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徐安龙教授发表Science子刊文章

【字体: 时间:2010年12月2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长期致力于文昌鱼免疫系统的研究,发现外源性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又称死亡受体诱导凋亡通路)在文昌鱼中已经形成,这改写了传统及现行教科书的观点,将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形成往前推进了近一亿年。这一研究成果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子刊《Science Signaling》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长期致力于文昌鱼免疫系统的研究,发现外源性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又称死亡受体诱导凋亡通路)在文昌鱼中已经形成,这改写了传统及现行教科书的观点,将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形成往前推进了近一亿年。这一研究成果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子刊《Science Signaling》上,并被作为信号传导进化专题报道的推荐文章。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山大学副校长徐安龙教授,其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师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HM Ranney。1996年回国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和生物制药的应用研究等。

细胞凋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过程,对胚胎发育及形态发生、组织内正常细胞群的稳定、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疾病或中毒时引起的细胞损伤、老化、肿瘤的发生进展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研究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细胞凋亡的执行可以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执行,内源性途径被认为保守存在于所有多细胞动物中,而外源性的途径则被认为是脊椎动物所特有,是随着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出现而协同出现的。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长期对文昌鱼免疫系统的研究,发现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亦称死亡受体诱导凋亡通路)在无脊椎动物文昌鱼中已经形成,甚至比脊椎动物拥有更精细的调控机制。该研究成果刷新了前人关于该信号通路是在脊椎动物出现的观点,将外源性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形成至少往前推进了一亿年。

而且研究人员还通过比较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FADD介导信号通路的异同点(FADD分子为死亡信号转导通路及病原识别通路中重要的连接蛋白),展示了文昌鱼细胞凋亡通路的特殊性,为研究脊椎动物FADD分子功能的多样性提供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信息。

《Science Signaling》对这一成果进行了评论,认为这一研究成果除了证明了外源性通路不是脊椎动物所特有之外,还为阐明蛋白结构域重组产生新的细胞信号传导模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机制和演化过程。

文昌鱼(amphioxus,亦称lancelet)是五亿年前出现的最原始的脊索动物,由于它的基因组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椎动物的特征,并且和脊椎动物具有相似的发育模式,因此被认为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和演化的最关键的节点之一。

(生物通:王蕾)

原文摘要: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xtrinsic Apoptotic Pathway in the Basal Chordate Amphioxus

Abstract: The death receptor (DR)–mediated apoptosis pathway is thought to be unique to vertebrates.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DR-encoding genes in the sea urchin and the basal chordate amphioxus prompted us to reconsider, especially given that amphioxus contains 14 DR proteins and hundreds of death domain (DD)–containing adaptor proteins. To understand how the extrinsic apoptotic pathway was originally established and what the differences in signaling are between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we performed functional studies of several genes that encode DDs in the amphioxus 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 (Bbt). First, we observed that the increased abundance of Bbt 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 1 (BbtFADD1) in HeLa cell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death effector filamentous structures in the cytoplasm and the activation of the nuclear factor B pathway, whereas BbtFADD2 protein was restricted to the nucleus, although its death effector domain induced apoptosis when in the cytoplasm. We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formation of a FADD–caspase-8 complex recruited amphioxus DR1 (BbtDR1), which bound to the adaptor proteins CRADD or TRAF6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 to convey distinct signals, ranging from apoptosis to gene activation. Thus, our study not only reveals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the extrinsic apoptotic pathway in a basal chordate but also add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vertebrate and vertebrate FADD signaling.

作者简介:

徐安龙,男,1963年6月出生,江西鄱阳人。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86至1992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读研究生,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至1994年跟随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雷尼(HM Ranney)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至1996年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联合制药公司工作。

1996年回国工作,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兼任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专家, 国家药典会委员等职务。自2000年起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3年起任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起任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3月起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安龙教授主要致力于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和生物制药的应用研究,已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多项。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首届“广东省青年科技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