基金会同时给她发出聘书,并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她还是婉拒了国外的高薪聘请,报效国家,被中央保健局誉为“有胆有识”的专家,是全国肾病学科的带头人。

侯凡凡教授1995年至2006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6项。主要研究内容为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防治理论。在该领域获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有效、安全地减少非糖尿病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危险,改变了认

为该类药物不能用于晚期肾脏病的传统概念。使晚期肾脏病患者获得用药物延缓肾功能恶化的机会。该研究结果以原创论著(original paper)的形式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 Engl J Med,影响因子38.570)。经该杂志数据库检索,是中国大陆学者独立完成(所有作者均为中国大陆学者,单位为中国大陆医学单位)的原创论著首次在该杂志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专为此文配发了社论,称“是改变我们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策略的时候了”。论文发表后两个月内其电子文本被下载22559次,被多家国外杂志转载。

2.首次阐明慢性肾衰竭和透析患者致残性并发症-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骨关节损伤的机制。发现并克隆了淀粉样蛋白导致关节病变的受体,提出“原位修饰”新学说,得到国际承认。已被载入7部国外著名专著,获国际肾脏病学会(ISN)颁发的2001年“最佳论文一等奖”;根据中国人资料建立了诊断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的无创方法,改变了该病无法早期诊断的现状;发现了抑制淀粉样蛋白原位修饰的化合物,为用药物防治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提供了新途径,获美国肾脏病学会(ASN)“蓝绶带奖”。

3.为防治影响腹膜透析病人预后的主要并发症-腹膜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证实目前常用的腹膜透析液中所含的高浓度葡萄糖能增加腹膜间皮细胞外基质表达,促进腹膜硬化,为改进腹膜透析液配方提供了理论基础,获欧洲肾脏病学会(EDTA)“杰出科学报告奖”。

4.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我国透析患者心血管和主要感染并发症的发病特点和危险因素,建立了预防治疗指征和防治措施,明显降低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上述成果以第一和/或通信作者发表论著共146篇,论文被SCI收录42篇。1998年以来作为第一和/或通信作者在“N Engl J Med”,“J Am Soc Nephrol”,“Arterioscler Thromb Vase Biol”等影响因子6.0以上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著5篇。1996年以来曾5次在国际主要学会获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均为第一完成人),二等奖4项(第一完成人3项,第二完成人1项)。2002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技金星”称号。2004年获“第七届丁颖科技奖”。2005年获中国医师学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医师奖”

 

蒋澄宇

1964年11月出生,北京市人, 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分子生物,细胞生物与生物化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做博士后,2003年3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在美期间,曾在《自然》等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的论文。曾在风湿性关节炎,肠炎,免疫缺失综合症,多发性硬化,及恶病质等疾病的药物机理研究有所突破并申请了美国专利,该专利的使用权于2003年独家转让给葛兰素史克(GSK)制药集团。目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有二;一是利用荧光蛋白技术针对已经证实的药物靶点建立一系列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现已建立有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银屑病,痤疮等疾病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另一方向是研究重大传染性疾病致病机理及预防性药物的研发。目前正在进行有关SARS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及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此外,本实验室亦计划利用交叉学科发明新的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技术,比如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和重组蛋白化学连接修饰技术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发明。
 

慈龙骏

出生于1935.0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从事专业 林学
景观生态学
荒漠化
当前研究方向 景观生态学
荒漠化及其防冶
林学
当前在研课题 首都圈(环北京)防沙治沙应急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荒漠化形成机理及优化模式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获奖成果
1. 《林草结合防止农田凤沙危害的研究》 全国第一次全国大会奖
2. 《新疆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及其防护效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大会奖
3.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奖
4. 王宽诚基金奖
5. “中国植被”编写荣誉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