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博士解开重要突触机制

【字体: 时间:2010年02月1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所研究人员在听觉皮层的调频声音方向选择性的突出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相关成果文章公布在最新一期的《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生物通报道,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所研究人员在听觉皮层的调频声音方向选择性的突出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相关成果文章公布在最新一期的《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在自然环境中,许多声音都具有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特性,即声音频率在一定的频谱范围内变化。这种声音频率在不同方向(如低频到高频的升频声音,或高频到低频的降频声音)、不同速率上变化的调频特征在动物和人类语音交流中普遍存在,并携带了重要的语音信息,为动物叫声和人类语言的识别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特征信息。

 

在大脑的听觉信息传递通路中,包括初级听觉皮层在内的一些功能核团的神经细胞表现出对声音频率变化(调频)方向的强选择性。这与视觉中枢中视觉神经细胞对物体移动方向的偏好性相类似。人们一直在探索是什么神经机制促使大脑感觉细胞表征这些外界信息中方向特征,进而来高效地编码和处理外界感觉信息。

 

据神经所消息,博士研究生叶昌泉通过对大鼠初级听皮层的在体膜片钳电生理研究,揭示初级听皮层的调频方向选择性建立的多重突触机制:包括(1)声音激活的兴奋性突触输入的时间延迟在声音频率象限上有规律的变化;(2)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的感受野在声音频段上的差异分布,即不同频段声音差异性地激活抑制性和兴奋性输入。这项研究直接地验证了存在已久的感觉神经元方向性特征建立的通用突触机制模型,也为了解大脑感觉处理信息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该工作是在神经科学研究所章晓辉研究员课题组、蒲慕明研究员实验室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丹扬教授的共同合作下完成,并受到中科院“创新项目”(KSCX2-YW-R-29)和科技部“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973项目(2006CB806600)的资助.

 

又一篇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27,美国《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了黄福德研究小组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Expression of β-Amyloid Induced Age-Dependent Presynaptic and Axonal Changes in Drosophila ”。该项工作由神经所黄福德小组的赵晓亮,谭江秀,张潇,张保柱,王宇航,杨程韩宇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文安,黄健康,朱红莲,孙晓江共同完成。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痴呆病。突触功能异常和突触丢失被广泛认为是AD痴呆症的细胞机制,但在AD中突触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性质和进程基本未知。通过在特定组织中表达β淀粉样肽,作者在成虫果蝇中建立了一个AD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单个神经元的轴索和突触前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大量的时程检测,发现β淀粉样肽表达早期引起突触前线粒体减少,可能抑制了线粒体的分裂,随后引起一系列其它轴索和突触前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生物通 整理)

 免费获取最新实时定量PCR技术手册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