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澳大利亚高待遇引进人才的 Federation Fellowship 计划

【字体: 时间:2010年01月29日 来源:李维的博客

编辑推荐:

  李维的博客

  

立委按:这两天星湖沙龙的老帮菜对国家将要出台的高薪引进海外人才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40900,4...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40973,4...,有各种不同意见。立委现将澳大利亚已经实施有年的类似计划简介如下,以资参照。

高薪引进人才其他国家有先例,譬如澳大利亚的 Federation Fellow (联邦学者资助计划), 其待遇不但远远高过澳大利亚同等学者,也远超过美国和几乎所有国家。他们用这种高待遇吸引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期加强澳大利亚在科技及其高新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

Federation Fellow 中多数名额是留给原澳大利亚人现在在欧美有成就的学者(约20个名额),吸引他们回国效力。少数名额(不超过5个额度)才给外国人。大概他们也知道,澳大利亚人愿意报国效劳的比较衷心,对故国有感情,容易融入,也容易留下来。外国人也许变数更大。 每年引进约25个fellows,没法与中国的****的气魄比,但待遇同样吸引人:连续5年高工资,相当于年薪18万美金,比当地教授职务待遇高出一倍多,给安家费,给科研启动经费,配备助手(博士和博士后等),并且接受单位有责任提供永久职位。 这个5年的计划期满时可以申请再续 5 年。计划后按常规将成为所在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授(澳大利亚教授是很吃香的),届时待遇大约减半。

几年前,我在准备跳槽的时候,与在澳大利亚的我这个领域的最权威的教授联络过,询问有没有什么好机会,其实也只是随口一问。我以前访问过澳大利亚,印象颇不坏。然而,虽然它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澳大利亚人也很淳朴好客,但毕竟澳大利亚比较偏远,交通左行,季节倒置,感觉并不是愿意委身的所在,在全球大家庭里有点象是被人遗忘的角落。觉得类似加拿大,但不如加拿大。

教授很想把我引进,但是知道他手中的经费和待遇标准对比美国,完全没有竞争力。一般而言,澳大利亚的学者待遇并不吸引人。他于是建议全力帮助我竞争 Federation Fellowship. 我上网一查,吓了一跳,那待遇是要吸引炸药奖或其他超一流的国际人才的,我哪里敢高攀。教授说,尝试一下未尝不可,说我的经历和成就很各别(unique), 与国家当前的引进的重点似乎吻合:澳大利亚最想引进能够把科学技术运用到信息工业上去的领军人才,加强澳大利亚的国际竞争力,从资源工业优势逐步转向到高科技工业优势上去。而我的 track record 显示了我具备这方面的技术转移实力。

我被他说得有些晕乎了。于是,两个人合作,精心准备申请材料和科研计划,交上去厚厚一叠。结果当然是名落孙山,但这个经历还是很有意思的。我查了那一年的中选人物,我这个领域一个也没有,但是我知道至少有一位与我同领域的申请人是世界上的重量级权威(当然他就是个知名教授,并没有工业应用背景,岁数偏大),连他都没上,我自然没戏。

与教授的通常待遇比高出一倍多,不懂他们是怎么摆平海龟引进的 Federation Fellow 和留守的杰出教授。 规定的领域多是科学技术领域,还是以传统技术领域为主(特别是可以用于资源开发的技术革新领域)。Hosting 大学或实验室帮助引进人才是被认为很有荣誉的事,所以他们愿意花精力时间,帮助有希望的申请人。为了我的申请,那位教授也花费了很多心血,他说如果我有时间,大学可以资助我为了写这个申请而去澳洲访问一次,可见学校对此事之重视。

这样的人才一旦审查批准,5年期满后学校会破格直接授予教授职务,这在沿用英国体制,教授含金量很强的澳大利亚大学是很不寻常的。(I am pleased to advise also that the University will provide a continuing position (subject to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e normal way) at professorial level (E2) for Dr Li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Federation Fellowship. - Vice-Chancellor).

另外,澳大利亚媒体对此事件的宣传也很张扬。不亚于国内媒体最近对十一公的宣传。这样的高待遇和国家扶持的效果如何呢?看到的都是澳大利亚科技部的正面宣传,举例说明以往的引进给国家利益带来什么好处和成就。反面的批评声音没怎么听见,我想抱怨肯定是有的。

年龄和经验的矛盾 (396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January 06, 2009 03:09AM

有意思的是,虽然他们一再强调要逐渐降低年龄段,引进年富力强的人才进来,我仔细研究了我落第的那一年的25个获奖人,发现岁数都偏大,平均50多岁。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坚持高标准,选拔有公认的国际影响力的人才的条件决定的,放不开手。候选中年人中能达到这样的高标准的大概太少了。这确实是个令人头疼的矛盾。找一帮老人干什么?管他们退休?他们当然有经验,有影响,但创新精神和精力还足以给国家的科技产业带来大的变化么?

该计划的概况在:
http://www.arc.gov.au/ncgp/fedfellows/fedfellows_ov...

星湖的原帖与讨论: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40866,4...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800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